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金匮 课件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金匮 课件

ID:5434318

大小:284.50 KB

页数:27页

时间:2017-11-12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金匮 课件_第1页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金匮 课件_第2页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金匮 课件_第3页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金匮 课件_第4页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金匮 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金匮 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伤寒金匮教研室张建荣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本篇专论痰饮病,咳嗽是痰饮导致的症状。另外,虽定名痰饮病,但以论饮证为主。《杂病广要》谓:“古方详于饮而略于痰,后世详于痰而略于饮”。痰饮病较为抽象,涉及范围极为广泛。痰饮病名为仲景首创;《内经》有水饮、积饮、溢饮记载;《本经》有:“留饮痰澼(癖)”记载。痰饮病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痰饮包括有四饮,即痰饮、悬饮、溢饮、支饮,这四饮中的痰饮即狭义痰饮。四饮之命名是据痰饮停留部位和主症所决定。其他所谓的微饮、留饮、伏饮,是针对痰饮病程长短、病情轻重、以及痰饮病邪留伏深浅而命名;所谓水在五脏,实际是指水饮波及五脏后,产生与五脏相关

2、之症。以上名称所指病证,分别均可用四饮加以概括归类。广义痰饮症状除咳吐出有形的痰涎水饮外,常见症状有:咳、喘、呕、满、痛、肿、悸、眩等,即所谓无形之痰。无形之痰是本篇研究的着眼点。痰饮病概念:主要为外感或内伤致肺脾肾等脏腑气化与宣泄运转功能失调,使津液凝聚蓄积局部脏腑经络导致的疾病。痰饮发生原因:如风寒湿侵袭,体内阳气郁闭,则影响津液的输散敷布而成痰饮;或素体内伤,阳气不足,即无力运化津液而成痰饮。人体正常津液运化敷布,主要依赖肺脾肾,因肺主宣化,脾主运化,肾主气化,此三脏阳气充裕,互相协作,才能完成津液布化,其中尤以脾肾之阳至关重要。李时珍所谓的:肺为储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肾为生痰之根,即

3、从病理角度反映了这种关系。脏腑阳气虚弱,可产生痰饮,痰饮形成后,又能致阳气更虚,或导致新的疾病。所以,痰饮是原发疾病的结果,又是继发疾病的致病因素。痰饮病特点(1)本虚标实:即痰饮因虚而生,生则成实。(2)表里合邪:痰饮可潜伏体内,平常无症状,若外感风寒,即可引动伏饮内作,形成表里合邪。(3)饮盛阳郁:痰饮虽为阴邪,若阴凝日久,必致阳气遏郁,阳郁化热,便可形成热痰、燥痰、脓痰、血痰。(4)水饮上犯:水饮一般是下流的,但在脾气虚或心阳虚等条件下,水饮可以从下而上逆,如痰饮病位在心下或下焦而出现苦冒眩、癫眩等症。痰饮治法:温化、发汗、利小便、逐饮四种基本法则。四饮脉证【原文】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

4、?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1)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2)狭义痰饮:为水饮停留胃肠,关乎脾肾等脏。水谷精微反停聚胃肠而为痰饮,流注肠间则沥沥有声。其病势有向下或向上发展之趋势。悬饮:为水饮潴留胁下,与肝肺关系密切。其病势不上不下,似乎如水囊悬空。溢饮:为水饮由中而泛溢肌表四肢,关乎脾、肺两脏。其病势有外出欲解之势。支饮:为水饮停留胸膈或心下,与肺关系密切。支饮病势是向上向外发展。若痰饮潜伏胸膈不解,

5、一旦气候转变;或外感风寒,则新感引动伏饮,一齐并发,夹攻于肺成为表里俱病。治则【原文】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15)本条为治疗痰饮病的总原则。⑴痰饮病性质:痰饮为阴邪,是阳虚阴盛之产物,其形成又易伤阳气。⑵痰饮病特点:痰饮有遇寒则聚则凝,得温则行则化的特点。⑶温药作用:温药具有振奋阳气,开发腠理,通行水道之功。⑷“和之”含义:即用药要以温运平和为原则,既不可过用刚燥,又不可过用温补,因刚燥则伤正,温补则恋邪;更不能独用阴柔滋腻品损阳助阴。“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即温化法、治本法。治脾阳虚停饮者,以苓桂术甘汤为代表方;治肾阳虚停饮者,以肾气丸为代表方。若痰饮蓄积者,则以治标为主,在“温药和

6、之”基础上,可采用行、消、开、导之法。行乃通行阳气,消乃消其痰结,开乃开发腠理,导乃导邪外出。在具体治法方面有:温化、发汗、利小便、逐饮等法。三、证治(一)狭义痰饮1.脾虚停饮【原文】水在脾,少气身重。(5)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16)【主症】胸胁支撑胀满,头目眩晕,小便不利,或见短气等症。【病因病机】为痰饮停留心下,脾胃运化升降失常。胸胁支撑胀满—饮邪停留心下,致肝气不舒,胃气不降,饮邪上逆。头目眩晕—脾虚饮阻,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小便不利—饮停而气化不行。短气—饮邪阻遏中焦,影响气机升降出入。【治法】温阳化饮,健脾利水。【方药】苓桂术甘汤:茯苓—淡渗利水饮;桂枝—

7、辛温通阳,振奋阳气;白术—健脾燥湿;甘草—和中益气。四味药配伍,脾阳得复,水道得通,心下痰饮便可得以消解。本方是温化痰饮的基础方,其配伍体现了“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2.肾虚停饮【原文】水在肾,心下悸。(7)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方见上;肾气丸亦主之。方见脚气中。(17)【主症】短气,小便不利,可伴畏寒足冷,小腹不仁或拘急等症。【病因病机】为肾虚不能化饮,水饮停留下焦。肺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