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讲稿李杲分析课件

教学讲稿李杲分析课件

ID:5477267

大小:556.50 KB

页数:23页

时间:2017-12-13

教学讲稿李杲分析课件_第1页
教学讲稿李杲分析课件_第2页
教学讲稿李杲分析课件_第3页
教学讲稿李杲分析课件_第4页
教学讲稿李杲分析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教学讲稿李杲分析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李杲生 平 及 著 作李杲,号明之,晚号东垣老人,宋金真定人。《脾胃论》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内外伤辨惑论》阐明内伤外感疾病区别。《兰室秘藏》学术思想形成因素及学术渊源时代特点:宋金对峙,金元混战。医界状况:局方影响依然存在。学术渊源《内经》中诸多脾胃论述。《难经·十五难》:“胃者,水谷之海,主禀,四时皆以胃气为本。”张仲景《千金方》刘河间张元素主要学术思想(一)论述脾胃1、脾胃与元气的关系(生理)脾胃为元气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为气血阴阳之根蒂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病理)气之不足气火关系失

2、调主要学术思想2、脾胃为精气升降之枢纽(1)自然界的升降浮沉“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前六月-----春夏----阳生阴长----升浮后六月-----秋冬----阳杀阴藏----沉降春夏------长夏-----秋冬长夏行使斡旋的责任主要学术思想(2)人体精气的升降沉浮。(3)升降失常与五脏六腑的关系:风湿相搏→尽痛主要学术思想(二)阐发内伤热中证“内伤热中”即“内伤发热”。1、病因(1)饮食失节(2)劳役过度(3)七情所伤2、病机(1)阴火概念(2)阴火产生机制主要学术思想阳气不升,伏留化

3、火。津伤血弱,内燥化火。谷气下流,湿火相合。心君不宁,化而为火。主要学术思想3、阴火的定位(1)心火(2)肝火(3)肾火(4)血中伏火主要学术思想4、阴火的热型:a.高热b.中等发热c.低热d.自觉发热(筋热、骨髓中热)阴火的症状:a.外感热病类似症状b.虚损症状c.全身性症状d.局部症状主要学术思想5、历代医家对阴火的认识“阴火就是心火”“阴火就是虚阳外越”“阳损及阴”及“阴血不足”“虚人感冒”“阴火主要是实火”主要学术思想(三)治疗用药1、内伤热中证的治疗根据《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

4、原则,创用甘温除热法。主要学术思想(1)升阳益气甘温除热1、补中益气汤 功用:补其中,升其阳 方义:参芪术草-----甘温补益脾胃 升麻、柴胡-----升举下陷阳气 当归------补血 陈皮-----行气 立方意旨:虚者补之,损者益之,陷者举之.主要学术思想2、升阳散火汤功用:透发火郁,宣达阳气。 适应证:阳气被遏,火热内郁。3、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治疗原则:补其中,升其阳,泻其火。功用:升提阳气,益胃泻火。 适应证:湿热困阻,谷气下流-----气短人困,内热(长夏时)主要学术思想三方共同点:①

5、用甘温益气药。②用升、柴升阳药。不同点:补中益气汤:培补元气为主。升阳散火汤:升阳为主。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泻火为主。主要学术思想(2)苦寒直折代表方:硃砂安神丸(3)滋阴泻火代表方:熟干地黄丸(4)风药胜湿,淡渗利湿(5)辛顺苦泻(6)先补其阳,后泻其阴主要学术思想2、制方遣药特点(1)重视整体,治疗局部(2)因证设方,灵活权变(3)多多益善,不避精专脾胃学说对后世的影响师承方面1、王好古2、罗天益私淑方面1、朱丹溪2、张介宾3、赵养葵4、薛立斋5、叶天士6、王孟英脾胃学说的临床应用(一)分型

6、脾气虚弱型脾胃虚寒型脾虚下泻型脾虚湿困型脾胃肝胆湿热熏蒸型脾不统血型脾肾阳虚型心脾两虚型脾虚发热型脾胃学说的临床应用(二)治法纳化反常调治法理脾和胃助脾健运温补脾阳滋养脾阳滋养胃阴消食和胃健脾消积疏肝健脾温肾健脾脾胃学说的临床应用燥湿反常调治法芳香之化燥湿健脾除湿化痰温阳化痰燥湿淡渗湿热两清泻下燥结润下燥结养血通便养血润燥脾胃学说的临床应用升降反常的调治法下气降逆清热平胃祛寒降逆疏肝和胃补气升提补脾摄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