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doc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doc

ID:54849768

大小:25.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4-22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doc_第1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doc_第2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性活用等现象。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3.背诵短文,积累名言警句。能力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德育目标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讨论点拨法教具准备:多媒体

2、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资料助读;师生共同研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积累文言文相关知识,把握文意,理清说理思路,把握说理方法,品味语言:延伸拓展,深化对文章观点的理解。[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还记得那篇气势恢宏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吗?西路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齐答;“得人心者得天下。”)3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二、资料助读:孟子与《孟子》孟子,名,字,邹(现山东邹县)人,战国时

3、期、、。他是家思想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著书立说。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著,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及句子停顿。(课件出示读音、朗读节奏)2.听了课文的朗读,你知道怎么读了吗?关键是读出文章的气势。那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放声朗读吧!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四

4、、译读课文,把握文意。学习文言文朗读是第一步,那么接下来第二步我们该做什么了呢?好,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己翻译课文,弄懂课文意思。不懂的做上符号,待会可以举手提问。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3.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课件出示)五、研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明确: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3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第2

5、段以进攻一方为例,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第3段从防守的一方来论述,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作者以攻守两个例子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说明“人和”才是战争取胜的关键因素。第4段由战争转向治国方略,得民心,得“人和”才能得天下。最后得出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形成背诵思路。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

6、利不如人和论据:进攻——天时不如地利战争中需要防守——地利不如人和“人和”域民类推固国治国需要“人和”威天下结论:得道多助——顺之失道寡助——畔之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2.学生依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六、讨论课文论证的语言。(课件出示)七、反馈练习。(课件出示)八、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2.写一篇读后感。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