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自序学案.doc

太史公自序学案.doc

ID:55010431

大小:96.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20-04-26

太史公自序学案.doc_第1页
太史公自序学案.doc_第2页
太史公自序学案.doc_第3页
太史公自序学案.doc_第4页
太史公自序学案.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太史公自序学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句容实高高二语文《史记》选读学案主备人:侯红强审核人:夏良兵杜燕《太史公自序》学案教学目标1.掌握积累下列常用文言实词:报、让、宜、权、被、垂、次、俟;掌握积累下列常用文言虚词:以、而。2.在学习《报任安书》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司马迁,了解他的家世谱系,了解他的生活经历,了解他的志向抱负,了解他著《史记》的始末。3、在了解了司马迁其人的基础上,分析他创作《史记》的条件、指导思想,为以后的专题学习做好铺垫。教学重点、难点:探讨对司马迁的“义”“时”“名”。教学方法:导读、导学、导练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设想:这一专题是《〈史记〉选读》的导引,课前要求学生重读《报任安书》一文,以期勾起对司马迁忍辱

2、写《史记》的回忆。《太史公自序》实为司马迁为自己作传,主要突出了司马迁创作《史记》的条件和指导思想。由于文本已有译文,这给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让学生结合译文和下注圈点勾划、疏通原文,找出重要的文言词,在此基础上,进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编写内容提要,然后通过重点问题的探讨深入领会司马迁写成《史记》的原因、创作条件及其指导思想,学习司马迁的求实精神和不屈人格。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归纳•整理)课前预习通过重读《报任安书》,回顾司马迁与《史记》的相关资料,推荐同学课上全班交流。教学重点借助课下注解、工具书、译文,圈点勾划、疏通课文,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并加以整理。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太史公自序》是司

3、马迁为《史记》写的序言。序言又称序,通常用以说明编写该书的意图,意义,主要内容,全书重点及特点,有关编写过程及情况,编排及体例等。学习司马迁的这篇自序可以让我们更好地阅读《史记》。二、介绍《史记》的有关知识。(自己写提纲,小组交流,全班交流)1.根据本文的资料介绍司马迁。司马迁,字子长,夏阳(陕西韩城县芝川镇)人,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青少年时代在家乡耕牧,十岁开始学习古文典籍。二十岁离开家乡漫游各地,寻访古代遗迹,收集资料,回到长安后,入仕作了郎中,奉武帝之命随军西征巡视西南地区。父亲司马谈去世之后,当了太史令,曾经参与制定太初历。后因为李陵之祸,激怒汉武帝,自请腐刑,得以保

4、全性命,忍辱完成了《史记》创作。2.结合本文以及所积累的知识介绍《史记》。   《史记》《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的专名。《史记》之名大概起于魏晋间。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叙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之间3000多年的历史,分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52万多句容实高高二语文《史记》选读学案主备人:侯红强审核人:夏良兵杜燕字。《史记》的体例是司马迁的创举。用本纪叙述帝王,兼排比大事;用《世家》记述王侯和特殊人物;用《表》来统系年代、

5、世系、人物等;用《书》记载典章制度的原委;用《列传》记人物、民族以及外国。五种体例在风格上各具笔法而内容上则构成严密的整体。后来历代的史家都继承了这样的体例,成为正史写作的通用体例。三、朗读课文。正音,断句。四、疏通课文。圈点勾划。字词总结:(一)常用文言实词:报、让、宜、权、被、垂、次、俟常用文言虚词:以、而。(二)古今异义词至于去市长河古文故事往往(三)通假字反阙指罔失承拂(四)活用字词相显则死善恶君臣子闻是非(五)一词多义所以次五、课堂反馈1.给加点字注音。(1)颛顼()()(2)徇朝歌()(3)会稽()(4)牝牡雌雄()(5)弑君()(6)改正朔()(7)股肱()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

6、的词语。(1)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2)而徇朝歌()(3)南略邛、笮、昆明,还报命()()(4)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5)则学者至今则之()(6)小子何敢让焉()(7)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革而不知其权()()(8)被之空言而不敢辞()(9)垂空文以断礼义()(10)于是论次其文(编次)(11)则文学彬彬稍进()(12)俟后世圣人君子()3.找出下列句子中活用的词并解释。(1)诸侯之相王,王印于殷(王(印于殷):名词作动词,)(2)明主贤臣忠君死义之士(死,为动词,)(3)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是非:名词作动词,)(4)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善(善):形容词作动词,;恶(恶):形

7、容词作动词,;贤(贤):形容词作动词,;贱:形容词作动词,)(5)既科条之矣(科条:名词作动词,)4.解释下列句子中古今异义的词语。(1)使复典之,至于夏商。古义:,今义:另提一事(2)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古义:,今义:投身(3)小子何敢让焉。古义:,我今义:男孩子(4)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古义:今义:故事,虚构的事情,古义:今义:整齐,有条理(5)《诗》《书》往往间出矣。古义:今义:经常5.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