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导学案.doc

涉江采芙蓉导学案.doc

ID:55019664

大小:30.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4-26

涉江采芙蓉导学案.doc_第1页
涉江采芙蓉导学案.doc_第2页
涉江采芙蓉导学案.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涉江采芙蓉导学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邢台一中高一语文新课标导游式教学《涉江采芙蓉》导学案高一年级语文组李海群 一、导学目标1、学习目标⑴.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⑵.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⑶.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2、重点难点⑴.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⑵.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3、学法吟诵赏析法4、知识链接 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

2、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二、导学过程1、字音遗 wèi2、导学步骤设计⑴.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⑵.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⑶.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⑷.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⑸.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⑹.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3、  ⑺.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四、作业1、背诵本首诗。2、体会本诗的语言特点。 教案[课时安排]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学习目标⑴.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⑵.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⑶.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2、重点难点⑴.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⑵.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3、学法吟诵赏析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

4、言魅力。二、组织学生,了解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文人五言诗。三、吟诵本诗,整体感知本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五六两句承“远道”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

5、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最后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消魂! 四、诗歌鉴赏品味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

6、”者)明确: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

7、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3、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4、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提示:“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5、五、六句的“还顾”、“漫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