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

ID:5535029

大小:47.50 KB

页数:30页

时间:2017-12-17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_第1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_第2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_第3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_第4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四上语第二单元备教学设计古诗两首第一时教学目的: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3、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教学重点难点分析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学情分析教学《题西林壁》时,要突出“横”“侧”“远”“近”“高”“低”

2、几个字,体会诗人在庐时,每到一个地方都在仔细地观察、欣赏。让学生通过诵读感受到,诗人的观察地点和角度在变化,所见到的景象也就各不相同,所以诗人才说“不识庐真面目”。可以联系学过的,如《画杨桃》,帮助学生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教学《游西村》,应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莫笑”“足”等词语,体会农家的淳朴热情、乡间的风光习俗,以及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时:一时教具:风景画、录像、实物投影仪、实物:三棱柱教学步骤一、场景设置在教室里悬挂以为主题的国画,同时包括风景画。二、导入(分钟)1、引入新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清

3、水秀,风景优美。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生说风景(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放映庐录像)(目的:让学生对庐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怎么样?生谈感想(目的:使学生对庐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三、讲解(3分钟)2、初读古诗,认识生字。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3、齐读古诗,纠正读音。师: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

4、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重点:卷舌音、平舌音)4、范读古诗,讲读法。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师配乐朗诵古诗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师:请同学们再朗诵一遍,注意停顿。生齐读古诗(配乐)、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师:在这堂中我们要完成以下的学习任务(出示学习任务),请读一遍。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学习任务?(激励学生)好,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完成前四项学习任务

5、。如果遇到了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合作学习)(堂预计:自学过程中,学生在解释诗时会不知道如何下手;解决办法:讲学法,我们在解释古诗时,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谓拆分法,就是将一句诗分成若干个部分分别加以解释,然后将这些解释联系起。同时你还必须联系整首诗的内容解释,举例说明。)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出示相关资料(资料:苏轼个人情况。西林寺。)播放庐风景。6、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师:你们的任务完成了吗?生汇报。师:那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生提问,师组织互助解疑。7、巩固师:我们再领略一下庐的风光。我希望同学们边看就边想我们学的这

6、首诗的内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岭。生观看录像。师:在看过了美丽的庐后,我想请一位同学判断一下黑板上的图形哪一个是岭,哪一个是峰,现在请同学朗诵这首诗。(引发感情:在朗诵这首诗时你可以想象一下庐的面貌;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庐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非常的高兴,于是就朗诵出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8、分析古诗结构,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说的道理。师:看得出许多同学都想朗诵,那就请同学们一起朗诵。但在朗诵这首诗时,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一般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

7、作者的感受的。(学生朗诵时出示)(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却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只缘身在此中)为什么处于中就看不清庐的全貌呢?(提示:诗人站在庐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都只能看到庐的一个——部分)9、背诵师:下面请同学们背诵这首古诗。生背诵古诗(出示)师检查背诵情况10、总结师: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现在,我要给同学们讲一个故

8、事,大家在听故事时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