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心得)之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探究学习.doc

数学(心得)之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探究学习.doc

ID:55441308

大小:28.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5-13

数学(心得)之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探究学习.doc_第1页
数学(心得)之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探究学习.doc_第2页
数学(心得)之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探究学习.doc_第3页
数学(心得)之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探究学习.doc_第4页
数学(心得)之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探究学习.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数学(心得)之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探究学习.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数学论文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数学教学要努力创设探究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实践能力、初步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科学修养。  一、    创设乐学情景,激疑探究  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认为:儿童的学习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知识过程,而是一个始终伴随着情意活动的复杂认知过程,学习兴趣作为情意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对

2、认知活动起着始动、调节、催化等重要功能。我们在教学中,除了创设民主、平等、宽容、和谐的教学氛围,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事人手,采用猜谜、讲故事、辩论、竞赛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探索欲望。如教学“时、分、秒的认识”,用猜谜语引入:“世界上最宝贵、最公平、最珍惜的是什么?”(时间)接着让学生说说一天的作息时间。学生猜出谜底,欣喜之余再联系自己的生活时间,探寻有关时、分、秒的知识。这样既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

3、又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再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我引用媒体设计了一个故事:森林里的小熊今天请客,小鸡、小狗、小猫都来了,小熊拿出好多食品招待大家,要求小朋友帮忙平均分一分。屏幕显示:  9个苹果。  9÷3=3(个)  10个桔子。 10÷3=3(个)……1(个)  11只香蕉。 11÷3=3(个)……2(个)  12块糖。   12÷3=4(个)  13个果冻。 13÷3=4(个)……1(个)  14块巧克力。14÷3=4(个)……2(个)。  学生在生动愉快的氛围中认识了余数,在观察、比较中得出了

4、“余数都比除数小”的结论。学生正是在这样的情境中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激活了勇于探索的创新意识。  二、    创设操作情境,验证探究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上。创设既带有情感色彩,又富有实际价值的操作情境,让儿童在其中动脑、动手、动口,有助于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体验知识产生的全过程,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例如:在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教学中,让学生拿出熟悉的实物(如粉笔盒,墨水盒、牙膏盒等),先进行观察,再摸一摸,了解各部分名称:面、棱、顶点。用手指指给同桌看,形成对长方体、正方体的直观感受。进而探究长

5、方体、正方体的面的特点。利用剪刀、尺,同桌相互合作做实验。把长方体纸盒剪开,数一数:得到6个面:比一比:相对的两个面相同;量一量:大小相等;说一说: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的两个面形状相同,大小相等。能想出比剪开更好的办法得出正方体的面的特征吗?操作交流。  生甲:只要剪下其中一面,与其他5个面比较,得出6个面完全相同。  生乙:将正方体放在一纸上,用笔临摹出这个正方体一个面大小,再把纸上所画的面与正方体每个面比较,正好重合,6个面大小相等。  生丙:用尺测量每个面的每条边都相等,所以6个面大小是相等的。  学生

6、通过动手操作,不仅探究出长方体、正方体的性质,还能正确区别生活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只有提供给学生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让数学的学习过程变成学习亲自实践、探究、应用的过程,学生的个性创造才能得以充分发展。  三、    创设合作情景,交流探究  “在一个理想的课堂里,所有的学生都应能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为趣味和快乐而竞争,自主地进行独立学习”。新《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第三条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提

7、供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的思想,去倾听别人的想法,学会交流,合作探索。例如:教学“十几减9”,出示11-9=?问:“可用几种方法来算出得数?”分四人小组,比赛哪组同学的方法最多、最好。  A组:摆11根小棒,拿去9根,剩下2根。11-9=2。  B组:我们小组认为摆小棒太麻烦,只要把11分成10和1,10减9得1,1加上原来1就得2。11-9=2。  C组:我们小组除了以上两种方法外,还有一个更好更快的好方法。我们已经学过9+(2)=11,11-9=(2)。  这样,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明白了算理,显示了学生

8、集体智慧;在对比分析中找出适合自己的最佳算法,显示了学生的创造才能;在评价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又如,在认识加法时,创设活动情境:1名女生唱歌,男女生各一名伴舞。根据表演的角色分工或者性别分为两类,从不同的角度对算式2+l=3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分四人小组,探讨课堂里的加法。如第一组有5张课桌,第二组有4张课桌,5+4=9;我们班有20名女生和23名男生,20+2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