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地栖居:陶渊明躬耕陇亩的玄意人生-论文.pdf

诗意地栖居:陶渊明躬耕陇亩的玄意人生-论文.pdf

ID:55639962

大小:421.39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5-22

诗意地栖居:陶渊明躬耕陇亩的玄意人生-论文.pdf_第1页
诗意地栖居:陶渊明躬耕陇亩的玄意人生-论文.pdf_第2页
诗意地栖居:陶渊明躬耕陇亩的玄意人生-论文.pdf_第3页
诗意地栖居:陶渊明躬耕陇亩的玄意人生-论文.pdf_第4页
诗意地栖居:陶渊明躬耕陇亩的玄意人生-论文.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诗意地栖居:陶渊明躬耕陇亩的玄意人生-论文.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14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an.2014第34卷第1期(总123期)JournalofXianJiaotongUniversity(SocialSciences)Vo1.34(SumNo.123)诗意地栖居:陶渊明躬耕陇亩的玄意人生韩柳,赵述颖(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陕西西安710049)[摘要]阐释了陶渊明作为田园诗人,虽身处乱世,历经人生变故,但仍坚决抗拒诱惑、躬耕陇亩、以田园乡土为安放灵魂的所在,毕生追求“诗意地栖居”;认为他所热爱追求的玄意人生是诗意的、艺术的、深情的,本质上是一种人生的艺术化、玄理化;他独特的人文情怀和人格魅力对后世的文坛风尚、审美

2、情趣及人生处世有着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隐逸文化史上一座不可企及的丰碑。[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人;隐逸文化[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45X(2014)叭-0102-05荷尔德林的诗“人充满劳绩”,“诗意地栖居在这月荷锄;或交友邻人,对话桑麻;或游览山泽,与友人秉片大地上”⋯,经过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的阐释进而烛夜游,畅饮至晓⋯⋯诗中,有庄严的大地,也有清澄广泛传播,影响甚远。国内有很学者以此来评论陶渊的水流,更有自由的鸟儿,整组诗充分展示了伟大与崇明的确实至名归。在中国的历代文人中,陶渊明不仅高,沉静与安谧的意蕴,体现了规则与神韵的相互和是一位超凡

3、脱俗的隐士,也是一位光晕笼罩的田园诗谐。当我们细细品阅时,诗中所描绘的那清澄的水流人,更是一位举世无双的奇人。陶渊明以追梦“桃花彷佛正静静淌流在身边,像是有一股温暖温和、和缓和源”的隐士形象载入史册,倾其一生徘徊于“人世”与谐的春风,轻轻柔柔地佛过面颊;四周仿佛包裹着一种“还乡”之间,由此被钟嵘尊为“古今隐逸诗人之深刻而又单纯之至的审美况味,阳光明媚、芳草青青、宗”l2J。陶渊明“充满劳绩”的躬耕陇亩的生活,也实鸟语花香,阵阵清香随风飘来,青草气、泥土气、花香气现了“诗意地栖居”。混合在一起,令人情不自禁地伸展四肢去尽情享受这清新自然的田园韵味。使阅读者全身的毛孔仿佛都张一、诗意地栖居

4、开了,直叫人浑身舒畅、惬意自在、心旷神怡,就好像有海德格尔曾说过,诗“不只是一种文化现象”,更一股深隐雄厚的、难以名状的旷世伟力,将读者深深地不只是一种表达技巧,“人类在此在其根基处就是‘诗抓住。从陶诗中,我们不仅可以获得丰富多彩的文化意的”’[31319,451。中国古代是一个诗的源泉之处,也是气息,还可以领略清新怡然的田园美景,体验深远悠长一个诗的国度。诗人们使得我们的祖先们在农业文明的历史与现实的沉思。这一切便是海德格尔所阐释的条件下“诗意地栖居”于中华大地之上。“诗意地栖居”。陶渊明的诗展示了田园生活的美丽与洁净、淳朴海德格尔认为“诗是敞开的”,因而“诗意”即是和高尚,尤其是人

5、们津津乐道的经典名篇《归园田居》“敞开在存在物中间才使存在物发光和鸣响”。由(五首),极其清丽典雅,赋予山水意境,疏朗而悠长。此可知,在海德格尔眼中,“诗意”并不是异想天开的、《归园田居》全组诗围绕着“返自然”的主题逐次展开,毫无目的的想象,而是一种现实的,应该可以看作是真从“爱丘山”,到“种豆南山”,再到“山泽游”等,无不理所投射的一种方式,或是人们的一种生活模式。也展示了诗人所热爱的自然生活:或躬耕,种豆南山,戴就是在这种真理的敞开和价值的新生中,人们守护着[收稿日期]2013—06—25[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BK034)[作者简介]韩柳(1987一),女,陕西西安

6、人,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赵述颖(1975一),女,湖北宜昌人,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102生生存的根基,并诗意地居住着。因为“栖居是以诗意二、陶渊明诗歌折射的对真善美的感悟为根基的”,而“作诗才首先让一种栖居成为栖居”“粥,所以诗意首先表现的是诗人所存在的根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以简约、温婉的艺术风格歌基,也可以说是一个人所存在的根基。换句话说,“诗颂了田园生活的美好,表达了诗人平淡而恬谧的生活意”即是人与自然同在,是人与自然都自由自在、无拘态度。其实,陶渊明回归田园躬耕陇亩,并非是将自身无束的一种境界。正如李白在《独坐敬亭山》中描述置之度外,想要远

7、离现实和历史。他只是厌弃仕途,想的一样:“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唯要远离尔虞我诈的官场,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去感受自有敬亭山。”然的况味、去体验现实的社会、去感怀既往的历史。他“栖居”——主要是在阐明人在世间所存在的方的这种文化特质在诗文《饮酒》(其五)篇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式,准确地说就是在设定人的生存价值,并且这个生存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价值主要是通过诗或是文学艺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