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文科综合考试说明.doc

2013文科综合考试说明.doc

ID:55921450

大小:39.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0-06-14

上传者:asd881529
2013文科综合考试说明.doc_第1页
2013文科综合考试说明.doc_第2页
2013文科综合考试说明.doc_第3页
2013文科综合考试说明.doc_第4页
2013文科综合考试说明.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3文科综合考试说明.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文科综合Ⅰ.考试能力要求及内容一、思想品德(一)考试能力和要求思想品德学科的中考命题应坚持“能力立意”,注重考查学生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观点的理解和把握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的能力,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认识和分析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正确处理信息材料的能力。主要包括识记、理解、运用、观察、评价、比较、分析、归纳、综合、探究等多种能力。“依据课标、紧扣教材、贴近生活、考察能力、控制难度”是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考命题原则。依据重点教学内容(考点),结合丰富、直观的感性材料(如漫画、事例、图表、数据等),采用情境式命题的方法,“出活题,考能力,”给能力较强的考生搭建平台,不让只会死记硬背的学生占便宜。通过情境式命题,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学生该学科的学习质量进行全面评价。(二)考试范围1.命题依据(1)《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下册,九年级全一册;(删除部分除外,详见附录)(3)2012年6月至2013年5月国内外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时事政治。(另见资料)2.相关要求(1)依据课程标准、考试内容在“三维目标”的落实方面分层要求。难度层次依次是:“知道”、“了解”为初级层次;“认识”、“懂得”、“学会”为中级层次;“理解”、“感受”、“掌握”、“活动”为高级层次。按照三级目标的要求,确定试题适宜的难度、合理的区分度、科学的信度和效度。(2)按照“学生学什么教材,考试考什么教材”的要求,命题依据的教材以现行九年级学生所学的教材为准。 (3)考试试题内容的选定要努力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努力体现思想品德学科课程的特点,努力体现德育特征和思想教育性的功能。要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自身的实际,做到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挖掘教材内容与“两个实际”和“三个贴近”的内在联系,“迎着热点上”,做到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努力运用与教材内容紧密相关的信息元素,创设情境,落实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的考查目标。(4)时事政治,只作中考的背景材料使用,内容以2012年6月至2013年5月发生的国内外重大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时政热点为参照。法制、安全(食品卫生)、禁毒、防“艾”、青少年心理健康、廉政文化进校园等内容会根据命题需要有选择的作为考试背景材料出现。附:2013年不列入考试范围的内容目录八年级上册:第一课第一框:我知我家第二课第二框:两代人的对话第三课第一框:同学、朋友第四课第一框:我知我师,我爱我师第七课:友好交往礼为先第九课:心有他人天地宽八年级下册:第七课第二框:财产留给谁二、历史根据普通高中(中职学校)等对新生的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实验)》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必修课程系列的内容,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 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一)考试能力和要求1.获取和解读信息(1)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2)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3)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2.调动和运用知识(1)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2)理解历史事实,简要分析历史结论。(3)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3.描述和阐释事物(1)客观叙述历史事物。(2)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3)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4.论证和探讨问题(1)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2)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3)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二)考试范围 考试范围包括《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内容标准”的全部内容。考虑到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6个学习板块,作出部分调整,具体考试范围如下: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 1.统一国家的建立 2.繁荣开放的社会  3.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4.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5.思想文化第二部分中国近代史  1.近代化的起步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3.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4.经济和社会生活第三部分中国现代史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2.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祖国统一和外交成就  5.社会生活第四部分 世界近代史  1.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  2.第一次工业革命  3.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大4.第二次工业革命5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五部分世界现代史  1.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3.第二次世界大战4..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5.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6.科学技术三、地理(一)考试能力和要求1.体现新课改的理念,注重考查《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要求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特别是运用所学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要有一定的探究性、灵活性和综合性,起到实施新课程的导向作用,有利于引导教师改进教学方式和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2.注重考查对生活有用的地理问题,充分利用地图语言来表现试题内容,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特点,适当增加试题的人文性和开放性。提供背景资料力求详实、真实,设置试题情境尽可能源于或贴近学生生活,语言亲切、简练,形式活泼、新颖。3.试题内容应结合我市实际,体现地理学科特点,应科学、正确、图文清晰,表述应清晰无误;不出繁题、难题、偏题、怪题,减少机械记忆的内容。(二)考试范围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考虑到我市实际,其考试内容在义务阶段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作了大量调整和删减,特别注重地理学科本质特性——区域性;特别注重自然地理,特别注重对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2013年考试范围为:第一部分地球和地图考点一地球和地球仪1.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2.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考点二地图1.地图三要素。2.地形图的判读。3.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地图。第二部分世界地理考点三海洋与陆地1.世界海陆分布特点。2.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界线、相对位置。 考点四天气与气候1.结合地图认识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名称和分布特点。2.结合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叙述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规律。考点五居民与地区发展差异1.世界人口地区差异、人口问题。2.世界三大人种的名称。世界主要六种语言和三大宗教名称。3.主要的国际组织。考点六亚洲1.亚洲在世界的位置。2.亚洲的地形特点。3.亚洲的气候类型、分布及特点。考点七东南亚1.范围和国家。2.东南亚地理位置。考点八中东1.地理位置2.自然环境(地形、气候、水源)考点九撒哈拉以南的非洲1.范围和位置2.地形特点 3.气候类型和特点考点十欧洲西部1.位置和范围2.地形特征3.主要气候类型及特点考点十一两极地区1.两极的位置和范围。2.两极的自然环境特征。考点十二日本1.地理位置和领土构成。2.地形特点。3.主要气候类型和特征。考点十三俄罗斯1.位置和领土范围。2.地形地势。3.主要气候类型及特征。考点十四澳大利亚1.位置和范围2.地形特征 3.气候类型与分布特点考点十五美国1.地理位置和领土构成。2.主要的地形类型、地形区。3.美国本土的主要气候类型。考点十六拉丁美洲和巴西1.位置和范围。2.地形分布。3.主要气候类型及特点。第三部分中国地理考点十七疆域1.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位置特点。2.34个省级行政区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考点十八中国的地形、气候、河流1.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2.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特征及其主要的影响因素。3.长江、黄河的概况。考点十九中国的地区差异1.秦岭、淮河的位置。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比较四大地理单元的自然地理差异。考点二十北京1.北京的地理位置。2.北京的地形、气候。考点二十一黄土高原1.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2.黄土高原的地貌特点。3.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的原因、后果。考点二十二珠江三角洲及港澳1.珠江三角洲的位置。2.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的地理位置。3.香港、澳门与祖国大陆的密切联系。考点二十三台湾省1.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2.美丽、富饶的宝岛。考点二十四西部地区1.西部地区的范围。2.西部地区的主要地形、气候。3.西部地区的重大工程名称。 第四部分乡土地理1.黄冈在湖北的位置。2.黄冈的主要地形、气候特点。Ⅱ考试的形式及试卷结构一、答卷方式:闭卷、笔试二、考试时间:考试时间100分钟。试卷满分120分。三、题型及内容比例:1.题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难度控制在0.65~0.70之间。2.思想品德:思想品德学科总分为45分,其中选择题20分,非选择题25分。分值在所考内容中的占比:八年级上、下册约占20分;九年级全一册约占25分。3.历史:选择题18分,非选择题22分。4.地理:选择题16分,读图分析题19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