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教学回归本色.doc

让数学教学回归本色.doc

ID:56053761

大小:84.0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20-06-19

让数学教学回归本色.doc_第1页
让数学教学回归本色.doc_第2页
让数学教学回归本色.doc_第3页
让数学教学回归本色.doc_第4页
让数学教学回归本色.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让数学教学回归本色.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让数学教学回归本色——面对当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诸多现象引发的思考及探索花湖小学钱一群摘要本文先对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地剖析,用案例呈现的方式列举了数学教学中在情境创设、课堂活动、课堂提问、教学过程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再用案例呈现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本应保留的特色,即数学问题应多一点,思考感悟应多一点,思维交流应多一点,更应关注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笔者想与广大教师共勉:沉下心来,实实在在、扎扎实实地教学,还数学教学本应有的特色。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数学问题思考感悟思维交流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刻意追求形式之风存在于不少的数

2、学课堂,使得数学教学极具“观赏性”,显示出一派“喜人”的景象。特别是一些公开课、展示课,教师几乎是使出浑身解数,创设情境、实践操作、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等,层出不穷,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得兴致盎然,学生的参与热情被调动得淋漓尽致,这似乎说明数学课程标准理念已经落到实处了。但形式的背后露出浮华,折射出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数学问题少了,思考感悟少了,思维交流少了,能力提高少了。倘若不冷静反思,则很容易使数学教学步入“歧途”。当务之急是要让数学课堂回归本色,实实在在、扎扎实实地教。一、华丽情境少一些,数学问题多一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

3、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的确,在数学教学中,好的问题情境能拨动学生思维之弦,激发求知欲、唤起好奇心,使看似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富有吸引力,让数学课堂充满诗意。因此,情境创设已经成为当前数学教师煞费苦心的一件事,他们往往为了突出“新、奇、趣”,挖空心思地创设华丽的情境,然而结果却引发了不少问题。案例(一):《倒数的认识》教学片断师:(出示汉字吞、呆。)你知道这些汉字的部首调换位置后各是什么字?生1:“吞”字上下部首调换应是“吴”字。生2:“呆”调换部首是“杏”。师:下面老师可要出一些比较难的题

4、目,你们敢挑战吗?请把我说的句子倒过来念。师:“客上天然居”!生:“居然天上客”!师:“人过大佛寺”!生:“寺佛大过人”!师:在我们的数学中也有这种有趣的现象,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倒数。这个案例中的情境可用“漂亮、华丽”来形容,教师充分挖掘语文中的教学资源,通过汉字的倒写、句子的倒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知倒数这一概念。但这是否就是一个好的情境?它蕴含了多少数学问题,激发了学生多少数学思考?回答是否定的。在“倒数的认识”学习之后,少数学生把“6”的倒数写成了“9”,“3.27”的倒数写成了“7.23”。这应该说是教学价值的误导

5、。案例(二):《通分》一课的教学片断师:下面是小明一家对自家小花园的设计方案。妈妈:这块地的种牡丹,种杜鹃。17爸爸:这块地的种桃花,种郁金香。小明:这块地的种月季,种菊花。师:根据他们的设计方案,你知道他们各人最喜欢什么花?为什么?生1:妈妈最喜欢牡丹。因为和相比,它们的分母相同,就比分子,分子大的那个分数就大,>,所以说妈妈最喜欢牡丹。生2:爸爸最喜欢桃花。因为和相比,它们的分子相同,就比分母,分母小的分数就大,>,所以说爸爸最喜欢桃花。师:那小明最喜欢什么花?[没有学生举手]师:为什么不能做出判断?生:因为和的分子、分母都不相同,不好

6、比较。师:看来我们过去学过的知识都没法解决这个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新的知识“通分”。这个情境的创设,既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调动了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复习了同分母、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的旧知。情境的创设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或数学背景,激发起由情境引起的数学意义的思考,从而让学生有机会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或应用”这一重要的数学活动过程。一个好的数学问题情境应具有衍生性,也就是通过这个情境能够产生一连串、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的问题。因此,我们在创设情境的时候,要思考这样的情境是否存在“华而不实”的状况,它蕴含了多少数学问题

7、,激发了多少数学思考。我们要让所创设的情境,数学问题多一些,思考价值高一些。二、低效活动少一些,思考感悟多一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来负担。而课堂活动不但可以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而且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并不是让人生畏、令人讨厌的,而是其乐融融、美妙至极的一件乐事。但是,现实很多的课堂活动学生的“手”动了,“心”却未动,操作多了,气氛活跃了,可思考、感悟少了。案例(一):《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教学片断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小明上学时究竟是走中间的直

8、路较近,还是分别绕道位于直路两侧的邮局和商店较近?然而,尽管从一开始被提问的学生就能立即对上述问题正确作答,大多数学生并能依据“两点间直线最短”对此作出必要的论证,但任课教师却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