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第14课 宋词和元曲教案 北师大版.doc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第14课 宋词和元曲教案 北师大版.doc

ID:56440804

大小:17.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6-24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第14课 宋词和元曲教案 北师大版.doc_第1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第14课 宋词和元曲教案 北师大版.doc_第2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第14课 宋词和元曲教案 北师大版.doc_第3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第14课 宋词和元曲教案 北师大版.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第14课 宋词和元曲教案 北师大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14课宋词和元曲案例说明宋词和元曲的特点、代表人物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文学作品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是本课的教学难点。这节课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展示宋词、元曲的作品,设计问题;学生在赏析过程中,结合教师设计的问题,自己分析、体会以达成教学目标,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性。教学过程教学导入教师展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请学生一起大声朗诵。提出问题“什么是词呢?”导入本课。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

2、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设计意图:学生在朗诵过程中对宋词有一个直观感受,提高学习兴趣。(一)宋词1.宋词的含义与特点教师讲述宋词的含义:词是一种新的诗歌载体,又称为长短句。唐朝时期初步发展,到宋朝时期兴盛起来。教师展示《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李白《静夜思》这首诗,请学生思考并回答:与唐诗比较,宋词有哪些特点?教师注意引导、补充,指出词能够更加灵活地抒发作者情感。词的特点:①句子长短不一;②词有词牌名。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具体

3、比较唐诗和宋词,自己分析宋词的特点,结合教师的补充,能够直观地了解宋词的特点。2.宋词的派别与代表人物教师出示苏轼的画像,请学生结合语文知识讲述苏轼的基本情况,并注意补充。苏轼(1037—1101),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仕途并不平坦,宋神宗时期曾任礼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到黄州。在黄州时期,苏轼内心愤懑,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设计意图:学生迁移语文知识了解

4、苏轼的基本情况,教师补充苏轼仕途的不顺,介绍《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背景,过渡到对诗词的鉴赏上。教师展示《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请学生思考并回答:苏轼的这首词是什么样的风格?(豪迈奔放,意境开阔,雄浑壮观)教师补充: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词大都是这个风格。这首词表达了作者遭遇贬黜后愤懑又洒脱心情。可以说,词作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展示苏轼《定风波》这首词,同学们齐声朗诵,再次感受苏轼的豪迈词作。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5、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设计意图: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感受苏轼的词作风格,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词风,初步感受词作是作者现实生活的反映。教师展示《雨霖铃》这首词,请学生齐声朗诵,并提问:这首词是苏轼的作品吗?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学生回答:不是。教师提问:依据是什么?学生回答:

6、这首词的风格和刚刚两首词的风格截然不同。这首词很细腻、温婉地描述情感。教师引出婉约派代表柳永,并对柳永的生平进行简单介绍。他出身官宦世家,后来离开家乡,来到风景如画的杭州、苏州,沉醉于听歌娱乐的浪漫生活之中。6年后,他进京参加科举,屡试不中,所以一心填词。他的词善于用俚词俗语,善于描写人物细腻的情感,也善于以风景衬托人物情思,委婉含蓄,情意柔绵。他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请学生回答课本中的“比一比:感受一下婉约派和豪放派词风的不同特点。”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赏析《雨霖铃》这首词作,直观感受婉约派的词风。通过回答

7、课本中的问题,了解婉约派和豪放派词风的不同风格,同时提高总结分析能力。教师展示李清照的画像,请学生结合语文知识介绍李清照的基本情况。教师补充李清照的生活经历,指出她前期多写其闺中生活和思想情感,题材集中在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教师展示一首李清照的早期作品《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教师简单介绍这首词的意思:春夜一场风吹雨打,李清照预感到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落凋零。所以,第二天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屋外的变

8、化,“卷帘人”却说“海棠依旧”。对此,她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卷帘人的错误。教师展示《声声慢》这首词,学生一起朗诵,感受李清照后期的苦闷。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请学生思考并回答:为什么李清照的词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