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全册 6.3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2 (新版)沪教版.doc

九年级化学全册 6.3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2 (新版)沪教版.doc

ID:56515067

大小:35.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6-26

九年级化学全册 6.3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2 (新版)沪教版.doc_第1页
九年级化学全册 6.3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2 (新版)沪教版.doc_第2页
九年级化学全册 6.3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2 (新版)沪教版.doc_第3页
九年级化学全册 6.3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2 (新版)沪教版.doc_第4页
九年级化学全册 6.3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2 (新版)沪教版.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九年级化学全册 6.3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2 (新版)沪教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华师大张江实验中学马金凤一、设计说明学习物质的溶解性是为学习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等基本概念作必要准备。在以往的教学中,按照书上的内容设置往往要通过两节课甚至更多时间才能完成,本节课的两个实验原理比较简单但操作却耗时较多,基于对“溶液”主题单元的思考,对本节课的课时教学内容(包括实验)做了调整,期待提高“溶液”单元整体教学的有效性。本节课设想充分利用学生已有关于物质溶解现象的经验,将课本中的课堂实验一设计成简单可行的家庭试验(如比较白糖和面粉的溶解性大小),既节省课堂时间,也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造了条件。课堂上进行的实验,则是大多数学生没有条件在课外亲身感受

2、的部分(如不同溶剂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对于课堂实验,要精心设计,使其充分发挥功能:既让学生感知实验事实或变化规律,更要有利于学生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逐步构建概念知识,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知,完成知识的内化过程,也巧妙地使教学过程逐步推进,在有限的时间里有序高效地完成“繁多”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中的实验,以尽可能少的药品和仪器装置,尽可能简单的操作步骤,实现了多重功能(认识溶剂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饱和溶液概念的建构,感知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实验基本操作能力及合作精神等)。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在六、七年级《科学》中学习过物质的溶解、溶液由

3、溶质和溶剂组成等知识,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有意无意地知道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其他物质中,比较清楚地知道大多数物质可以在水中溶解,但对一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不能无限制溶解,各种物质在相同条件下溶解的能力并不同,某种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条件有关,液体和气体的溶解情况等还是比较模糊,缺乏系统的整理。通过本节课知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的学习为后面知识(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等)的学习作好铺垫。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溶解性的概念及影响物质溶解性的三个因素──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和温度;(2)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途径;2、过程与方法

4、(1)通过控制变量实验方法的使用,初步学会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2)通过对实验数据和信息收集、分析、处理,进一步学会比较和归纳。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控制变量法在化学研究、学习中的意义;认识物质的溶解性在生活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四、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相互转化的方法教学难点:使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三、教具用品药品:硝酸钾、酒精、蒸馏水等。仪器:试管、量筒、胶头滴管、试管夹、酒精灯、火柴等。媒体:多媒体等。四、教学流程:(5)归纳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9)师生共同探讨、完善两个概念(10)分析、归纳饱和

5、与不饱和溶液相互的转化方法(11)练习与思考(6)实践应用(12)归纳小结(8)学生实验2(1)情景创设引出课题(3)提出问题(7)提出问题(4)学生设计方案并做实验1(2)学生汇报家庭实验流程说明:(1)通过设置情境,引出课题,介绍溶解性的概念。(2)学生汇报家庭实验,交流进行探究实验的过程、实验的设计方法和结论,以及控制变量法在实验中的应用。(3)通过两个家庭小实验,知道物质的溶解性受到溶质的性质、温度的影响。提出问题:还有什么因素会影响物质的溶解性呢?先让学生提出猜测,师生共同讨论、分析、归纳,猜测溶剂的性质(种类)可能影响物质的溶解性。(4)讨论设计方案,再进行实验并得

6、出结论(5)归纳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6)释疑,解决开头的情景问题,感受研究物质溶解性的重要意义。(7)问题:硝酸钾能无限制地溶解到一定量的水中吗?利用学生在实验一中得到的硝酸钾饱和溶液(试管底部还有未溶解的固体硝酸钾),引入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模糊定义”。创设问题情境:通过什么方法能使硝酸钾继续溶解?(8)师生对实验一得到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做系列实验。(9)引导学生通过实验二,逐步建构饱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体会饱和溶液的特征,不断完善两个概念,强调要点。(10)结合试验二,讨论归纳饱和、不饱和两种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11)介绍饱和溶液在实践中应用的例子,使学生认识到

7、饱和溶液有广泛的用途。(12)总结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题引入[问题引入新课]天气渐冷,不久我们要穿羽绒服了。这样大件的衣服脏了,沾上油脂了,通常送到干洗店洗。干洗的原理是什么?学习了物质的溶解性的知识,我们就知道了。【板书】3.2.1物质的溶解性思考。设置情景问题,引起思考,引入课题。物质的溶解性[介绍概念]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中的能力称为物质的溶解性。【板书】溶解性[讲解]“能力”指的是溶解的最大程度(量的多少)思考,理解。明晰概念,使学生在下面的学习过程中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