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平行线教学设计

认识平行线教学设计

ID:5677174

大小:276.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7-12-22

认识平行线教学设计_第1页
认识平行线教学设计_第2页
认识平行线教学设计_第3页
认识平行线教学设计_第4页
资源描述:

《认识平行线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认识平行线》教学设计教案背景:面向学生:四年级(1)学生学科:数学课时:第一课时学生准备:直尺、三角尺、方格纸。教学课题:认识平行线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同一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与相交关系,这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线段、射线、直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在内容上突出了平行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安排了黑板、秋千、五线谱等到丰富的素材,使学生能够从生活的角度,理解知识,并感受到处处有数学,建立起学有用的数学的思想观念。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结合故事情景,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关系,认识平行线。2.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会用合适的方法画

2、一组平行线,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平行线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2.通过合作交流,养成学生的合作互助意识,提高数学交流和数学表达能力。3.培养动手能力。教学重点:结合生活情景,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关系,认识平行线。教学难点:借助工具画平行线。教学过程:情景导入:1.设计小蚂蚁找家的情景,以小蚂蚁回家的路线图抽象出五组直线,让学生观察并进行分类。[设计意图:以动画的形式出现让学生能够快速的进入学习状态]2.谈话引入:今天,我们就

3、学习有关这方面的知识,两条线之间的关系,学习平行线的知识。(板书:认识平行线)学习新知:1.认识平行线出示抽象出的五组直线,观察图片,让学生完成学案的第一题。()()()()()(1)无限延长上面同一平面内的五组直线,相交的打“√”,不相交的打“×”。(2)根据观察知道了:这五组直线可以分为()类。分别是()和()。讨论第三个图形的情况2.提问:这两条直线是什么关系呢?指名学生回答,可能说相交,也可能会说没有相交,教师引导学生从直线是无限长这一特点来考虑。总结得出:它们是相交的。[设计意图:把第三个图形单独列出讨论,让学生加深对直线是否相交的认识

4、]3.对比后两个图形提问:第四、五个图形也是由直线组成的,它与第三个图形有什么不同吗?让学生发现,这二个图形即使画得无限长,也不会相交。[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进一步让学生对平行线的特征加以认识]4.分类、总结平行线概念引导学生把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分为相交与不相交讲解概念: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5.举例说明平行线(或线段)学生观察教室情景,找出相交与不相交的情形,学生举例,老师提醒学生注意,是物体的边所在的直线互相平行。[设计意图:让学生从生活中去找相交与不相交的两条线,丰富平行线这一概念在学生大脑

5、中的表象]6.练习:(出示课件上的练习题)[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行的概念,掌握平行的特征]二、画平行线1.探索画平行线.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平行线,你能画出一组平行线吗?你们可以借助自己手中的直尺或其他一些工具。让学生自己画一画,小组交流。教师进行提问,总结不同的画法,适当做肯定评价。[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画平行线的过程,知道画平行线主要应使两条直线间距离保持不变,以利于学会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方法]2.教学平行线的画法让学生看课件上的图解,照着画一画追问:为什么这样画出的直线互相平行?(三角尺沿直尺的边平移,沿三角尺同一条边所画出的

6、两条直线不会相交。)[设计意图: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东西,就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实践]3.试一试让学生在教科书上自己尝试一下,可以参照直接画平行线的方法。小结: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可以把三角尺的一条边与已知直线重合,利用直尺把三角尺平移,然后沿三角尺的那一条边再画直线。这样,两条直线就平行。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学生在书本上完成,教师巡视,适当指导观察第5题的图,让学生找出互相平行的线段,在全班汇报交流。提问:你发同图形平移前后,哪些线段是平行的?指出:一个平面图形平移后,图中线段与平移对应的线段一定是平等的。总结: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知道了平行

7、线的哪些特点?作业:画一组平行线,并说一说它们的特征。教学反思:本节课首先以故事情境导入,由小蚂蚁回家的情景图中抽象出几组直线,以这五组直线为研究对象,探索出平行线的概念,为进一步巩固平行线在学生头脑中的表象,及时地练习,并让学生从生活中或眼前的教室里去寻找符合条件的平行线段。在掌握了平行线后,让学生动手去画平行线,在实践中理解平行线的一般规律,增强自己动手探索的能力。内部资料仅供参考9JWKffwvG#tYM*Jg&6a*CZ7H$dq8KqqfHVZFedswSyXTy#&QA9wkxFyeQ^!djs#XuyUP2kNXp6X4NGpP$v

8、STT#UE9wEwZ#Qc@UE%&qYp@Eh5pDx2zVkum&gTXRm6X4NGpP$vSTT#&ksv*3tnGK8!z8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