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语法课件.ppt

古汉语语法课件.ppt

ID:57110849

大小:589.50 KB

页数:31页

时间:2020-07-31

古汉语语法课件.ppt_第1页
古汉语语法课件.ppt_第2页
古汉语语法课件.ppt_第3页
古汉语语法课件.ppt_第4页
古汉语语法课件.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古汉语语法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文言文特殊句式1、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另有固定句式。考纲要求: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B级)①……者,………也②……者也。③………者,……。④……,……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项脊轩,旧南阁子也。一、判断句无标志判断句例:(1)相如素贱人。(2)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例:(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2)赢乃夷门抱关者也.注意否定判断1

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动词的承受者,这样的句子叫被动句。在现代汉语中用“被”表示。二、被动句……于……。……见(+动)。见……于+对象见被5、而君幸于赵王。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1、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被……6、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或……为所……)7、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为……8、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3、……(《屈原列传》)无标志4、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三、省略句在现代文中,为了表达的简洁,常在句子中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而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更为普遍,能把省略成份补充出来,也是读懂文章的关键。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省略主语。2.省略谓语。3.省略宾语。4.省略介词。对话中省略承前省略蒙后省略1、()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2、孟子省略介词5、今以钟罄置()水中。于王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鼓鼓4、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欲呼张良与()俱去。之公6、以相如功

4、大,拜()为上卿之省略代词四、倒装句:所谓倒装,是比照现代汉语习惯说的,与现代汉语的语序不符合的,我们称之为倒装。倒装类型: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他不来了也好。(也好,他不来了)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宾语:动作的对象、承受者或动作产生的结果。动词(介词)+宾语例如:蔺相如手持和氏璧。你凭什么来跟我交换?(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

5、的宾语,宾语前置。(谁、何、奚、胡、孰、安、焉)而今安在哉?(在安)(《赤壁赋》)大王来何操?(操何)(《史记·项羽本纪》)即谋单于,何以复加?(以何)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二)、宾语前置(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不定代词“莫”时不我待。我无尔虞,尔无我诈。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屈原《涉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示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不知句读

6、,不解惑用“唯(惟)……是……”提宾(唯利是图、惟命是从)(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强调宾语。唯瞻余马首惟命是听(成语)惟利是图(成语)惟陈言之务去。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韩愈惟你是问。(4)、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和强调宾语;“唯(惟)……是……”“唯(惟)……之……”等格式可将副词“唯(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助词“之”、“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定语一般要放在中心词之前。在文言文中,除了此种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之后,我们称它“定语后置”。常见

7、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格式:(三)定语后置(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2)马之千里者。(3)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4)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5)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战国策·荆何刺秦王》)以“之”或“者”作标志。中心词+之+形容词中心词+定语+者定语后置的类型:宾语前置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定语后置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名词)(动词)(名词)(动词)(形容词)(名词)(名词)(形容词)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

8、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寻程氏妹丧于武昌。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于蓝取之,于蓝青以孝悌之义申之(四)、状语后置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1、下列各句中,哪一句不是判断句()A、灭六国者六国也。B、梁父即楚将项燕C、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