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公开课课件.ppt

《扬州慢》公开课课件.ppt

ID:57197088

大小:1.69 MB

页数:28页

时间:2020-08-03

《扬州慢》公开课课件.ppt_第1页
《扬州慢》公开课课件.ppt_第2页
《扬州慢》公开课课件.ppt_第3页
《扬州慢》公开课课件.ppt_第4页
《扬州慢》公开课课件.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扬州慢》公开课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走进扬州扬州地处江苏中部,长江下游北岸,江淮平原南端。扬州城区至今已有近2500年的建城史。扬州既是风景秀丽的风景城,又是历史悠久的博物城,还是人文荟萃的文化城。《旧唐书》和《资治通鉴》均有记载,她不尽地理位置重要,而且富甲天下。在盛唐历史上她曾经一度繁华无比,娇美绝伦。因此,无数的文人墨客在那里久久流连,留下了无数华美的诗句。下面让我们来领略一番吧!一、导入课文扬州风光瘦西湖“扬州好,第一是虹桥。扬柳绿齐三尺雨,樱桃红破一声箫,处处驻兰桡。”这是古人对虹桥的赞美。长堤春晓文昌阁扬州慢姜夔1.体味怀古伤今的黍离之悲及“清冷”意境。2.理解宋词婉约派风格特点:情景交融、低沉伤感、讲究和谐。3.

2、掌握衬托及虚实结合写作方法。教学目的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然而,在南宋时,金兵频频南侵,扬州屡遭兵火,如今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生山河破碎之感。作者写本词时,宋金隆兴和议已达12年之久。南宋朝廷苟安半壁,朝纲废弛。词人目睹当年经强敌侵凌后扬州城的累累伤痕和苦难频仍的现实,岂能无动于衷?因而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小序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黍离之悲:指国破

3、家亡之痛写作缘由预习检测小序交代了什么内容,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明确:交待了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写作的缘由(感慨今昔),其他词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预习检测??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 犹厌言兵。 渐黄昏, 清角吹寒, 都在空城。杜郎俊赏, 算而今、 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 青楼梦好, 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 波心荡、 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扬州慢姜夔课堂讲授上半阕写扬州兵灾后的萧条景象,表现了作

4、者的亡国丧土之悲。上半阕主要写实,抓住了“荠麦”、“废池”、“乔木”、“清角”、“空城”这些富有特征的战乱之后的景物,又以黄昏相衬托,暗淡、凄凉,令人目不忍视,耳不忍闻,作者怀念故国,憎恨敌人的爱国思想感情从中自然流露出来。下半阕运用杜牧故事,处处设想,抒写黍离之悲。下半阕作者运用杜牧的典故,写景抒情有虚有实。“桥”、“月”、“波”是眼前景物,是实写。将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诗句带出,用来进行今昔对比,令人产生“桥在人去”的怅惘。这样就使主题更加突出了。1、词人进入扬州城,看到、听到、想到了什么?荠麦青青、废池乔木、二十四桥、波心荡(以动衬静)冷月、红药清角吹寒(以声写静)

5、见到——听到——联想——重到虚惊,难赋深情;桥月仍在、玉人已无;花开依旧、人事全非扬州城已是“空城”(词眼)问题探究思考2:词人眼前的扬州城是怎样的呢?上阕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扬州城现在的特点?今日“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昔日“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青楼梦好”繁华热闹破败荒凉对比昔盛今衰的感伤对比鲜明,虚实相生,化用诗句,情景交融。(虚写)(实写)3、杜郎重到扬州为什么会“惊”?惊什么?什么原因造成的?流露出怎样的感情?答:“惊”扬州昔日繁华,今日萧条,古今变化之大。惊“十里扬州”竟然变得“荠麦青青”。这是金兵南侵造成的,流露出对战争的厌倦,对国家的伤痛之情。4、“二十四

6、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是什么意思,其写法有何特点?流露出什么感情?答:以动写静、融情于景,流露出“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无限伤痛之情。名句赏析姜夔游扬州时值隆冬,芍药并未抽蕊开花,但扬州芍药向来以“甲天下”著称,作者不禁想象到将来芍药盛开,而名都已成空城,更何况国难未息,还有谁来赏花采摘呢?全词至此一声长叹,真有点儿“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味道。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把伤今怀古之情推向高潮。也给读者留下深沉的思考和回味。名句赏析主要内容及鉴赏要点昔日:名都、佳处今日:荠麦青青比对黄昏、清角正面渲染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杜郎

7、重到须惊冷月无声侧面烘托扬州春风十里劫后萧条景象红药为谁生空城《黍离》之悲一这首词用了多种表达技巧,结合两种赏析。答:这首词运用了拟人、反衬、借代、通感、对比、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用典等表达技巧。课堂练习拟人:废池乔木本身没有知觉,词人将其人格化,表现了人们对战争的厌恶之情。通感:“清角吹寒”,将听觉与触觉交织表现了作者哀伤的内心情感。对比:昔日繁华的扬州美景与今日的萧索空寂形成对比。全诗表达了作者对昔日繁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