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选修1-1知识点总结.pdf

高中数学选修1-1知识点总结.pdf

ID:57368425

大小:439.36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8-12

高中数学选修1-1知识点总结.pdf_第1页
高中数学选修1-1知识点总结.pdf_第2页
高中数学选修1-1知识点总结.pdf_第3页
高中数学选修1-1知识点总结.pdf_第4页
高中数学选修1-1知识点总结.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中数学选修1-1知识点总结.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高中数学必修五公式第一章三角函数abc一.正弦定理:2R(R为三角形外接圆半径)sinAsinBsinCaa2RsinA(sinA)2Rb变形:b2RsinB(sinB)推论:a:b:csinA:sinB:sinC2Rcc2RsinC(sinC)cosAb2c2a22R2bc二.余弦定理:a2b2c22bccosAa2c2b2cosBb2a2c22accosB2acc2a2b22abcosCa2b2c2cosC2ab111三.三角形面积公式:S

2、bcsinAacsinBabsinC,ABC222第二章数列一.等差数列:1.定义:a-a=d(常数)n+1n2.通项公式:aan1•d或aanm•dna1nmnann13.求和公式:S1nnadn2124.重要性质(1)mnpqaaaamnpq(2)SSSSS仍成等差数列m,2mm,3m2ma二.等比数列:1.定义:n1q(q0)an2.通项公式:aa•qn1或aa•qnmn1nm3.求和公式:Sna(,q1)n1a(1qn)aaqS

3、11n(q1)n1q1q4.重要性质(1)mnpqaaaamnpq(2)SSSSS仍成等比数列q1或m为奇数m,2mm,3m2m三.数列求和方法总结:1.等差等比数列求和可采用求和公式(公式法).2.非等差等比数列可考虑(分组求和法),(错位相减法)等转化为等差或等比数列再求和,若不能转化为等差或等比数列则采用(拆项相消法)求和.注意(1):若数列的通项可分成两项之和(或三项之和)则可用(分组求和法)。(2)若一个等差数列与一个等比数列的对应相乘构成的新数列求和,采用(错位相减法).过程

4、:乘公比再两式错位相减(3)若数列的通项可拆成两项之差,通过正负相消后剩有限项再求和的方法为(拆项相消法).111常见的拆项公式:1.1111n(n1)nn12.()n(nk)knnk111111113.()4.[](2n1)(2n1)22n12n1n(n1)(n2)2n(n1)(n1)(n2)15.(n1n)nn1四.数列求通项公式方法总结:1..找规律(观察法).2..若为等差等比(公式法)3.已知Sn,用(Sn法)即用公式Sn1a1nSSn

5、2nn14.叠加法5.叠乘法等第三章:不等式一.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三部曲:1.化不等式为标准式ax2+bx+c>0或ax2+bx+c0)。2.计算△的值,确定方程ax2bxc0的根。3.根据图象写出不等式的解集.特别的:若二次项系数a为正且有两根时写解集用口决:(不等号)大于0取两边,小于0取中间二.分式不等式的求解通法:(1)标准化:①右边化零,②系数化正.(2)转换:化为一元二次不等式(依据:两数的商与积同号)常用的解分式不等式的同解变形法则为f(x)()10f(x)•g(x)0g(x)f(x

6、)(2)0f(x)•g(x)0且g(x)0g(x)f(x)f(x)(3)aa0,再通分g(x)g(x)三.二元一次不等式Ax+By+C>0(A、B不同时为0),确定其所表示的平面区域用口诀:同上异下(注意:包含边界直线用实线,否则用虚线)四.线性规划问题求解步骤:画(可行域)移(平行线)求(交点坐标,最优解,最值)答.ab五.基本不等式:ab(a0,b0)(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2ab变形(1)ab2ab(积定和最小):变形;(2)ab()2(和定积最大).2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应

7、用条件:一正数二定值三相等旧知识回顾:1.求方程ax2bxc0的根方法:(1)十字相乘法:左列分解二次项系数a,右列分解常数项c,交叉相乘再相加凑成一次项系数b。bb24ac(2)求根公式:x1,22a2.韦达定理:bc若x,x是方程ax2bxc(0a0)的两根,则有xx,x•x1212a12a高二数学选修2-1知识点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1、命题: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真命题:判断为真的语句.假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2、“若p,则q”形式的命题中的p称为命题的条件,

8、q称为命题的结论.3.若原命题为“若p,则q”,它的逆命题为“若q,则p”.它的否命题为“若p,则q”.它的逆否命题为“若q,则p”.4.四种命题的真假性之间的关系:1两个命题互为逆否命题,它们有相同的真假性;2两个命题为互逆命题或互否命题,它们的真假性没有关系.5、若pq,则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