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三学案:3.2 生物群落的构成 .pdf

2020版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三学案:3.2 生物群落的构成 .pdf

ID:57525132

大小:633.32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0-08-26

2020版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三学案:3.2 生物群落的构成 .pdf_第1页
2020版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三学案:3.2 生物群落的构成 .pdf_第2页
2020版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三学案:3.2 生物群落的构成 .pdf_第3页
2020版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三学案:3.2 生物群落的构成 .pdf_第4页
2020版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三学案:3.2 生物群落的构成 .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2020版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三学案:3.2 生物群落的构成 .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第二节生物群落的构成[目标导读]1.概述生物群落的概念。2.结合教材P进行“统计大型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72的实验探究。3.阅读教材P的内容,描述生物群落的种间关系及特征。4.结合教材P73~7475~的内容,描述生物群落的结构。77[重难点击]1.群落的种间关系。2.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一、生物群落的概念及构成1.概念在____________内占据一定空间的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2.群落多样性的基础和表现(1)组成:群落由一些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组成。(2)基础:一个群落中_______

2、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群落多样性的基础。(3)从赤道到北极依次有:____________、温带森林和苔原等不同类型的群落。3.物种丰富度(1)概念:一个群落或生态系统中____________的多少。(2)某一地域中的植物物种丰富度常用物种丰富度指数D来表示。计算公式:D=S/lnA(S:物种数目;A:____________)。4.统计大型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1)土壤动物:是指一生或一生中某个阶段在土壤中生活,并对土壤产生一定影响的动物。(2)取样方法:应考虑动物_________

3、___、活动方式。研究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时,一般采用__________进行取样。问题探究1.观察下面关于地球表面不同类型的群落类型图,分析物种丰富度由上图可看出,在整个生物圈中,地球表面因________、________等生态因子的不同,从赤道到北极依次分布着不同类型的群落。不同群落的________________有差别。上述差别我们可以用物种丰富度来衡量。2.统计大型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1)探究原理①研究土壤动物物种丰富度,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常用__________(如采集罐、吸虫器等捕捉器)取样的方法进行

4、采集、调查。②物种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是确定物种丰富度的__________,表示方法有“很多”“多”“较多”“较少”“少”和“很少”等。(2)探究步骤①选择样地:一般在林下或落叶等__________较为丰富的地方采集标本。②确定样方与取样:在采样地随机选取3~5个样方(50cm×50cm×15cm),采集样方内的落叶和土壤,将其中的大型土壤动物用取样器或手捡的方法,放入盛有体积分数为________________溶液的采集罐中。③标本鉴定与结果统计:根据有关资料,分拣并鉴定标本,填写表格,估算各物种的丰富度。3.进行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

5、度的研究时,为什么不适于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1.为了对土壤动物的丰富度进行统计,下图A、B、C、D4种土壤微型节肢动物分离收集装置中最合理的是()一题多变(1)同一区域内不同种类的土壤中小动物的数量是________的。(2)不同地域内的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是________的。(3)一般在林下或落叶及腐殖质较为丰富的地方,土壤中小动物________。(4)若完成统计和分析后,发现小动物还存活,为保护生态环境,应______________。2.某校生物课外兴趣小组对一个生物群落的调查结果如下表:物种马陆蜈蚣白蚁……物种总数数量59

6、81401000……122种该生物群落总面积500m2,则关于物种丰富度指数的计算正确的是()5981738A.B.ln500ln500122122C.D.ln500500二、生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类型概念实例两个种群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相互得益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生活在同一区域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争夺竞争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__________而产生的相互妨碍的现象一种生物______另一种生物的种间关系羊与草、狼与兔一种生物(寄生者)以另一种生物(寄生)的寄生__________________或已消化的物质为营蛔虫与人、菟丝子与大豆养

7、,并对寄主造成危害的现象问题探究1.阅读并分析教材P积极思维,回答下列问题:73(1)观察单独培养的结果曲线可看出:单独培养时____________________。(2)观察混合培养结果曲线图思考:①起初阶段(第4天以前)两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均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②随后(第4~16天期间)二者的数量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原因是:随着两种草履虫数量的增加,相互之间对__________争夺的结果。③最后(第16天后)只有双小核草履虫存活,其原因是:随

8、着双小核草履虫数量的增加,争夺食物的优势越来越________,最终____________失去了食物来源而灭亡。两种草履虫没有分泌____________的物质,进一步证明实验结果出现的原因是由于争夺__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