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图判读方法.doc

地形图判读方法.doc

ID:57749025

大小:76.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9-02

地形图判读方法.doc_第1页
地形图判读方法.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地形图判读方法.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专题一:在线条变化中掌握规律——地形图判读方法[专题综述]地理图像是地理概念、地理分布、地理联系和地理思想表达的有利工具,是高考的重要内容,而地理图像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地形图。地形图是一种等值线图,是用等高线表示立体的地形特征的地图。等高线的凹凸起伏、疏密变化、闭合重合、递变突变等状态反映了地形的基本变化特征,抓住等高线的这些变化特征,并结合等高距和比例尺进行分析,便能把握地形图判读的基本方法。这样,同学们在高考解答相关问题时才可能显得游刃有余。其实地形图线条中所表现出的基本规律也适合等温线、等压线、等降水量线、等光照线、等盐度

2、线等等值线的判读。因为这些等值线与等高线一样都遵从同一种数理统计原理。掌握地形图判读方法对判读其他等值线图是有很大帮助的。下面结合一些经典的例题给同学们阐述如何把握规律,掌握判读方法。1、等高线的凹凸起伏——山谷、山脊图1等高线突出部分(弯曲度大)的连线,其中由低值区指向高值区的为山谷(谷线、槽线);相反为山脊(脊线)。具体判断方法为切线法。见图1在任一等高线突出部分的拐点处作其切线,读其值,并估计其两侧数值,若拐点值高于两侧值,为山脊;相反为山谷。山谷、山脊的判读多与分水岭、集水线、水库库区等问题判定密切相关。2、等高线疏密变化

3、——缓坡、陡坡图2D等高线越密集就表明单位距离上通过的等高线数量越多,落差越大,坡度越陡。除疏密度外,等高距、比例尺也是判读坡度要考虑的因素,等高距越大,坡度越陡;比例尺越大表示单位距离上的实际距离越小,同样落差下的坡度就越大。可以总结为三个正比关系。坡度的判断与水流流速、工程线路选向等问题密切相关。3、等高线闭合——山峰、盆地图3等高线闭合,数值中高周低的为山峰;相反为盆地。两山峰之间为鞍部。4、等高线重合——陡崖等高线不会出现相交现象,但在局部可能出现若干等高线重合现象,这里便是陡崖。陡崖问题涉及陡崖顶部和底部高程以及高差的判

4、读。如图4:陡崖顶部高程范围50-60米陡崖底部高程范围20-30米陡崖相对高差:崖顶上限60-崖底下限20=40崖顶下限50-崖底上限30=2020—40米崖顶高程在通过陡崖最大等高线与其上邻等高线数值之间,崖底高程在通过陡崖最小等高线与其下邻等高线数值之间,陡崖高差为两者高程区间上下限的交叉相减所得的区间。5、等高线数值递变与突变现象:等高线之间的数值一般按等高距递增或递减的,这就是所谓递变。因为等高线是递变的,属于正常递变范围内的等高线,不必都标示出数值。一些等高线在局部出现闭合现象且数值上与邻近的某一条等高线相等,这样的现

5、象就是突变。由于是突变,属于特殊变化规律,其数值在图中一定要明确标示。图4对于突变现象通过作地形垂直剖面图,我们不难发现其突变的实质。对图4中P、Q高程比较就需要过P、Q两点分别作剖面线AB和1-2,见图5中,两个垂直剖面图分别位于图5两侧。P点及其外围50米等高线位于50-60米等高线之间,这里正常高程应大于50米,而这里现实却未大于50米,故实际值比理论递变值小,为坡地上的洼地,P点为洼地中心附近,但还没见40米等高线,P点高程为40-50米;同理Q点为坡地上的突丘,但未见70米等高线,故其高程为60-70米;两地高差为10—

6、30米。对突变圈内的高程判断要依据其数值究竟与相邻的两条等高线的哪一条相等,如果与大值的那条相等,则圈内高程大于这个大值,如果与小值的那条相等,则圈内高程小于这个小值,即所谓“大于大的、小于小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