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护士职业防护.doc

急诊科护士职业防护.doc

ID:57780446

大小:25.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3-28

急诊科护士职业防护.doc_第1页
急诊科护士职业防护.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急诊科护士职业防护.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急诊科护士职业防护急诊科是医院抢救急危患者的第一线,既承担院前急救的任务,又要负责院内急救的工作。患者流动性大,病情危、急、重且复杂,这就要求急诊科护理人员不仅要有良好的护士素质,较高的护理管理水平,机智的应变能力,熟练的技术操作,娴熟的急救技术,还要有应对紧张繁重的工作和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一、危险因素1.感染的危险急诊科护士处于抢救工作的第一线,直接接触各种急危重症患者,在参与各种抢救操作及护理患者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经常接触到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尤其在紧急为患者气管插管、吸痰、洗胃、包扎

2、止血、静脉穿刺等的操作过程中,护士如不能有效地防护,就会增加感染各种传染性疾病的机会。另外,急诊科流动人员多,病种复杂,特别是各种传染性疾病流行的季节,也增加了急诊科护士感染各种疾病的几率。2.损伤的危险急诊科护士在抢救患者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接触各种锐器,如各种注射针头、手术刀片、针剂安瓿、碎玻璃等,很容易造成皮肤黏膜的伤害,导致血源性疾病感染的危险;对病房、治疗室等区域进行空气消毒使用紫外线时,如防护不当可导致皮肤癌、眼炎的危险;应用各种抢救仪器和设备,如操作不慎或仪器设备老化时可引起电击伤、电灼伤的危险

3、;对病区环境的消毒、抢救仪器的保养、清洗、医疗垃圾的灭菌、处理时应用各种化学消毒剂,会对皮肤黏膜造成不同程度的腐蚀,严重时可引发皮炎、眼炎以及过敏性哮喘等疾病。3.心理社会压力急诊患者发病急骤、来势凶险、患者病情变化快,来诊时间、人数、病种及危重程度均很难预料,造成急诊科护士心理高度紧张和身体疲乏;不可预知的死亡也会给护士造成极大的心理刺激;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要求急诊科护士既要能独立完成工作,又要确保不出差错事故,急危患者及家属心理高度的应激状态,加上抢救时的种种劣性刺激容易造成护患矛盾,而引发医疗纠纷,这

4、也加重了急诊护士的心理压力;各种新的医疗仪器的应用,新的检查、治疗手段层出不穷,要求护士必须不断更新知识,才能胜任临床工作;此外,急诊科护士值夜班频繁且工作量大,参与院内抢救及院前出诊的任务多,精神高度集中,体力脑力消耗都非常大,加之大部分已婚护士下班之余还要担负着照顾家庭、养育子女的重任,这些都是急诊科护士必须面对的压力。二、防范措施1.加强急诊护士执业安全教育,提高自我防护意识组织业务学习,增强职业安全意识,制定合理可行的防护措施,减少职业性损伤的发生。纠正护士受伤后的侥幸心理,使其重视和配合伤害处理。2

5、.感染性危害的防范急诊科护士应了解各种传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在日常护理工作中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对已确诊的传染性患者应有明显的隔离标志,接触其血液、体液时应戴必要的防护装置,如戴手套、穿隔离衣等。对带血迹的污物及患者的体液、排泄物等进行分类集中处理,严格浸泡、消毒、焚烧。对地面、墙壁、注射盘、操作台等被血迹污染的地方均用含氯消毒剂擦拭。对自身有皮肤损伤或破溃的部位应加强防护,避免被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一旦不慎被污染,应立即对伤口进行消毒处理,必要时注射乙肝疫苗做到早期防护。对病房、抢救室、公共通道以及救护

6、车等区域应注意定时通风和空气消毒。3.损伤危害的防范在抢救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保持注意力集中,小心谨慎,防止被各种锐器损伤。对各种锐器,尤其是带血迹的废弃针头、输血和输液器具等应严格按要求销毁处理,不得乱丢乱放,以免刺伤自己或他人。做好锐器伤的紧急处理,伤后保持镇静,立即挤出受伤部位少量血液,同时用流动水冲洗伤口,然后用碘酒消毒后包扎伤口,并及时向主管部门汇报,填写锐器伤登记表。用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时应选择在治疗、护理操作少的时间,接触消毒光线时注意遮盖皮肤,必要时戴护目镜。要熟悉各种抢救仪器的性能及正

7、确的操作方法,并定时对其进行检修和保养,及时更换陈旧及性能不良的仪器,以确保使用人员的人身安全。在配制和使用消毒液时要戴手套、口罩、防护眼镜等防护物品,尽量避免消毒液对眼睛、皮肤、黏膜的直接刺激。4.心理社会因素的防范急诊科护士除具备一般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修养外,还应注意评判性思维的培养和心理调控能力的锻炼。护士在紧张的抢救过程中,还应用恰当的语言向家属进行解释和精神安慰,及时安抚患者和家属的不良情绪,避免使用刺激性或冲突性的语言,不使用肯定或绝对性的语言,万一抢救不成功,也能取得家属的理解,这样既得到

8、患者及其家属主动配合治疗,又能保护医护的自尊。遇到个别蛮横无理和具有攻击力倾向的患者和家属,要注意保持理智,加强心理调控和自我保护,学会自我疏导不良的负面情绪,尽量避免矛盾激化,必要时及时寻求社会支持,如电话报警等。合理安排日常的工作和家庭生活,注意加强营养,夜班之后要注意补充睡眠,劳逸结合。加强自我保健,主动参与一些体育健身活动,提高自身的免疫、抗病能力。5.建立健全防护制度,完善与改进防护措施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