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孩子的方法就是好的方法.docx

适合孩子的方法就是好的方法.docx

ID:57782352

大小:22.73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3-25

适合孩子的方法就是好的方法.docx_第1页
适合孩子的方法就是好的方法.docx_第2页
资源描述:

《适合孩子的方法就是好的方法.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适合孩子的方法就是好的方法我在教学中做过学情分析,但并不能说很细致,只是一个大致的了解。主要是通过主观询问和客观观察两种方式来了解学生学情的首先要说明的一点是我是教美术的,所以我的看法比较局限,可能并不适合所有的学科吧。以往的美术教学都是一课接一课挨着上就行了,美术教材有欣赏有绘画有手工创作等等内容。但是慢慢的在教学中我发现孩子们似乎更喜欢手工创作甚于绘画,而绘画又更甚于欣赏课。美术教学我觉得其实就是教会学生学会审美并能够去创造美。而这两者是有一个先后关系存在的,要让孩子学会了审美他才能够去更好的创造美。可是孩子们并不这样觉得,他就觉得这堂课我有兴趣我就多动动手多参

2、与点,下节课我觉得没什么意思我就随便画画随便听听完事,反正美术又不考试,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我们老师不能这样啊,想上了好好上不想上了也拉倒,这肯定是不可能的。我想每个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触:当这堂课孩子们学习欲望高涨,回答问题积极,课堂反馈良好时,我们上课的激情似乎也被激发出来了,总感觉还没讲够怎么就下了课了,老师学生都意犹未尽的;如果这堂课孩子们蔫蔫的,什么都没反应,就老师一个人在上面口若悬河,最后老师也会草草收场觉得这堂课怎么什么都没讲明白啊。而学生的课堂反应其实就与我们课前所做的学情分析有着极大的关联。只有我们做好做足了学情分析,知道从哪里调动学生学习情趣,知道哪

3、里是学生的强弱点,我们就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胸有成竹、游刃有余!   所以我就在想,每次开学几乎都是先上欣赏或绘画可学习技法,孩子们总是没有兴趣,慢慢得到了后面的课程似乎都成了习惯,随便写写随便画画交差了事。针对这一点,我在教学中仔细观察了,几乎所有的学生,不论高低段,孩子们似乎都更为喜爱手工创作课,一来这样的课大多不是那种死板板坐着上的课,二来手工创作课可以和自己的好友一起合作,大家一起出着主意探讨研究着,即便有争吵也是热热闹闹的感觉。三来手工创作大多都是贴近生活比较容易理解和创作的,还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加以多种方式的变化等等。相对绘画和欣赏课,手工创作课的优势在孩子

4、们的心目中实在是太多了。再后来,我又挑了一些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咨询,好的学生说喜欢手工创作课的原因是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和思维,看着自己的作品慢慢成型,变得与众不同、别具一格,是他们最自豪的事。中等的学生则认为手工创作课可以合作,跟好的同学在一起可以“沾光”,可以学会好多方法技巧,绘画和欣赏就不行了,既不能实际感受又好像怎么也学不会模仿不来别人的方法。而差的学生大都是一种说法,那就是只有在手工创作课上他们才都会创作,他们才能感觉自己好像也有优秀的时候,感觉和别人是平齐的,甚至有时候的创意比优秀生还要好。在调查过后我又根据每个年级的学生程度不同,把美术课程做了

5、调整,第一课改成先上手工制作,然后穿插相关的欣赏和绘画,再上手工创作,这样来回穿插教学。这样安排的用意其一,手工创作孩子们喜欢,可以很好的调动学习兴趣。其二,在上一堂中的手工创作中我们会有不足会有“不够”,总在下一课的欣赏或绘画课中,我就可以针对上堂课的不足和不够来引导,而孩子们在经过自己实际演练后发现了自己的问题,在这一课中也就会有兴致来学习探究进而解决问题。这样在下一次的手工创作他就有了新的了解和进步。比如说我先上了关于剪纸的《百变团花》,剪纸的方法既简单又直观,孩子们在这课学会理解了对称,可是设计花样上较单一有不足;再来上《我和昆虫》,一样也是运用对称的方法来

6、创作,学生创作时就能较快进入状态,而且绘画时也有兴趣。而通过欣赏了解了不同形式的花纹,这就弥补了上节课的不足。但这课的不足也许又出现了,孩子们的色彩搭配不是很完善,我们就来上《小花饰》,通过动手装饰,彩纸搭配比我们慢慢涂色搭配要来的节省时间还更直观,这样我们就又把上节课的不完善弥补了,我们再来上《奇特的爬行》,对称,色彩,纹样三者我们就都能很好的在这节课上结合展现了。   所以我们的学情分析可以帮我们解决很多问题,而很多老师都不理解,觉得孩子又没换,何必要课课分析呢,其实不然,每一课都是新的内容,我们面对的孩子也在变化,他的知识面不是平的,是有多有少的,可能在这节课

7、这个知识点上他就是个优胜者,而在另节课上另个知识点上他又成个弱者了。这就是我们做学情分析的目的所在,在他是优胜者时,引导他学会分享,学会把好的方式运用到其他地方;当他是弱者时,我们要引导他学会分析,学会自己去探究解决问题。只有把我们要面对的教学主体研究透彻了,我们才能更好的发挥我们的主导作用。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