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思考.doc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思考.doc

ID:57878428

大小:63.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20-04-02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思考.doc_第1页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思考.doc_第2页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思考.doc_第3页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思考.doc_第4页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思考.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思考.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思考布鲁纳指出:“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课堂提问看似简单,但实施起来并不容易,它既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其实就是由若干个问题组合起来的,而且每个问题都是一个思维的“驿站”。教学的成功与否,学生的收获多少,都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问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可见,小提问里有大学问。那么,如何做到有效提问呢?在此,笔者谈谈个人一些初浅的看法。一、问题要问到“心理特征”上著名教育家于漪说:“问题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或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2、”同样一个问题,提问若是平淡无奇,学生没有兴趣思考;反之,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有新意,关注孩子的心理特征,就能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低年级孩子具有对故事感兴趣、好奇心强、喜欢竞赛等心理特征,因此笔者在执教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找规律》一课,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先出示两组数据(如下图),然后宣布第1、2组小朋友记第一组数字,第3、4组小朋友记第二组数字,限时6秒,比一比哪组的记忆力好?这样的竞赛对孩子充满挑战,符合他们好强好胜的心理特征,能够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当笔者宣布第一组小朋友获胜时,第二组学生表示有意见,理由是他们认

3、为第一组的数字好记,有规律,第二组的数字没有规律,这样不公平。笔者设疑提问:“第二组的数字究竟有没有规律?如果有又隐藏着怎样的规律?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找规律。”对于孩子来说123423413412这组数字,究竟有没有规律?有规律究竟又隐藏着什么样的规律?这样的问题真正是问到了孩子的心坎上,它关注了孩子好奇心强的心理特征,充分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二、问题要问到“重、难点”上课堂提问要有的放矢。教师要在钻研教材、吃透课标的基础上,明确问题的“关节点”,切忌漫天撒网,为问而问。

4、一节课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效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在教材的重点处提问,重点就会突出;在教材的难点处提问,难点就会突破。可见,问题是否问在重难点处,显得格外重要。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笔者先让孩子充分体验可以把多个物体看作单位“1”之后,再让孩子们动手摆出4个棋子的四分之一,并说说是怎么想的,即把谁看作单位“1”,平均分几份,表示这样的几份。接着让孩子们再摆出8个棋子的四分之一,说说是怎么想的?笔者心想:这时该怎么问?是提问:“为什么同样是一堆棋子的四分之一,每份棋子的个数却不一样呢?”还是反过来

5、提问:“为什么每份棋子个数不同,却都可以用四分之一来表示?”两个看似相同的问题,实际上问题指向却完全不同。前者把目标指向单位“1”,后者却把目标指向分数的意义。由于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理解分数的意义,所以后者的提问显得更为合理,最终笔者选择了后一种问法,实践证明,这样的提问效果好。又如教学《小数的意义》,教师出示下图,让学生用小数表示涂色部分。学生有的填0.20,有的填0.2,谁对?谁错?还是两个都对?让孩子们展开辩论,之后,教师可以把问题问在难点处:“两个数长得一模一样吗?它们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并让孩子通

6、过争辩,明白了0.20和0.2虽然大小一样,但表示的意义不一样,它们的计数单位不一样,0.20是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100份,取其中20份,是百分之二十;而0.2则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10份,取其中1份,表示的是十分之二。0.20的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而0.2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上述案例教师在难点处提问,引导学生通过争辩、比较,促进知识的内化,让学生对0.2和0.20的区别和联系有了充分的认识。三、问题要问到“认知水平”上根据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要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如果问题太简单,

7、不能引起学生思考,那就等于白说;如果问题太难超过学生的心理认知发展水平,使学生思维产生“断裂”,也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要难易适中。如何把握好问题的“度”,让孩子跳一跳能摘到果子,确实是一门艺术。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铺一铺》一课时,笔者陷入困惑:当学生动手验证哪些图形能单独密铺,哪些图形不能单独密铺后,有没有必要引导孩子进一步探究?教参明确规定:让学生探究这些图形为什么能单独密铺,要在初中二年级下册进一步学习。事实也证明,放手让孩子独立探究,学生即使花半节课时间,也无法探究出规律。因为它超越孩子的认知水平,假如

8、不探究,又感觉这节课像是手工课,缺少数学味。如何解决这两难的问题?在不断的思索和实践中,笔者选择了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能单独密铺的图形的特征:先出现一个等边三角形,让学生计算出每个内角的度数,学生很容易算出60度,再用课件演示六个等边三角形组成的密铺图形的动态过程,如右图:让学生观察,说说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