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游”至“闲”-休闲的历史境遇与当代命运.doc

从“游”至“闲”-休闲的历史境遇与当代命运.doc

ID:58219852

大小:28.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4-28

从“游”至“闲”-休闲的历史境遇与当代命运.doc_第1页
从“游”至“闲”-休闲的历史境遇与当代命运.doc_第2页
从“游”至“闲”-休闲的历史境遇与当代命运.doc_第3页
从“游”至“闲”-休闲的历史境遇与当代命运.doc_第4页
从“游”至“闲”-休闲的历史境遇与当代命运.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游”至“闲”-休闲的历史境遇与当代命运.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从“游”至“闲”:休闲的历史境遇与当代命运  一、儒道之“游”的丰富内涵  作为中国古代一个独特而重要的审美范畴,“游”在儒道二家中有充分的表述,蕴含丰富内涵。“游”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人生姿态,一种处世之道。由此衍生出了一系列和“游”相关的词汇比如“游学”、“游侠”、“游戏”、“游说”、“游历”、“游憩”、“神游”、“遨游”、“畅游”等等。“游弋”、“游走”逐渐成为一种诗性生活方式存在于前现代的中国社会。儒道“游”之思想直接影响了后世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1.孔子之“游于艺”  儒家“游”的思想主要体

2、现在孔子的“游于艺”。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道”、“德”、“仁”是“游于艺”的基础,君子具备了这三种素养之后,熟练掌握各类知识技艺,包括对自然各种合规律性的了解和运用,方能做到游刃有余、随心所欲。孔子所说的“游于艺”并非局限于单纯的知识技艺,在孔子那里,天与人、天道与人道最终指向仁,仁才是治国之本和理想境界。《论语》中出现“仁”字的凡一百零九处,它毫无疑问地占据了儒学的理论核心。因此孔子讲“游于艺”归根结底还是从另一个角度在讲“仁”。从“游”至“闲”:休闲的历史境遇与当代命运  一、儒道

3、之“游”的丰富内涵  作为中国古代一个独特而重要的审美范畴,“游”在儒道二家中有充分的表述,蕴含丰富内涵。“游”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人生姿态,一种处世之道。由此衍生出了一系列和“游”相关的词汇比如“游学”、“游侠”、“游戏”、“游说”、“游历”、“游憩”、“神游”、“遨游”、“畅游”等等。“游弋”、“游走”逐渐成为一种诗性生活方式存在于前现代的中国社会。儒道“游”之思想直接影响了后世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1.孔子之“游于艺”  儒家“游”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孔子的“游于艺”。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

4、,游于艺。”“道”、“德”、“仁”是“游于艺”的基础,君子具备了这三种素养之后,熟练掌握各类知识技艺,包括对自然各种合规律性的了解和运用,方能做到游刃有余、随心所欲。孔子所说的“游于艺”并非局限于单纯的知识技艺,在孔子那里,天与人、天道与人道最终指向仁,仁才是治国之本和理想境界。《论语》中出现“仁”字的凡一百零九处,它毫无疑问地占据了儒学的理论核心。因此孔子讲“游于艺”归根结底还是从另一个角度在讲“仁”。所有关于“艺”的规范,都是实现“仁”的具体手段。有了“仁”,才有“艺”,才有“礼”,才有“乐”。而礼乐在此也

5、不仅仅是典籍中的礼乐制度,更是一种礼乐精神,一种生存方式,一种生活态度。礼乐的核心是“仁”的精神。“道德仁义,非礼不成。”“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又云:“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论语·宪问》篇记载,当子路询问怎样才是一个完美的人时,孔子对曰:“若减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孔子的“游于艺”既有对“艺”的倚重,又有对“艺”的超越,最终指向“仁”这一理想人生境界。  当孔子为实现自

6、己的政治理想而屡屡碰壁之时,“游于艺”便自然而然地成为他安顿心灵的方式,是政治失意后的退守之策。艺”虽然更倾向于自身修行,不具备“仁”那样的精神高度,却更具有个体精神的自由感和愉悦性。曾点向往的“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境界中,“雩”即“雩祭”,“舞雩”即在一种祈雨祭祀活动中伴以歌舞,这是在“乐乐”中实现礼仪道德的人生状态,故李泽厚称此境为“审美的境界”。①  2.庄子之“逍遥游”  道家“游”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老庄的著作中。关于庄子的哲学思想,冯友兰先生曾以十六字概括:“游于逍遥;论以齐物。超乎象外;得其环

7、中。”“游”字置于十六字之首,是庄子哲学的哲学思想的精髓和灵魂。“游”字在《庄子》中频繁出现,据刘笑敢先生统计,共有九十六次之多。②这不仅远远超过“逍遥”在《庄子》中出现的六次,也超过了“游”在其他先秦诸子典籍中的出现次数。但是大多数学者在诠释“逍遥游”时,都重在阐释“逍遥”而忽视了“游”的丰富内涵。实际上,“游”是庄子哲学中不可或缺的美学范畴。当然,在庄学史上,“游”在《庄子》中的频繁出现毕竟也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关注。王叔岷著《庄子通论》“以一游字,贯通《庄子》全书之旨”;③钟泰也认为:“窃谓《庄子》一书,一‘

8、游’字足以尽之”,认为《庄子》中“语不及游者殆鲜”,视“游”为《庄子》之“旨趣所寄”;④方以智认为:“无内外而又内外,故先以内摄外。内篇凡七,而统于‘游’”。⑤由此可见,“游”是统摄庄子哲学思想的灵魂所在,在整部《庄子》中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庄子》之“游”,统摄观之,大致可分为两类:或游于实境,或游于虚境。邓联合将之概括为“身之游”与“心之游”,意思大致相同。前者强调在自然中畅游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