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大变形监测报告剖析.doc

地大变形监测报告剖析.doc

ID:58291712

大小:320.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20-04-13

地大变形监测报告剖析.doc_第1页
地大变形监测报告剖析.doc_第2页
地大变形监测报告剖析.doc_第3页
地大变形监测报告剖析.doc_第4页
地大变形监测报告剖析.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地大变形监测报告剖析.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成渝客专铁路新红岩隧道工程施工监测《技术方案》中国地质大学隧道施工监测技术方案二零一零年十月第11页共34页成渝客专铁路新红岩隧道工程施工监测《技术方案》地大隧道变形监测技术方案一.工程概述1.1项目概况“地大隧道”,全长333米,净空高4.5米,洞宽6米。该隧道投资600多万元,于03年6月动工,12月打通,为全国高校第一条隧道。由于南望山南北两侧的岩性不同,南侧是能干性差的砂质岩,北侧是能干性强的硅质岩,故隧道南出口呈圆形,北出口呈方形。二.作业目的和意义通过对既有地表及建(构)筑物各项指标的监测,将结构变形严格控制在标准

2、限值内,保证既有建筑物的安全。三.作业依据1.《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T8-2007);2.《岩土工程监测规范》YS5229-1996;三.监测内容1.洞内观察(必测项目);2.拱顶下沉(必测项目);3.净空收敛(必测项目);4.地表下沉(H0≤2B)及建(构)筑物下沉、倾斜(必测项目);5.位移监测(选测项目);四.技术措施4.1工作基准网的布设变形监测基准点是变形监测起始数据的基本控制点。本项目拟建立6组(3个/组)变形监测高程基准点,共计18个,每组基准点相邻点间距小于30米。高程基准点采用深埋钢管水准基点标石,于

3、隧道施工前进行埋设,如下图所示。第11页共34页成渝客专铁路新红岩隧道工程施工监测《技术方案》拟建立6组(3个/组)变形监测平面基准点,共计18个,平面基准点采用深埋钢管水准基点标石,于隧道施工前进行埋设,如下图所示。基准点布设在隧道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监测、位置稳定、易于长期保存的地方,并定期复测。当监测点变形测量成果出现异常,或外界因素影响时,及时进行复测,并按《建筑变形测量规范》的规定对其稳定性进行分析。变形测量基准点的标石、标志埋设后,达到稳定后方可开始监测。稳定期不少于15天。基准点的选择严格按下列规定实施:1.基

4、准点和工作基点应避开交通干道主路、地下管线、标志易遭腐蚀和破坏的地方;2.基准点应选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且稳定、易于长期保存的地方。基准点按照下列施工工艺埋设:①备料,②处理拟埋点位置;③开挖躲避管线;④安置钻机钻孔或人工开挖;⑤钻孔或人工开挖达到预定深度后冲击夯实孔底;⑥提钻植入标志,填砼料至孔口;⑦处理孔口并安装标志头;⑧砖砌阴井并加大小井盖保护基准点标志;⑨施工后及时处理好周围的建筑垃圾;⑩绘制基准点位置图等。具体位置根据实地条件,由甲乙双方现场协商确定。若牵涉用地审批手续时,采用甲方负责、乙方协助的方式办理。基准点是变

5、形监测工作必不可少的测量标志,只有长期保存,才能保证变形监测数据的连续性和正确性。因此,除在选点时格外注意其地点的合理性外,尚需加以认真保护,如果遇到有可能对基准点造成损坏或破坏的情况时,要具体研究基准点的保护方法。4.2拱顶下沉监测点布设根据相关规范的规定,在隧道出、入口段10~15米范围内,每间隔5米布设一个监测断面,隧道内部每间隔10~30米布设一个监测断面,拱顶下沉监测点位置布设在隧道开挖毛洞的拱顶中心线,如下图所示。在预设点的断面,采用带挂钩的预埋件作为监测点标志第11页共34页成渝客专铁路新红岩隧道工程施工监测《技

6、术方案》,埋设前先用冲击钻在待测部位成孔,然后将监测点标志放入,用快凝水泥或早强锚固剂固定,监测点标志头需设保护罩。4.3隧道净空水平收敛监测点布设在预设点的断面,沿隧道周边的拱顶、拱腰和边墙部位分别埋设监测点标志。拱顶的收敛监测点标志可利用拱顶下沉监测点,监测点标志及其埋设方法和拱顶下沉监测点标志相同。收敛监测点与拱顶下沉监测点布置在同一断面上,以便进行数据分析,如下图所示。预计共布设59对洞室净空水平收敛监测点。拱顶下沉及周边位移量测测点布置图4.4变形监测点保护及意外情况处理变形监测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测量工作,监测点在使

7、用过程中的人为破坏,往往会导致变形监测数据的中断。因此,变形监测点的保护应高度重视。4.5变形监测点的保护措施监测单位措施:在埋设变形监测标志处设立标牌以示提醒外,标志的埋设深度和露出墙面部分的长度应事先与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商议,充分考虑施工对标志的影响。放置传感器时,应注意对仪器的保护,浇捣混凝土时导管应与监测仪器错开,以免导管上下时损伤监测传感器和电缆。电缆露出围护结构,且应套上钢管,避免日后凿除浮渣时造成损坏。4.6意外情况的处理1.在监测前,对变形监测点的安全情况进行确认,如个别变形监测点受到破坏时,应及时进行补点,并

8、进行一次监测,以保证变形监测起始数据的精度和监测工作的持续进行(数据中断一次)。第11页共34页成渝客专铁路新红岩隧道工程施工监测《技术方案》2.当某些传感器设置失败时,确定实际完好传感器的数目是否达到计划监测点的90%以上,若符合,则可以不用考虑;若损失较多,必须及时补救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