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与思考(二)教学设计.doc

回顾与思考(二)教学设计.doc

ID:58351632

大小:108.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20-04-16

回顾与思考(二)教学设计.doc_第1页
回顾与思考(二)教学设计.doc_第2页
回顾与思考(二)教学设计.doc_第3页
回顾与思考(二)教学设计.doc_第4页
回顾与思考(二)教学设计.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回顾与思考(二)教学设计.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三章证明(三)回顾与思考(二)山东省青岛市超银中学陈嫦雯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八(上)第四章:《四边形性质探究中》已经对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的判定及性质有所了解,在本章前几节课中,又对这几种图形的判定、性质做了进一步学习,通过一定题量的练习,学生已经对有关内容得以掌握。学生的能力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推理证明的基本要求、基本步骤和基本方法已经掌握,已经能利用这几种图形的判定和性质解决特殊四边形的有关命题,并且也能利用有关知识对探究型题目加以分析和证明。二、教学任务分

2、析本章的定理较多,在系统掌握平行四边形及特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及判定等的基础上,学生还必须能正确地区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掌握各自的特征,这样才能正确应用相关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这些定理,并能熟练应用,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⑴通过对纸片的折叠和图形的相互转化的研究,使学生进一步熟练特殊四边形的有关定理。⑵通过讨论交流,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⑶通过口述证明过程,相互纠错,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⑷通过对生活中的图形的研究,使学生更真实地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进一步感

3、受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三、教学过程分析8本节课设计了五个环节:第一环节:回顾第一课时的知识框架;第二环节:例题引入(①活动探究②证明纠错);第三环节:练习提高;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布置作业。第一环节:回顾第一课时的知识框架活动内容:利用2~3分钟的时间,让全班同学采用接龙抢答的方式(即:一个同学说出第一课时的第一个知识点,下一个同学利用抢答的方式说出第二个知识点,若同时站起多人,那么由第一个站起的同学回答)。活动的目的:通过这个活动,一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巩固

4、该章的知识体系;二是通过这种方式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同时也可以了解学生掌握的熟练程度情况。活动实际效果:由于带有一定的趣味性,又有时间的限制,学生的热情很高,每个抢答的学生的声音都很大,语速很快,特别是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为了展现自我,在这一环节都争先恐后地抢答,表现极佳。这一环节吸引了全班同学的高度注意力,使学生快速进入课堂状态,同时也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第二环节:例题引入1、本章复习题A组第5题:如图所示,把一张矩形纸片沿对角线折叠,重合部分是什么图形,你能证明吗?ECACBCCCDCDCACBCCCFC引

5、伸:⑴在这个图形中除△BCD≌△BED外,还有其它的全等三角形,你能找出并证明吗?⑵当AB=6;BC=8时,你能求出重叠部分的面积吗?8⑶在⑵的条件下对这个图形你还可以作何尝试?活动内容:1)先让学生看书,解决书上的判定重叠部分的图形形状。这一问题对基础较好的同学来说很容易判定,对于理解较慢的同学老师可以指导其用纸动手折叠一下,通过观察折叠的纸片再加以判断→展示学生的各种思路→让学生口述证明过程并相互纠正证明中出现的错误。2)给出引伸第1问的内容,让学生进行探究,主要以提问的方式进行。在这一问中最好调动基础薄弱的学生

6、来完成,这样可以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增加他们学习的信心。3)给出引伸的第2问的内容,可以设置这样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若想求重叠部分的面积,需要确定哪些条件?在需要确定的条件中,你已经知道了那个量?还需要求什么量?题目中给出了二边长分别是6和8,你可以先求出什么量来?通过全等的证明,你可以得到哪些边是相等的?若引入未知数,你可以列出方程求出FD来吗?你列方程的根据是什么?从中你可以得到什么经验?4)给出引伸的第3问的内容,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探究兴趣,给学生点思考时间,学生提出问题后,一些可以在课堂上解决,一些可以留作课

7、后思考。活动目的:培养学生的细致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快速思考快速反应能力、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敢于表现自己的精神,从而加强每一个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实际效果:对于课本上的结论的探究比较准确,在证明时绝大多数学生是先证明了引伸的第一问后得到BF=DF,对于AD∥BC同学们比较忽视,也就是学生还喜欢用三角形全等来证明这类题目。对于引伸第二问的经验,学生总结得很多也很充分,举几例:王睿同学说以后再看到直角三角形中给定二个边的长度,一定根据勾股定理求一下第三边的长度,看

8、对下边的证明或计算是否有帮助;藏启超同学说对于矩形折叠问题,在某个角儿处可以用勾股定理建立方程;孙晓锐说在这个题目中过F点作BD的高还可以考虑用相似来求底……;对于引伸第三问,学生更是活跃,探究问题的热情也空前高涨,学生主要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连EC,并求出它的长度;求点E到BC的距离;连AE并求出它的长度。学生提出的前二个问题课堂上就被学生快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