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doc

浅谈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doc

ID:58398636

大小:23.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5-08

浅谈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doc_第1页
浅谈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浅谈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浅谈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在小学阶段,这一任务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我在小语教学中坚持从抓积累、重训练两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一、抓积累,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培养小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首先应抓词汇的积累,以使学生掌握较为丰富的词汇与熟语,利于表达和使用。积累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立足书本,重在平时。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文章写得异常优美,好词佳句很多,如《清澈的湖水》《欢庆》等等。我在教学中,除了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知识与能力,还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摘录一些佳词佳句,并

2、能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熟记和背诵。   2、开展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   引导和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从课外阅读中收集、摘抄优美词语,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积累佳词佳句。我要求每名学生都应建立摘抄本、剪贴本;同时建立班级图书管理小组,保证每位学生每周至少能读一本书,摘录十句佳词佳句,并要能理解其意、灵活运用。每个月,我都会组织一次评比,以奖勤促懒,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3、在日常生活中积累。   社会是最大的学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一些流传于老百姓口头的语言,如谚语、对联、歇后语,还有简短绝妙的广告词、精炼的标语、告示等,这些都是很好的学习内容。我要求学生做有心人,时时学

3、,处处学,平时注意观察,积累这些知识。春节到了,我要求学生到各家门口摘抄春联,比比谁摘抄得多,理解得扎实;梅雨季节,正是农忙时分,我让学生到田间地头,搜集整理劳动人民语言,整理成册;看电视时,我让学生注意观看广告,来开一个广告展示活动……这些活动,使学生掌握了不少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积累词汇、语句要持之以恒,需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要鼓励学生一点一滴去积累,做生活的有心人,这样,才能积少成多,聚沙成塔。   二、 重视训练,给学生口语表达的机会。    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氛围,为他们提供各种机会进行训练是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关键。   1、通过复述教学训

4、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复述是促进学生把消极的词汇变成积极词汇的有效手段。复述训练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语言,促进学生语言的规范,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我经常选择一些典型的课文或段落让学生变换角度,变换人称或把文章展开、加上丰富的想象进行复述,如《小柳树和小枣子》、《酸的和甜的》等,在复述中采用"优生引路、中生紧跟、差生跟上"的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训练的机会。   2、在各种活动中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小学生活泼好动,好胜心强,要抓住这一特点开展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如:班队课上,让学生开展朗诵诗歌、讲故事

5、、表演相声、小品、绕口令等;在晨会课上,让学生开展新闻发布会等活动、举行"百科知识"竞赛,让学生介绍生活小常识,进行专题辩论、背诵格言和诗文等。实践证明,这些活动既为学生的口语表达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口语表达的积极性、主动性。    3、在平时的字、词、句训练中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句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形式。因此要让学生把话说好,首先应抓词、句的训练,从平时训练的一点一滴做起。我的做法是:(1)抓一词多用,如"骄傲"一词,通过反复造句练习,使学生掌握了这个词的两个不同的意思,即一是自豪、一是自以了不起,看不起人;(2)利用一句话,让学生采用变换人称、变换

6、句式、变换关联词等多种形式反复说,使学生懂得了同一意思的句子在不同情况下的表达方式。如"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一句,让学生分别变成把字句、反问句、双重否定句等,这样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又锻炼了表达能力。   4、纠正语病。学生在说话时,常常出现语病。如有的学生一张口"嗯"、"啊"不断。这些问题一方面说明词语不丰富,逻辑性不强,另一方面是口语表达能力弱,思维能力不强的表现。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克服这些毛病,首先教师的口语表达应成为学生的楷模,无论与学生交谈还是上课都要做到口齿清晰,用词不达意准确,表达有条理,语句精炼,以自身去感染学生。另外对学生的语病要及时发现,及时纠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