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教育.ppt

明清时期的教育.ppt

ID:58640295

大小:2.00 MB

页数:68页

时间:2020-10-12

明清时期的教育.ppt_第1页
明清时期的教育.ppt_第2页
明清时期的教育.ppt_第3页
明清时期的教育.ppt_第4页
明清时期的教育.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明清时期的教育.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六章明清时期的教育第一节明清的教育制度一、明清文教政策(一)明代的文教政策1、大力推崇程朱理学学者讲学“一宗朱子之学”,“非濂、洛、关、闽之学不讲。”成祖永乐十三年(1415年)命翰林学士胡广等编纂《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颁行天下,作为钦定的教科书。2.文化专制,禁锢思想采取种种措施,加强思想控制,大力推行文化专制统治。删节《孟子》,将孟子撤出孔庙加强对官学的管理和控制设置“绳愆厅”屡兴文字狱卧碑(二)清代的文教政策1、尊孔崇儒,提倡程朱理学祭孔,给孔子追加封号,袭封孔子后人封袭朱熹后人,将

2、朱熹配享孔庙,并命人编辑《朱子全书》2、笼络、利用汉族士人通过开科取士设制科,荐擢人才组织学者编纂大型书籍,笼络士人,宣传所谓的文治盛世。康熙字典3.加强思想控制,大兴文字狱严禁立盟结社康熙销毁书籍大兴文字狱二、明代的学校教育制度(一)中央官学1.国子监明代的国子监建立于明太祖初定金陵时改应天府为国子学,后来重建校舍于鸡鸣山下,名曰国子监。至明成祖永乐元年又在北京建国子监。国子监学生称为监生。依其来源分为四类:一是会试落榜的举人,称为举监。二是地方官学生员选拔入监的,称为贡监;三是一定级别以上的官员及功臣后代,

3、称为荫监;四是缴纳钱物而买到的监生资格,称为例监。明代国子监在教学制度方面,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于洪武五年(1372年)创立监生历事制度。即国子监学生学习到一定年限,就分拔到政府各部门“先习吏事”。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大学的教学实习制度。第二,实行积分法。明代国子监为六堂三级,监生按其程度入各堂肄业,然后逐级递升,升到最高一级时,实行积分法。2.宗学明代专为贵族子弟设立的贵胄学校。招收世子、长子、众子、将军、中尉年未弱冠者入学,称为宗学。3.武学明设有中央武学和地方武学。正统六年(1441年)设京卫武学;正统七

4、年设南京武学。(二)地方官学1.儒学按地方行政区划设立的府学、州学、县学;有按军队编制设立的都司儒学、行都司儒学、卫儒学;在谷物财货集散地设置的都转运司儒学;在土箸民族聚居地区的宣慰司儒学和安抚司儒学等。明初规定学生的名额,府学40人,州学30人,县学20人。后来,因为要求入学者增加,便增加名额,原定生员为廪膳生员(国家供给膳食),新增加者为增广生员,名额与廪膳生员相同。后又增设附学生员,名额不定,凡新录取的生员都是附学生员,再依次递升。2.专科学校此类学校包括武学、医学和阴阳学。3.社学明社学是设在城镇和乡村

5、地区,以民间子弟为教育对象的一种官学。主要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然后学习经、史、历算等知识。三、清代的学校教育制度(一)中央官学1.国子监国子监也称国学或太学,始设于顺治元年(1644年)。并仿明制分六堂教学,凡国之贵游子弟,皆可考选入监学习,满州功臣子弟有志向学的亦请送监肄业,国子监的生徒分为监生和贡生两类。2.宗学、觉罗学宗学是为清宗室子弟设立的学校。3.八旗官学、景山官学、咸安宫官学这三所学校都是为八旗子弟设立的旗学。算学初于康熙九年(1670年)在八旗官学中挑选学生学习,直至乾隆三年

6、(1738年)才在钦天监附近设立专门的算学馆。俄罗斯文馆是清政府为了培养俄语人才而设立的一所俄文学校,创立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4.算学、俄罗斯文馆(二)地方官学主要有按地方行政区划设立的府学、州学、县学;按军队编制设立的卫学以及在乡镇地区设立的社学;为孤寒儿童及少数民族子弟设立的义学;在云南边疆地区设置的井学等。府学灵清代官学制度的特点:第一,重视八旗子弟教育,广泛设置各种名目的旗学。第二,在府、州、县学中创立“六等黜陟法”对生员实行动态管理,使他们的升降与学业成绩紧密挂钩。第二节王守仁的教育思想一、

7、生平和教育活动王阳明(1472-1528年),本名王守仁,字伯安,浙余姚人。因为他曾在阳明洞读书、讲学,自称为阳明子,后世学者称他为阳明先生。王守仁概括自己一生做了两件事:“破山中贼”和“破心中贼”。早年学习学习朱熹理学,后对朱熹理学产生怀疑,转而研究佛老。被贬贵州后,一日静坐,忽然顿悟,认为一切知和理都在心中,这样王守仁就从程朱的客观唯心主义走向带有明显禅宗色彩的主观唯心主义。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即理就是“心”与“理”合而为一,不可分离。王守仁认为,凡事物的依据,都在人心之中,与心不相分离,世界上不存在离开

8、人的主观认识而独立存在的事物。“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济,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致良知认为“良知即是天理”,即是“心之本体”。世上的一切事事物物及其规律都包括在“良知”之中,不假外求。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如“好好色”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