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初中语文九下《7桥之美》word教案(11).pdf

鄂教初中语文九下《7桥之美》word教案(11).pdf

ID:58789158

大小:84.26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9-29

鄂教初中语文九下《7桥之美》word教案(11).pdf_第1页
鄂教初中语文九下《7桥之美》word教案(11).pdf_第2页
资源描述:

《鄂教初中语文九下《7桥之美》word教案(11).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桥之美》教学设计9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感受作者形象生动的语言。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导人新课。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二、介绍作者:吴冠中教授,江苏宜兴人,学贯中西的艺术大师。他是当代著名的画家,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

2、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同时他也是出色的美术教育家、散文家。)三、订正字词: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问题:a.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何处?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b.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举了四个例子:乌镇苇丛上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c.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欣赏一幅画?画面的构成是否有块、线、面的搭配;画中的形象是否都能和周围

3、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五、研读与赏析通过阅读文章,我们不难看出作为画家,作者看桥淡化其结构、种类、功用,更重其美学价值。那么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文中你最欣赏的一幅画面吗7a.说说四幅图中你最喜欢哪一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并说说为什么喜欢?①厚厚实实的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②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弱、轻重、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

4、不变)之别,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因桥的轮廓精心设计而和谐统一。③长桥一般建筑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整个环境似乎有了灵气和生命。④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b.我们应从哪些角度欣赏一幅艺术作品?从色彩的搭配、画面构成(块、线、面)、景物的选择(强弱、明暗、动静等)是否对立统一⋯⋯角度来判断。六、美句赏析。吴冠中以他

5、画家的真知灼见,不但告知了我们如何用“美学”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事物,而且他还用蕴涵丰富的语言引起我们强烈的感情上的共鸣。a.找出意蕴丰富的语句,体味句子的情昧。b.先四人小组讨论,再让小组派代表发言。重点赏析以下语句:⑴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⑵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⑶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

6、曲。.⑷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七、比较:我们从《桥之美》中,体会到了桥的美感,真是赏心悦目。同是写桥的文章,《中国石拱桥》与之有什么不同之处呢?与《中国石拱桥》之比较:相同点:都以“桥”为说明对象;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都用了举例子的方法。不同点:内容上,《桥之美》从审美角度说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中国石拱桥》从建筑工用角度重在介绍中国石拱桥的总体特点。语言上,《桥之美》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描写抒情语言比较多,《中国石拱桥》是较

7、为规范的说明文,语言科学、平实。明确: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了一些具体的例子。但是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较为规范的说明文不同的是,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八、课堂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一起领略了桥的风采,生活中有多少美不胜收的景致,或纤弱或雄壮或含蓄⋯⋯让我们练就一双慧眼去发现、去鉴赏这大干世界吧!九、布置作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