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doc

谈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doc

ID:59401706

大小:56.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5-28

谈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doc_第1页
谈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doc_第2页
谈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doc_第3页
谈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谈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谈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宇晓琴(马鞍山市当涂县姑山学校,E-mail:2511305254@qci,com)摘要:“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为数学教学的灵魂。作者围绕这一主题,从自身教学实践出发,阐述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首先必须改变角色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然后通过典型案例论述唤起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意义,接着重点谈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和认识,指出在学生自主活动中教师要科学适时适度指导学法。最后强调自主学习是新课改理念下全新的教学模式,没有可以套用的现成模式,它需

2、要教师与时俱进,深入探索,潜心研究,顺应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关键词:新课改自主学习角色转变唤醒意识培养策略一,转变教师角色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角色的转变是为了让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发挥最好的功能。这种转变,就是要改变教师知识权威者的形象,从而使教师更好地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引导、参与者,并经常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研究,以利于学生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同时教

3、学过程本身贯穿了师生问、学生间的各种信息交流,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平等交流才能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因此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学生学,应转变为师生互教互学,形成“学习共同体”,顺理成章。二、创设情景,提供充分的学习材料,唤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观察、思考,获取自己的体验,在合作交流中不断优化自己的结论。要做到这点,X寸于小学生来说,特定的情境和充分的材料都是不可少的。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得好:“学

4、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探索性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思考,不能简单地以成人眼光对学生的解答做出判断,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问题是怎么提出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结论是如何归纳得到的,提供学生主动参与、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案例一:《容积单位》的教学学具:给每个小组事先准备带500ml刻度的烧杯、能装1立方分米水的玻璃槽、1升的啤酒杯、一个盛清水的脸盆。要求:人人动手通过实验探究升、毫升、立方分

5、米、立方厘米之间的关系。(实验开始后,每个人积极想办法,紧张地起来。反馈、交流时争着汇报他们的发现。)生:我们将1升满的水倒入1立方分米的玻璃槽中,得到1升二1立方分米的结论。生:我们组把500毫升的水倒入1立方分米的玻璃槽中,倒两次正好装满,得到了1000毫升=1立方分米的结论。生:我们把1升水倒回到500亳升烧杯中,也是倒了两次,说明1立方分米二1000亳升。生:我用1升的水往500毫升的烧杯中倒,发现1升二1000毫升的关系。生:我知道,1升二1000亳升,1升二1立方分米,以前学过1立方分米二1000立

6、方厘米,所以1毫升=1立方厘米。学生充满了自豪与快乐,他们享受了成功的喜悦。在这一过程中,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自己提出方案、实践探究、操作验证、合作交流……始终处于积极的参与状态中。眼、耳、手、脑、口多种感官并用,持之以恒,学生必然会获得观察、比较、归纳、类推等学习能力。这就是有效的参与、主动的参与。实践告诉我们,每位学生都有学习数学的潜力,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情景,提供合适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在操作、观察、讨论、思考中感受、理解知识,把课本现成结论变为学生探索的对象,使静态知识动态化,教学材料实践化

7、,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引导学生自然产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三、创设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1、把操作机会留给学生,将外部学习活动逐步内化为自主活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o人们要想深入了解和认识事物,就必须亲自参与尝试、体验、亲自去做。数学是和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之一,数学知识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结合教学内容,经常给学生提供亲自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通过动手、动口、动脑促使外部学习活动逐步内化为自身内部智力活动,只有这样,自主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案例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时,我要求每个

8、学生拿出长方体纸盒,认真观察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逐步抽象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再让学生用细木条或铁丝做棱长,用像皮泥等粘成一个长方体框架,从而清楚看到12条棱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引出长、宽、高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可让学生动手用硬纸板做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通过这样三个阶段的操作,让学生逐步把握长方体的内涵,明确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内化新知发展学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