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课件:第11章 休克.ppt

病理生理学课件:第11章 休克.ppt

ID:59427145

大小:1.24 MB

页数:60页

时间:2020-09-19

病理生理学课件:第11章 休克.ppt_第1页
病理生理学课件:第11章 休克.ppt_第2页
病理生理学课件:第11章 休克.ppt_第3页
病理生理学课件:第11章 休克.ppt_第4页
病理生理学课件:第11章 休克.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病理生理学课件:第11章 休克.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Shock)休克病理生理学教研室汪洋概述Shock,打击、震荡1737年法国医师Henri首次将此概念应用于医学,描述因创伤引起的临床危重状态。1895年Warren的经典描述(休克综合征);Crile补充了重要的体征:低血压。认识急性循环紊乱:休克是急性循环紊乱所致,血管运动中枢麻痹和小动脉血管舒张引起血压下降是休克发生、发展的关键。“休克肾”20世纪60年代,Lillehei提出了休克的微循环障碍学说;在此期间,Hardway提出了休克难治与DIC有关的概念。细胞分子水平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

2、休克研究的热点从低血容量性休克转向感染性休克,开始从细胞、亚细胞和分子水平研究休克。多病因、多发病环节、有多种体液因子参与,以机体循环系统,尤其是微循环功能紊乱、组织细胞灌注不足为主要特征,并可能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甚至衰竭等严重后果的、复杂的全身调节紊乱性病理过程。休克的概念休克晕厥与?全身微循环障碍脑供血不足发生意识丧失第一节休克的病因和分类一、按病因分类失血与失液烧伤创伤心脏和大血管病变感染过敏强烈的神经刺激15min25%-30%SHOCK问:一个人60kg,急性失血多少ml,发生休克?感染性休克:

3、革兰阴性细菌内毒素(脂多糖,LPS)起重要作用。过敏性休克:Ⅰ型变态反应组胺、缓激肽释放血管扩张血管床容积↑有效循环血量↓微循环×神经源性休克:延髓血管运动中枢小血管紧张状态血管床容积↑有效循环血量↓微循环×××心源性休克:心肌梗死心肌炎严重心律失常心包填塞心输出量↓有效循环血量↓微循环×心包积液血容量心排出量血管容积微循环灌流↓↓↓休克↑低血容量性休克(Hypovolemicshock)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shock)分布异常性休克(Maldistributiveshock)二、按休克始动

4、环节分类失血、失液烧伤创伤失血或失血浆失血浆、疼痛失血、疼痛失血性休克烧伤性休克创伤性休克低血容量性休克Hypovolemicshock三低一高中心静脉压↓心输出量↓动脉血压↓总外周阻力↑感染Ⅰ型变态反应剧烈疼痛脊髓损伤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交感缩血管功能降低感染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血管源性休克Vasogenicshock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过敏性休克低排高阻型休克(低动力型、冷休克)高排低阻型休克(高动力型、暖休克)类型特点心输出量↑,外周阻力↓,BP稍↓,脉压可增大心输出量↓,外周阻力↑,BP↓可不明显,脉压

5、明显缩小低排低阻型休克心输出量↓,外周阻力↓,BP↓明显,失代偿三、按血流动力学特点分类第二节休克的发展过程直捷通路动-静脉短路迂回通路(真毛细血管通路)休克Ⅰ期(早期、代偿期、缺血性缺氧期)休克Ⅱ期(进展期、失代偿期、淤血性缺氧期)休克Ⅲ期(晚期、难治期、微循环衰竭期)微循环变化一、微循环缺血性缺氧期缺血性缺氧期毛细血管前阻力↑↑>后阻力↑灌流特点:少灌少流、灌少于流血液经动–静脉短路和直捷通路迅速流入微静脉微循环血管持续收缩关闭的毛细血管增多缺血性缺氧期微循环改变的机制1.交感-肾上腺

6、髓质系统兴奋2.其它体液因子:血管紧张素ⅡADHTXA2失血、创伤等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微血管显著收缩v皮肤、肾、腹腔内脏微血管的α受体动-静脉短路的β受体动-静脉短路开放vCA大量释放1.有助于休克早期动脉血压的维持微循环改变的代偿意义①外周血管阻力增高:交感神经兴奋及多种缩血管物质作用②心输出量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自身输血:肌性微静脉和小静脉收缩、肝脾储血库紧缩→回心血量↑“第一道防线”③回心血量增加自身输液:组织间液进入毛细血管↑→回心血量↑“第二道防线”2.有助于心脑血供的维持①脑血

7、管:交感缩血管纤维分布稀疏;α受体密度低②冠状动脉:局部代谢产物(腺苷↑)缺血性缺氧期的临床表现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儿茶酚胺↑出冷汗肾、腹腔内脏、皮肤小血管收缩皮肤缺血汗腺分泌↑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外周阻力↑BP(↓或–)脉搏细速脉压差↓肾缺血少尿面色苍白四肢冰冷烦躁不安心率↑心肌收缩力↑二、微循环淤血性缺氧期微循环变化微静脉微动脉淤血性缺氧期淤血性缺氧期微循环血管扩张前阻力后阻力毛细血管开放数目增多灌流特点:灌而少流,灌大于流淤血性缺氧期微循环改变的机制1.酸中毒2.局部扩血管物质堆积:组胺、

8、腺苷、K+3.内毒素的作用4.血细胞黏附、聚集加重,血黏度↑微动脉收缩酸中毒对微血管舒缩的影响微动脉扩张休克早期休克期失血、创伤等肥大细胞肠黏膜屏障↓内毒素入血↑革兰阴性菌感染组胺↑巨噬细胞、白细胞TNF-α、IL-1、NO等↑激肽系统激肽↑血管扩张,通透性↑“自身输血”停止“自身输液”停止(1)有效循环血量进行性↓(2)血流阻力进行性↑微循环改变的后果:失代偿(3)循环灌注压↓(4)重要器官灌流量↓、功能障碍微循环淤血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