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南歌子〉上课讲义.ppt

苏轼〈南歌子〉上课讲义.ppt

ID:59786427

大小:165.5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20-11-25

苏轼〈南歌子〉上课讲义.ppt_第1页
苏轼〈南歌子〉上课讲义.ppt_第2页
苏轼〈南歌子〉上课讲义.ppt_第3页
苏轼〈南歌子〉上课讲义.ppt_第4页
苏轼〈南歌子〉上课讲义.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苏轼〈南歌子〉上课讲义.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苏轼〈南歌子〉3.飛昇元不用丹砂:源自《南史.陶弘景傳》:「弘景既得神符秘訣,以為神丹可成,而苦無藥物。帝給黃金、朱砂、曾青、雄黃等。後合飛丹,色如霜雪,服之體輕」,道教認為道人能藉服食丹砂煉成的丹藥而羽化登仙。蘇軾反用其意,想像自己看見一位道人飛昇上天、羽化登仙,卻不必藉由服食道教的丹砂,全憑著道家的道即可;表面上是再一次地強調錢塘海潮的潮高衝天,而其中似乎也暗蘊著自己對道家自然之道的嚮往,以及意欲掙脫人事桎梏、將心靈提昇至物外的企盼。〔注釋〕4.住在潮頭來處、渺天涯:是指當海潮停止時,他想像那位乘槎直上天河的英雄將船停在潮頭

2、發生之處,而此處也有一個浪漫的神話傳說,《列子.湯問》:「渤海之東,不知幾億萬里,有大壑焉。實惟無底之谷,……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輿,二曰員嶠,三曰方壺,四曰瀛州,五曰蓬萊,……其上臺觀皆金玉,其上禽獸皆純縞,珠玕之樹皆叢生,華實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聖之種,一日一夕,飛相往來者,不可數焉」,潮頭的來處是一個向東「幾億萬里」的「無底之谷」,其間有五座大山,且有神仙自由地飛居往來,是一處有著食之能長生的花果的仙境。蘇軾望著海潮由一波比一波高聳的漲勢終至消退、平靜,最後消失在遼闊無極的茫茫海面中,不禁對遠在「天涯」

3、的潮頭來處,興發對仙境自由而美好的想像,也隱含著對自由境界的嚮往與對醜陋現實的抗議。〔注釋〕5.雷輥:如雷滾動,此處喻海潮聲之大如雷。輥,音ㄍㄨㄣˇ,輪轉之速也。6.夫差國:指杭州,曾為吳王夫差之故國。7.雲翻:指潮勢如雲。8.海若家:海若,指海神。9.座中……水仙誇:傳說彈琴高手伯牙至蓬萊仙山學琴,因聽聞海水「汩汲漰澌之聲」,獲得了靈感,遂移情於音樂,而譜成精彩絕妙的〈水仙操〉(《樂府古題要解》)。蘇軾藉伯牙創作琴曲過程的傳說,一方面希冀座中有伯牙般的知音妙手將潮聲天籟譜成更勝〈水仙操〉的樂曲,另一方面恐也期盼自己能如伯牙般移

4、情於美妙的潮聲中,不再為俗事塵務而煩心。〔注釋〕10.方士:方術之士,指求仙煉丹、自言能長生不死之人。11.三山路:指傳說中蓬萊、方丈、瀛州三座神山,是道教方士們熱烈尋求的聖域仙鄉。「三神山」有令凡人欣羨的仙人及不死之藥,還有世間所無的奇獸、金殿(《史記》),一生對求仙學道頗有興趣的蘇軾對「三山路」的追尋探覓,正反襯出自己當時仕宦不樂的抑鬱形象。12.一葉家:以小舟為家。13.聱牙:齟齬不合。14.好伴騎鯨公子、賦雄誇:藉李白醉騎鯨魚、溺死潯陽的傳說,隱喻自己欲過著仙游賦詩的超脫生活,暗示著他急欲尋求解脫的心靈意緒。〔注釋〕生命

5、的省思主題五(一•關於生命)生命困境的超越蘇軾〈南歌子〉海上乘槎侶1,仙人萼綠華2。飛昇元不用丹砂3。住在潮頭來處、渺天涯4。  雷輥5夫差國6,雲翻7海若家8。坐中安得弄琴牙。寫取餘聲歸向、水仙誇9。(蘇軾〈南歌子.八月十八日觀潮,和蘇伯固二首〉其一)苒苒中秋過,蕭蕭兩鬢華。寓身此世一塵砂。笑看潮來潮去、了生涯。  方士10三山路11,漁人一葉家12。早知身世兩聱牙13。好伴騎鯨公子、賦雄誇14。(〈其二.再用前韻〉)【課文】蘇軾(1036-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縣)人。二十二歲登進士第;二

6、十六歲任鳯翔府簽判;神宗時,上書反對新政,與王安石不合,自請外放,任杭州通判;而後改知密州等州;又因烏臺詩案,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哲宗即位,奉召回京;後來新黨得勢,又屢遭貶謫,曾遠貶惠州、儋州;徽宗時遇赦召還,病死於常州,諡文忠。文章汪洋宏肆,如行雲流水;策論議辯皆擅長,尤其長於說理,與父洵、弟轍,並稱「三蘇」,同列於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蘇軾的詩詞書畫造詣極高,有《東坡全集》傳世。【寫作背景】本詞作於北宋哲宗元祐四或五年東坡守杭時,是和下屬蘇堅的詠潮之作。蘇軾的一生,一直與朝政有著密切關連,元祐元年,宣仁太后垂簾聽政,是蘇軾經歷了

7、烏臺詩案、黃州貶謫的挫折後,人生進入順境之始,但同時也是他又一次捲身政治風暴之端。在京都的三年中,他雖身處高位,卻因個性耿直,堅持己見,因此與諸多台諫大臣不合,身處在複雜矛盾的人事紛爭之中,他深覺不安於朝,決定離開京師,離開這個是非之地!他終於在元祐四年三月獲准出知杭州。三年京華的勾心鬥角,使蘇軾深感厭倦嫌惡,如今得以抽身遠離是非,與下屬蘇堅共賞錢塘海潮的壯麗美景,詞中自然充滿了對俗世的厭惡及對自由的渴望。同時,自「烏臺詩案」後,其思想有了極大轉折,經世濟時的儒家思想固然尚未放棄,而佛老思想卻已成了他在政治逆境中主要的處世哲學,

8、因此,〈南歌子〉中就處處展現著東坡不能有為時所藉以慰解心靈、超脫現實的道家思想與道教仙鄉,充滿著虛幻浪漫的情調。〈南歌子〉,作於蘇軾剛從政爭脫身、對人事失望之際,因而表現出欲掙脫世俗、尋求自由的主旨,取材上則專注於錢塘海潮驚人的潮勢及美妙的潮聲,並巧妙運用了許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