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评价问题诊断与解决

课堂教学评价问题诊断与解决

ID:6011118

大小:24.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7-12-30

课堂教学评价问题诊断与解决_第1页
课堂教学评价问题诊断与解决_第2页
资源描述:

《课堂教学评价问题诊断与解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课堂教学评价问题诊断与解决能够让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课,是好课;让大多数甚至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相当程度上实现有效学习的课,则是不好的课,是失掉了课堂教学价值的课。在这里,我们能否袜现或能否让更多的学生在更大程度上实现有效学习,作为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标准,而不是简单地评价教师的讲授水平,也不一味追求学校教育资源的丰富多样化对实现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作用,而是因为讲解也罢,多媒体课件或教学仪器设备也罢,都仅仅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形成条件,而能否实现有效学习,关键还在其他方面。    教师要促成学生在课堂上的有效学习活动,主要面对着两个基本矛盾,一个是群体

2、与个体需要的矛盾,一个是群体与个体需要的矛盾,一个是社会要求与成长中的学习者实际状况的矛盾。老师必须按照社会要求,按照国家与上级规定的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去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让学生在规定的期限内学会某些知识、形成某种态度、掌握某些发展本领,一般来说,这些都是符合人们认识发展规律与儿童、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也是于大多数儿童、少年成长有益的;但是,不容不论的是,这种统一的规定性要求,不可能完全普适于每个儿童、少年,它们与成长中的个体的实际需要总会存在某些不适应的因素,这或者是由成长中个体自身的不成熟造成的(例如,一个未来的钢琴家不

3、会很早就明了苦练指法的重要性),也可能帅这些统一的规定性要求落后于社会生活实际需要造成的(例如在计算机时代还在过多地强调多位乘除法的心算能力之类)。另一方面,即使是完全切合于时代及儿童、少年发展特点的统一要求,在面对同一时代生活、发展基础与发展状况各异的儿童,少年群体,也会在普遍要求与个别差异之间发生矛盾,也不会在同等程度上普适于每个发展中的个体。在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上述两组矛盾普遍存在,是老师实现学生有效学习的主要障碍,也是教师在追求学生有效学习时,必须坚持目标有限性的根本原因。    实际上,当我们把教学过程中关注的焦点由教师的讲解转

4、变到学业生的学习行为以后,学习者自身素养及其所生活的环境的差异,就会成为影响教学活动质量的重要因素,在集体授课条件下,这些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是影响学习活动有效程度,甚至是否有效的根本原因。在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无论多么高明的教师,在推动所有学生实现有效学习时,一宣会有差别,会有成功,也有失败。程度不一,取向有别,进度也难以完全一致,将会成为现代课堂教学的普遍现象:年级越高,学生个性特点越鲜明,学生分化现象越明显,这种现象也会越加严重。在中国目前的教育条件下,学习差异可能会长期困扎着基层的教育工作者。解决的办法,不是研究如何严格筛选程序,也不

5、是反复按程度分班教学,勉强让许多孩子挤在同一起点上,而是应该承认差异是正常的,并积极针对差异实行因人施教,把以过多的统一讲授为特点的课堂,转变为以指导学生分组学习讨论和统一答疑、点拨为主要活动方式的课程,转变为以适当的统一讲解与有指导的自学或自由选择条件下的探究、研讨、查询相结合的课堂。如果在实际的教学管理与教学活动之中,能够不再追求目标与进度的完全统一,不再追求学生在知识、能力与态度、价值观念方面的齐步发展,也不再简单地以学生知识的掌握状况来评价教师的劳动,而是坚决地贯彻教学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应该为每个学生的不同发展服务的原则,那么,我

6、们离在课堂教学中最大程度上实现最多数学生的有效学习的目标,就会不太远了。    当然,多数学习是以学习者的内隐行为为主的心理活动过程,是否进行了学习,学习活动是否有效,也应以学习者的感觉为主要判断依据,有经验的教师可以从某些外在表现中推断学习者的内在的学习活动,但这种推测、判断的正确与否也要以学习者的实际感受为判断依据。因此,在我们把课堂教学关注重点转移到学习者的学习行为以后,评价课堂教学就显得更为困难了。因为教师讲解、演示等活动的科学性、条理性、准确性、趣味性,等等,可以由评价者清楚地观察感受,权衡判断;而听讲、阅读、思考和联想等学习者的

7、学习活动,内隐性很强,评价者很难仅凭观察做出判断,学生的学习活动始终在动态变化中运行,学生之间、师生这间随机交互,变化无穷,评价者也难以把教师的作为与不同学生的反应一一对应起来,课堂教学会成为无法把握的随机性事件的偶然结合,那么,不但课堂教学难以评价,恐怕连学校教育的计划性也无法保证了。    我想,在承认课堂教学评价应着重对学习者学习活动的考察,并强调此种评价不追求简单的量化办法的同时,也应该承认人们内隐活动与外显活动的规律性联系,承认人们的活动环境、活动条件对人们内隐活动的积极影响作用,从而促使教师在积极创设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条件与环境上

8、下功夫,在积极发现学习者内隐学习与外显行为的一般联系并诱导其外显行为上下功夫。从根本上说,教师无法决定学习者是否进行积极、有效的学习,但是,教师有责任也有可能为促成学习者有效学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