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体会

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体会

ID:6012281

大小:22.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7-12-30

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体会_第1页
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体会_第2页
资源描述:

《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体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体会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年第2期第10卷护 理作者:竺亚 夏优亚单位:(浙江省奉化市溪口医院 奉化315502)  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可测定中心静脉压(CVP)和进行全胃外营养(TPN),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目前已成为抢救危重病人的重要措施之一。我院从1997年2月至1999年6月共采用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143例,进行输液、输血、化疗、营养支持、中心静脉压监测,收到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43例,男84例,女59例,年龄22~72岁,其中脑血管疾病39例,肿瘤术后化疗35例,胆道疾病31例,急性胰腺炎16例,肠梗

2、阻13例,上消化道出血9例。本组均采用德国贝朗公司的中心静脉导管,留管时间为1~16天。  2 操作步骤与方法  2.1 穿刺部位与进针角度 本组全部选用右侧颈内静脉穿刺,穿刺点在胸锁关节(锁骨的胸骨端)上方3~4cm,胸锁乳突肌二头之间的陷凹处,或胸锁关节上方3~4cm的胸锁乳突肌两缘中点(无陷凹病人)进针[1]。进针的角度为针头对准胸锁关节,针与皮肤呈30~45°角。  2.2 插管的深度 应自穿刺点至胸锁关节之距离,加上13.3~14.3cm[2],该长度为已插入上腔静脉注入左心房入口处。同时,应考虑个体的身高及体型。  2.3 操作步骤 常规消毒皮

3、肤铺巾,用2%普鲁卡因局部麻醉并按上述穿刺部位进行试穿,见回血后改用螺旋口注射器(已抽生理盐水),接防逆瓣穿刺针,沿试穿方向缓慢进针,边进针边抽回血,见回血后左手固定针头,右手插入有长度标记的“J”形导丝,连同注射器拔出穿刺针,必要时用扩张管扩张皮肤,经导丝插入导管,边插入导管边退导丝,导管置入长度为10~15cm,抽回血后,推注小量生理盐水,衔接肝素帽或输液导管,穿刺点局部消毒,涂红霉素软膏,贴无菌手术薄膜,必要时缝皮肤固定,覆盖无菌纱布。  3 体会  颈内静脉起始于颅底颈静脉孔后部,于锁骨的胸骨端后方的第一肋内侧与锁骨下静脉汇合成头臂静脉。右侧颈内静

4、脉与右头臂静脉和上腔静脉的走向一致,呈垂直注入右心房。因此,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比左颈内静脉合适,本组病例全部选用右颈内静脉穿刺。颈内静脉的下1/3段位于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所形成的陷凹者占63.2%,胸锁乳突肌二头合并无陷凹的占36.7%。后者颈内静脉的下1/3段,则位于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内侧[1]。因此,在穿刺进针时如遇没有陷凹者,则应在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内侧处进针,防止损伤其它结构。颈内静脉在与颈总动脉伴行过程中,由上至下两者距离逐渐增大,上段中点距离为3.9±1.0mm,下段中点距离为7.5±1.1mm[2],因此,颈内静脉低位穿刺较高位、中位

5、穿刺更具有安全性。颈内静脉位于肺尖内侧,穿刺点的内下方不易误伤,而避免引起气胸、血胸等严重并发症。又因颈内静脉血流量大,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小。同时,右颈内静脉粗大,位置恒定,变异小,不会损及邻近重要结构等[3]。而本组所发生的1例气胸及3例颈总动脉误伤,都是由于开始时操作不够熟练,进针与皮肤所成角度过大,进针过深,方向太偏内所致,均经及时有效处理后未发生严重后果。为此,作者认为只要熟悉颈内静脉解剖关系和各项护理措施正确,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是容易掌握的,它的并发症比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少[5],值得推广应用。参考文献  1,崔功浩,魏欣甫,陶忠华等.颈内静脉穿刺

6、置管的解剖学基础及临床应用.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1994,12(1)36~37  2,孙华明,林焕湛.颈内静脉穿刺的有关解剖.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1990,1:28  3,上海第一医学院中山医院外科.经皮穿刺颈内静脉插管术.中华外科杂志,1997,15(1):43~44收稿日期:1998-10-1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