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伪舆情成因和对策研究

网络伪舆情成因和对策研究

ID:6048229

大小:29.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1-01

网络伪舆情成因和对策研究_第1页
网络伪舆情成因和对策研究_第2页
网络伪舆情成因和对策研究_第3页
网络伪舆情成因和对策研究_第4页
网络伪舆情成因和对策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网络伪舆情成因和对策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网络伪舆情成因和对策研究  【摘要】当前网络伪舆情出现的原因主要有:网络的隐匿性及社会管理部门的缺位;网民的自律性差及社会新矛盾的出现。针对这些问题,要通过加强网民自律,实行网络实名制;形成联动机制,及时规范网络伪舆情;用足用好法律武器;保持信息的公开畅通等途径加以破解。【关键词】网络伪舆情成因对策网络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成为反应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网络舆情表达快捷、直接、多元、还可互动,因此可以使民意表达更加顺畅、便捷,但由于缺少与之相应的立法和规制限制,再加上网民身份比较隐蔽

2、难以追查,及认识上存在一定偏差,所以网络自然也成为某些人发泄情绪的空间,从而出现一些具有失实、虚构、夸大或偏颇等特点的网络舆论,即网络伪舆情。针对这种现象,应及时进行成因的分析和对策的探讨,以达到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并进一步促进社会舆论的正确导向。网络伪舆情的成因分析7客观原因。首先,网络的隐匿性是引起网络伪舆情的主要原因。由于网络自身具有隐蔽性、匿名性等特点,加之自律体系缺失和作用失效使“伪舆情”出笼失去了重要的约束。作为强制性规范的法律不多,作为没有强制性的自律性规范也不多,由行业组织制定并执行的准自

3、律和准法律的管理规范占了主导地位。就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管理来说,目前我国的他律性(法律、政策、纪律、甚至口头传达的宣传精神等强制性)规范占了主导地位,而准法律或准自律性的规范几乎是一个空白。这种传统的内容管理模式固然有其价值,但也有难以避免的缺陷—既缺少弹性更缺乏传媒的自我约束,“一管就死,一放就乱”可能是较突出的问题。网民无需注册或不需要严格条件限制即可在网络上发帖、写微博、留言,以发表自己的各种见解和理论,发帖后,对何人发帖留言的问题难以追查和确认,即使依靠一定的科学技术手段,如IP地址锁定、录像监控等

4、,可以确定言论者所在,但却严重耗费了司法资源。从目前来看,只有对于那些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网络伪舆情,公安机关等才会介入进行调查、处理,而其他的一些影响较小的网络伪舆情却无法得到及时处理,因此必然会触及他人的合法利益,影响他人或单位的声誉,严重者会造成一系列权利的损害。由此可见,网络的隐匿性是引起网络伪舆情的主要原因,必须从源头上杜绝网络伪舆情,加强网民的自律。7其次,网络社会管理部门的缺位,是导致网络伪舆情的深层原因。据《2011中国互联网年度数据报告》统计,截止2011年12月30日国内上网用户共计5

5、.395亿。庞大的网上虚拟社会业已形成,但网上虚拟社会的管理却明显滞后和薄弱。就现况而言,网上虚拟社会的管理会涉及到多个部门和机构,如公安机关、宣传文化、电信企业及工商管理等各个部门,以上部门应形成统一调度、协调管理才能保证网络舆论的正常化和秩序化,以引导人们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但目前而言,真正起到管理和监督作用的部门很少,其中真正发挥作用的可能较多的是宣传部门和公安部门,再加之没有形成联动机制,只是各司其职缺乏协调性。因此管理部门的缺位和不协调可以说是导致网络伪舆情的深层次原因。7主观原因。第一,网民

6、自身认识的偏差和行为的随意性是网络伪舆情的基本成因。随着网民数量的不断攀升,网民可以说是涉及到各行各业、各个阶层,网民的素质也呈现出参差不一的局面。相当一部分网民较为情绪化,有了矛盾和纠纷,不能认真客观全面分析情况,也不能及时借助法律武器解决纠纷和矛盾。而且,从法律文化的角度而言,我国又具有“厌讼”的历史传承,所以,有些网民会利用网络这一廉价资源,借助其便捷性,随心所欲发帖、留言、写微博,以发泄自己的不满并借以寻求支持和同情,从而造成一些失实或有所偏差的网络舆情。如日前经济学家茅于轼发微博称其妹在申领营业

7、执照时遭遇多方刁难,引起社会舆论的哗然,经调查该事件纯属子虚乌有,后茅于轼又改称是十年前的事情。由此可见作为名人尚且不能很好地规范约束自己的网络言行,何况是其他普通的网民?第二,社会新矛盾的出现,是引起网络伪舆情的导火索。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一些新的矛盾如资源分配、廉政、城乡融合、土地征用等社会深层问题不可避免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如果这些矛盾得不到及时、合理的解决,必然成为网络伪舆情的导火索。如房屋拆迁所引发的矛盾,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条例如《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拆迁补偿条例》来规范约束拆迁问题,界定了公

8、共利益的范围,也强化了对被拆迁人合法利益的保护,但由于所涉及问题与矛盾往往较为复杂,一旦处理不当,极易导致矛盾升级。比如某些拆迁户的利益诉求得不到满足,利用网络发表自己的不满,可能虚构或夸大某些矛盾,煽动不知情的群众,形成一些群体性的网络伪舆情。而广大网民从目前来看,由于社会认知的某些偏差,往往倾向于弱势的一方,会形成情绪化的跟风,在网络伪舆情的基础上又会形成舆论审判,严重干扰政府部门的工作。减少消除网络伪舆情的对策7加强网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