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氏外孙入村收麦-PPT课件.pptx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PPT课件.pptx

ID:60772951

大小:257.79 KB

页数:17页

时间:2020-12-16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PPT课件.pptx_第1页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PPT课件.pptx_第2页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PPT课件.pptx_第3页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PPT课件.pptx_第4页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PPT课件.pptx_第5页
资源描述: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PPT课件.ppt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文氏外孙入村收麦1.了解诗人情况,把握与诗歌相关的文化常识。2.理解诗歌思想内容,分析诗人情感变化的层次。3.鉴赏诗歌中对比和细节描写等手法,体味苏辙诗歌“淡静有味”的风格特点。素养目标作者介绍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时,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1086)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

2、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其生平学问深受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稍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诗集传》《春秋传》《栾城集》等。题目解说“文氏”即文姓,苏辙长女嫁于文氏家族,文氏外孙是长女之子。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写文家外孙进村帮忙收麦的叙事诗。知识

3、卡片七言律诗七言律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简称七律,属于近体诗范畴,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仗的新体诗,至初唐沈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定型,成熟发展于盛唐时期。其格律严密,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宋代七律创作延续了杜甫和中晚唐诗人的创新努力并在“江西诗派”手中逐渐定型,走出了一条以理趣见长、以议论为诗的新路子,佳作不少。元明清以后,七言律诗逐渐衰落。写作背景苏辙后期仕途不顺,接连遭贬,晚年退居颍川,潜

4、居颍滨,他深入到农村生活之中,对百姓疾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此时苏辙创作了大量的现实主义诗作,多反映农民的劳苦生活。这首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苏辙启发民智因“元祐党争”牵连,绍圣四年(1097),苏辙被贬为化州别驾,雷州安置。苏辙虽谪居雷州仅一年,但他面对雷州当时“其民甘于鱼鳅蟹虾,故蔬果不毓;冬温不雪,衣被吉贝(木棉),故艺麻而不绩,生蚕而不织,罗纨布帛,仰于四方之负贩。工习于鄙朴,故用器不作。医夺于巫鬼,故方术(医术)不治”的落后状况,致力于传播先进的中原文化,启发民智,破除迷信,致力于农、工、商之利

5、,教民治穷致富。他在《和子瞻次韵陶渊明劝农诗并序》中说:“我迁海康(今雷州),实编于民。少而躬耕,老复其真。……愿以所知,施及斯人。”他教导人民“斫木陶土,器则不匮。绩麻缫茧,衣则可冀。药饵具前,病安得至”,这表现出苏辙体察民情,关心民生的民本思想。资料链接课文解读1.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首联交代麦子成熟,外孙来替自己收麦。“欲”字写出丰收在望的期盼之情。“赖”字既包含对自己年迈体衰的无奈,更含有对孙辈体恤敬老的欣慰之情。2.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颔联写收麦前的天气状况。连夜不断的

6、雨毁坏了场圃,诗人的焦虑如在眼前。白描化的语言质朴却富有表现力。“一竿晴日”描绘艳阳初升的明媚景象,一解诗人之焦虑;“舞”字借写乡邻表达诗人欢快愉悦的心情。3.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颈联写做饭买酒款待忙碌辛劳的外孙。“急炊”“多博”体现诗人对外孙的心疼和体贴。4.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尾联写自己赋诗赞扬外孙的勤劳能干。“闭廪”二字交代新麦已经收入粮仓,“真了事”三字把诗人收获新麦后如释重负的心情生动地刻画出来。一个“怜”字包含了对外孙辛苦劳作的心疼,对外孙敬老爱亲的认可及吃苦耐劳精神

7、的赞美。内容小结主题归纳这首诗歌叙述了文氏外孙帮诗人收麦的事情,表达了诗人对外孙敬老孝亲的品质的认可和对其吃苦耐劳精神的赞赏,也表现了诗人对纯朴乡村生活的喜爱和坦然面对挫折的豁达。深入探究合理。诗歌以“收麦”为叙事线索,虽然没有正面写外孙在田中忙碌收麦的情景,但透过颔联中邻家的忙碌紧张,仿佛看到了文氏外孙帮忙收麦时忙碌的情景;而颈联的两个细节描写从侧面表现出外孙辛苦劳作的“饥乏”与“苦辛”;尾联诗人毫不吝啬的赞赏再次证明了外孙收麦的辛劳。诗人虽然没有正面描写外孙收麦辛劳,但诗歌处处体现出外孙收麦的辛劳。

8、1.诗歌标题为“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但诗中并没有正面写外孙收麦的情景,这样的叙事安排是否合理?首联,诗人首先交代麦熟的情形,然后叙述自己将依赖外孙收麦的情况,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丰收的期待和对外孙的期望;颔联生起波澜,连续的阴雨毁坏了收打作物的场圃,诗人的情绪也转为焦虑,然而“一竿晴日”的到来使得诗人同乡邻一样欢欣鼓舞,对比手法的运用,将诗人由焦虑到欢喜的心情表现得鲜明可感;颈联写诗人“急炊大饼”“多博村酤”来款待辛苦的外孙,细节描写既表现了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