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专题《相信未来》教学设计.docx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专题《相信未来》教学设计.docx

ID:60911494

大小:19.68 KB

页数:5页

时间:2021-01-02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专题《相信未来》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专题《相信未来》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专题《相信未来》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专题《相信未来》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专题《相信未来》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资源描述: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专题《相信未来》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相信未来》教学设计戚佳丽一、文本分析本诗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本诗的内容是:诗人身处黑暗现实但仍“相信未来”的乐观精神和执着信念。本诗的特点是:情感上连用七个“相信未来”,展现诗歌的乐观之美和执着之美;内容上,运用蜘蛛网、余烟、排浪等或悲壮或壮阔的意象等,表达崇高之美和坚定之美;语言上,运用“相信未来”等整齐或有变化的句式,表现整齐之美和变化之美;节奏上,运用“无情”、“叹息”等词的重音和停顿,表现韵律之美和和谐之美。二、学生分析学生需要从中学到的是通过对本诗情感美、语言美、内容美、节奏美的学习,感受诗歌鲜明的“四美”特点和“相信未来”的情感。

2、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应的学习基础,其中,在认知上,对诗歌情感、内容、语言、节奏等四美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掌握;在情感上,对年轻生命积极乐观、坚定执着的感情已经有了一定的感受和体会。学习本诗,学生需要采取的方法是诵读法、入情体验法、研讨法等自主学习的方法。三、目标阐述(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1)能说出本诗内容上的特点和美感;(2)能解释本诗语言上的特点和效果;(3)能阐述本诗节奏上的特点和效果。2.过程与方法(1)能在学习诗歌内容的过程中运用诵读的方法;第1页(2)能在体会诗歌情感的过程中运用入情体验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感受作者对未来积极乐观的情感;

3、(2)能体验作者对年轻坚定执着的态度。(二)教学重点能阐释诗歌语言的特点和效果。(三)教学难点能解释诗歌内容的特点和美感。(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点拨法等服从于学生学习需要的方法。四、过程设计(一)激趣导入,感知未来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仕途失意,理想破灭的时候写下了千古名篇:《行路难》,其中有两句诗体现了作者相信未来、誓为理想而奋争的雄心壮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时隔1200年后,又一位天才的诗人用同样的激情,写下了《相信未来》的醒世之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歌。设计意图:由相似情感学生熟悉的诗歌自然带入本诗的学习。(二)体验情感,触摸未来1.学生自

4、由诵读诗歌,在诵读中体验诗歌的情感美。读完后,用一句话在学习纸上写下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什么情感,要求简洁、准确、全面。时间3分钟左右。每人独立完成之后,由教师随机抽点同学回答,回答过程中,教师引导,形成最佳答案。2.每人根据本诗的语言来推测作者创作这首诗歌的背景然后小组讨论。教师随机抽点小组代表介绍基本理解。最后,教师也说说自第2页己的基本理解,顺势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情况。3.全班齐读,读前让学生思考,诵读需要带着怎样的情感体验?诗人又是通过哪些内容和意象来表现感情的?设计意图:使学生对诗歌有一个笼统的感受。(三)体验内容,感受未来1.请同学们标出诗歌中的意象,思

5、考这些意象的含义和作用。2.四人小组讨论得出组内最佳答案。然后教师随机抽点小组代表来介绍本组的基本共识。3.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诗一开头就用“蜘蛛网”“炉台”“余烟”“灰烬”等几个意象,给人们描绘出了那个荒芜、穷困、艰难的时代。而诗人却“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雪花”既象征纯洁、质朴,也传递着清楚、明了的意识;把不屈于现实的坚定,表现得格外真切。第二诗节,用“紫葡萄”“深秋的露水”“鲜花”“别人的情怀”“凝霜的枯藤”写出了生命由鲜亮而黯淡,由热情而失意,由饱满而枯竭的经历,激起了人们对人生中一切失意、落寞、不快的联想,而诗人“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6、”的人格力量又不能不强烈震撼每一个人的心灵:这是从人生苦难中升起的信念!接下来的三节,诗人将自己对“未来”的“相信”和对人类的清醒认识结合起来。首先,诗人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能“拨开历史风尘”,“看透岁月篇章”。“睫毛”“瞳孔”两个意象承“眼睛”而来,形象地描绘出未来人思考的神情,而“拨开”和“看透”又歌颂了人类智慧的伟大,诗人“相信未来”的原因就寄托于这思考的形象中。其次,诗人不在乎人们对我们肉体和经历的褒贬。“腐烂的皮肉”“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三个具体的形象或神情,传递着现实人们的种种苦态;“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四个细节,呈现

7、出人们对过去历史种种评价的表情,形象传神,用笔精当。再次,诗人坚信未来“人们对于我们的第3页脊骨”“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脊骨”就是不屈的信念和探索的精神,“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中体现出来的不屈的信念和精神。这三节,曲折地挖掘了人类内心深处对未来的共同信念,也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诗人才毫不怀疑地“相信未来”,并且“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设计意图:通过该环节使学生对诗歌有初步的认知,为进一步学习做准备。(四)体验语言,品味未来1.请同学们讨论“凝露”、“凝霜”和“寄予”、“给以”等词的区别,并由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