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血通针联合低分子肝素钙、纤溶酶治疗进展型脑梗死临床探究

疏血通针联合低分子肝素钙、纤溶酶治疗进展型脑梗死临床探究

ID:6213043

大小:2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1-06

疏血通针联合低分子肝素钙、纤溶酶治疗进展型脑梗死临床探究_第1页
疏血通针联合低分子肝素钙、纤溶酶治疗进展型脑梗死临床探究_第2页
疏血通针联合低分子肝素钙、纤溶酶治疗进展型脑梗死临床探究_第3页
疏血通针联合低分子肝素钙、纤溶酶治疗进展型脑梗死临床探究_第4页
疏血通针联合低分子肝素钙、纤溶酶治疗进展型脑梗死临床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疏血通针联合低分子肝素钙、纤溶酶治疗进展型脑梗死临床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疏血通针联合低分子肝素钙、纤溶酶治疗进展型脑梗死临床探究  [摘要]目的观察疏血通针联合低分子肝素、纤溶酶治疗进展型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疏血通针及基础治疗;治疗组加用低分子肝素及纤溶酶治疗;评价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周,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改善有显著性(P10分;排除心源性脑栓塞、主干闭塞致大面积脑梗死及对上述药物过敏者。1.2分组方法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46~75岁,平均59.

2、3岁;伴高血压24例,伴糖尿病10例,伴高血脂17例。对照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45~76岁,平均59.6岁;伴高血压23例,伴糖尿病9例,伴高血脂15例。两组患者的发病年龄、发病时间、伴发疾病、既往史、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3治疗方法5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根据病情积极控制脑水肿、降颅压、合理控制血糖、血压、适当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防治感染等。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疏血通针6ml加入生理盐水中静脉点滴1次/d×14d,同时给予纤溶酶100U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点滴1次/d×10

3、d;低分子肝素钙针5000U,2次/d皮下注射,连用7d。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疏血通静脉点滴,不用低分子肝素钙及纤溶酶。两组均于入院第2天及2周后查肝肾功能、血糖、血常规。治疗组每3~5天检查凝血功能、血小板计数。1.4观察指标观察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并观察临床体征变化,有无不良反应。1.5疗效判定标准采用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和临床疗效评定标准[2],在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进行评价。①基本治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或以上,病残程度0级;②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

4、程度1~3级;③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④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在17%之内;⑤恶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1.6统计学处理所得数据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5  低分子肝素是一种新型的抗凝血酶Ⅲ(AT-Ⅲ)依赖性抗血栓形成药,具有明显的抗因子Xa活性,轻微抗凝活性,促进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剂,从而起到纤溶作用,防止血小板黏附、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防止血栓进一步扩大和再通的血管发生再闭塞,恢复梗死区脑组织的供血,改善侧支循环,起到抢

5、救缺血半暗区,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的作用。因此,低分子肝素抗血栓作用强,生物利用度高,血浆半衰期长,对血小板影响小,无加重和诱发出血副作用,用于临床抗凝效果显著[6]。纤溶酶是从长白山白眉蝮蛇蛇毒中提取的蛋白水解酶,可直接降解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将纤维蛋白溶解成X、Y、D、E4个可溶性片段[7],同时,促使内皮细胞释放组织纤溶酶源激活物,具有抗血栓作用。它对纤溶酶原无活化作用,也不水解其他凝血因子及血小板膜,这一特性使纤溶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它可直接作用于形成血栓的纤维蛋白,对新生血栓溶解性好,溶解血栓的同时不会引起过度纤溶,对体内纤溶系统无明显激活作用,

6、因此不具有出血倾向,避免了以往溶栓药物并发症的发生。5疏血通注射液为纯中药制剂,其主要成分是水蛭、地龙提取物。其中水蛭素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强效的天然凝血酶抑制剂[8],蚓激酶具有降解其他蛋白质和高效促纤维蛋白原溶解作用。大量资料显示,疏血通注射液可通过抗凝和抗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和溶栓,减少缺血范围,并通过其对脑细胞内部结构的保护,防止再灌注损伤,恢复再通闭塞血管和促进侧支循环建立,挽救濒死脑细胞。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疏血通、低分子肝素和纤溶酶合用在降纤、抗凝、

7、溶解血栓方面有协同作用,且疗效显著,能有效防止血栓进一步扩展和形成,挽救缺血半暗带,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而减少梗死面积,同时,不增加出血风险,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参考文献][1]中华神经科学会.脑血管疾病分类诊断,临床疗效评定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6-381.[2]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2.[3]芮德厚.脑血管疾病的基础与临床[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593-595.[4]濮

8、孟久,赵永爱.进展性脑卒中相关因素研究进展[J].临床荟萃,2006,21(9)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