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论语选读综合试题1-4教学讲义PPT.ppt

最新论语选读综合试题1-4教学讲义PPT.ppt

ID:62188409

大小:856.00 KB

页数:33页

时间:2021-04-20

最新论语选读综合试题1-4教学讲义PPT.ppt_第1页
最新论语选读综合试题1-4教学讲义PPT.ppt_第2页
最新论语选读综合试题1-4教学讲义PPT.ppt_第3页
最新论语选读综合试题1-4教学讲义PPT.ppt_第4页
最新论语选读综合试题1-4教学讲义PPT.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最新论语选读综合试题1-4教学讲义PPT.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论语选读综合试题1-4(1)(2011浙江卷)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①也,而用②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③;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②用:使。③不计数:不能用十来计算;即不到十个。23.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1分)孔子:____________韩非子:____________24.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4分)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23.(1分)为政以德(或“以德、礼治国”)、以法治国24.(4分)孔子认为“法治”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缺陷,所以要“德治”;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少,要管理众人,必须以法治国。两种观点各有侧重,各有偏颇,应相互补充。(1)子欲善而民善(2)不矛盾。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认为当权者应当用自身的道德来教育熏陶百姓,这样百姓自然会有礼有德;但是道德熏陶也不能无原则、不加区分的运用,冉有为季氏“聚敛而附益之”的做法本身就违背了德政,道德熏陶对他已经不起作用了。孔子让弟子声讨冉有

3、,正是出于对德政的维护。孔子为政的根本思想应该是以德治国,并且这种以德治国的思想有很多是值得肯定的。比如说教育熏陶(1分要肯定孔子的思想);但是道德的作用并不是无上的,有时在特殊的环境和特殊的人要有不同的对待方式。(1分);冉有的这些话让孔子觉得他是那种屡教不改的人,所以孔子认为冉有再也不能用那种道德去感化的方法,而应当去声讨他。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

4、德草。草上之风,必偃。”……(1)从“何以伐为?”和“焉用杀?”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主张,那么孔子提倡的是什么呢?(1分)(2)孔子强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作用,但是他又叫他自己的学生对求“鸣鼓而攻之可也!”,这样做不是自相矛盾的吗?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呢?(4分)(1)以德治国(1分)(2)孔子为政的根本思想应该是以德治国,并且这种以德治国的思想有很多是值得肯定的,比如说教育熏陶(1分,要肯定孔子的思想);但是道德的作用并不是无上的,有时在特殊的环境和特殊的人要有不同的对待方式。(1分);冉有的这些话让孔子觉得他是那种屡教不改的人,所以孔子认为冉有再也不用用那种道

5、德去感化的方法,而应当去声讨他。(1分)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2008年7月22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数据,上半年全国税收达32553亿元,同比增长30.5%;同时,上半年个人所得税完成2135亿元,增长27.3%。相对于上半年GDP的同比增长数字(10%左右),这两个30%左右的增长,不能不令人忧心。(“纳税人俱乐部”)(1)用尽可能简洁的字眼概括“有若”的观点。(2分)(2)第二段材料“忧心”什么?这份“忧心”和“有若”的观点有联系吗?(3分)

6、(1)藏富于民(或“民富国安”“以民为本”等)(2)材料忧心的是税率过高,税赋过重。材料和有若的观点是一样的,认为过重的税赋好比竭泽而渔,会加重百姓负担,激化社会矛盾,因此应该减轻税赋,藏富于民。克己复礼①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②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日:“必也正名乎!”子路日:“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日:“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1)第②

7、则文字中除“名正言顺”外,还可以概括出一条四字成语,它是。(1分)(2)用自己的话说明孔子“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中的“是”指代什么,并结合选文简述其这样说的理由。(1)手足无措(不知所措)(2)“是”指代季氏超越等级享受歌舞(或季氏按天子的规模享受歌舞)。(1分)理由: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认为每个人都要按名分行事,就是要按规定的各个等级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1分),否则就会导致礼乐崩坏、刑罚不当、纲常混乱,季氏的行为显然已经严重违反了孔子主张的“礼”(1分),所以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知其不可而为之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