酪氨酸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docx

酪氨酸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docx

ID:62485266

大小:11.47 KB

页数:7页

时间:2021-05-09

酪氨酸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docx_第1页
酪氨酸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docx_第2页
酪氨酸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docx_第3页
酪氨酸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docx_第4页
酪氨酸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docx_第5页
资源描述:

《酪氨酸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酪氨酸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摘要:酪氨酸酶在黑色素的生物合成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是黑色素合成的限速酶,该酶决定了哺乳动物皮肤、头发的颜色。部分色素沉着性疾病,如皮肤病,如黄褐斑、雀斑等,是由于过量水平的黑色素在表皮沉积而形成。因此,可以选择应用酪氨酸酶抑制剂,通过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阻断黑色素的合成反应链,减少其在皮肤内的生成,从而达到祛斑增白的效果。近年来,由于其在化妆品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不断有更新更有效的酪氨酸酶抑制剂得到研究并开发。关键词:酪氨酸酶抑制剂植物来源人工合成中图分类号:Q35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6(c)-0200-0

2、2酪氨酸酶(Tyrosinase),又称多酚氧化酶,是一种含铜金属酶,广泛存在于细菌、真菌、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哺乳动物等生物中,并存在于生物界系统发育阶段的各个水平。一般认为,羽毛,毛发,眼睛,昆虫表皮,种子等呈现出黑色、褐色、浅黄色等色素,都是酪氨酸酶作用的结果。酪氨酸酶在不同的生物中具有各异但却都很重要的功能。酪氨酸酶兼有单加氧酶和氧化酶双重功能,是生物体内参与黑色素(melanin)合成的关键酶。酪氨酸酶催化L-酪氨酸最终形成黑色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黑色素的合成途径一般被分为两个阶段:远端步骤和近端步骤。近端步骤包括单酚和/或邻-二酚的酶氧化,由含铜酪氨酸酶催化形成

3、邻醌;远端步骤包括化学反应和酶反应,最终合成黑色素。酪氨酸酶抑制剂作为黑色素祛除剂可以在皮肤美白化妆品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可以通过酪氨酸酶的活性抑制实验来确定这些美白剂。酪氨酸酶抑制剂的来源非常广泛,不仅有天然产物,而且有很多是人工合成化合物。如表1和表2所列,这些化合物在抑制酪氨酸酶单酚酶酶活的同时也抑制了二酚酶的酶活。1植物来源的酪氨酸酶抑制剂众多的具有生物活性、副作用小的化合物来源于植物。如表1所示,很多植物源的天然产物对酪氨酸酶活性具有抑制作用,并且这些化合物的抑制能力及其抑制类型不尽相同。1.1高等植物来源的酪氨酸酶抑制剂多酚类化合物,如单宁酸,广泛的存在于自然界中,

4、与花的颜色有关。一些存在于植物中的树皮、根和叶子的多酚类化合物结构复杂,另一些存在于新鲜水果、蔬菜和茶叶中多酚类化合物结构却相对简单。酪氨酸酶强抑制剂黄酮类化合物,如4',5,7-三羟基黄酮、槲皮素、苦参酮、苦参碱F均在植物中被分离出来。Kubo等人详细研究了天然产物对酪氨酸酶抑制的构效关系。研究发现,文献中所有的黄酮类化合物之所以能够作用酶的活性中心来抑制酶的活性,原因是3位上自由羟基的存在。但是,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对于另一些不含3位羟基的黄酮类衍生物,如4'-O-葡萄糖甙取代的四羟黄酮和7-0-葡萄糖甙取代的四羟黄酮,仍然对酪氨酸酶具有抑制性。Badria和elGayyar

5、发现含a-酮基的黄酮类衍生物对酪氨酸酶也具有抑制效果,原因可能是L-D0PA和含a-酮基的黄酮类衍生物具有相同的二羟苯基。上述的结果揭示了天然产物中新的酪氨酸酶抑制剂,这些化合物会被进一步研究以便将来用于治疗色素沉着。另一类重要的多酚类化合物是没食子酸及其衍生物,以D-葡萄糖多酯的结构出现,并且这类化合物在食品工业上作为添加剂应用非常广泛。各种没食子酸衍生物从绿茶和五倍子中被分离出来,并且其中的一些对酪氨酸酶抑制作用很强。研究发现,没食子酸在3位和黄酮成酯后对于酪氨酸酶活性具有很大影响。有趣的是从五倍子中分离而得的1,2,3,4,6-五-没食子酰-B-D-葡萄糖(PGG)抑制酪

6、氨酸酶的活力并没有因为被苯环上酯化、羟基化、甲基化而下降。1.1醛类及其他类别化合物大量的醛类及其他类别化合物在高等植物中被分离。这些化合物,诸如肉桂醛、2-烯醛类、2-羟基-4-甲氧基苯甲醛、茴香醛、枯茗醛、3,4-二羟基肉桂酸、4-羟基-3-甲氧基肉桂酸等均是酪氨酸酶抑制剂。醛基和巯基、氨基、羟基一样,是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亲核基团,因此能够和酶的伯氨基形成席夫碱反应。比较各种醛类及其结构类似物,如肉桂酸、茴香酸、枯茗醛、枯茗酸、安息香酸对酪氨酸酶的抑制能力,其中枯茗醛最强,因为枯茗醛的醛基受到异丙基和甲氧基这两种供电子基团的诱导效应的影响容易在酶的活性部位形成比较稳定的席夫

7、碱。如2-烯醛类化合物,亲油性烷基链的长短对抑制性会产生影响。因为酪氨酸酶的活性中心是疏水性的“口袋”,随着碳链增长,分子的亲酯性提高,因此与酶的结合力增强。Kubo等人研究发现,除了2-羟基-4-甲氧基苯甲醛之外,芳香类的醛是酪氨酸酶的非竞争性抑制剂。大部分的抑制研究是通过衡量酶的半抑制浓度(IC50)来确定的,当然,IC50是一个重要的指标,但是不是唯一的指标,它仅在于描述二酚酶活性抑制上比较准确。因此,研究更多的酪氨酸酶单酚酶和二酚酶抑制动力学参数必要的。1.1真菌来源酪氨酸酶抑制剂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