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33)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33)

ID:6717874

大小:47.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1-23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33)_第1页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33)_第2页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33)_第3页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33)_第4页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33)_第5页
资源描述: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33)》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33)书坛传奇——林散之草书精品《清静》赏析●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赏析提要:作品身世传奇,得到书法大家赵朴初的首肯。墨韵极佳,空灵飘逸,以淡墨为主,集干湿浓淡于一体,立体感、金属感较强,当属精品之作。作品6次出版。这幅草书横幅《清静》是林散之先生1987年即兴而作。尺寸为36×64㎝,约2平方尺。落款九十老人散耳,印有“散之信玺”(朱文)、“江上老人”(白文)、“散之信玺”(朱文)、“大吉羊”(朱文)。水墨纸本,生宣纸,长锋羊毫笔,宿墨。裱工精细,品相十品。正文内容是:清静。7这幅作品墨韵极佳

2、,空灵飘逸,一气呵成,没有一点做作之气,充分体现了林散之先生晚年的草书艺术特色,是一幅精品佳作,具体表现有三:一是集干、湿、浓、淡于两个字。如“静”的最后一画是干墨,左边墨多的那一部分是湿墨,“清”中的两点是淡墨,三点水中的最后一点的黑色部分是浓墨。“清”的最后一笔是一点,这一点的墨像是左边淡右边浓,浓淡并生,之所以产生如此效果,与林散之先生用宿墨和破墨法有很大关系。二是以淡墨为主,枯笔为辅。在干湿浓淡中,林散之先生用淡墨最多。“清”稍微夸张一点,全是淡墨书写而成。“静”的左边部分也是以淡为主。“争”的中间只有一些淡墨,其余都是枯笔

3、。“清”中有一点点枯笔,三点水的最后一点有飞白。飞白最多的是“静”,特别是下半部分,枯笔墨迹清清楚楚。三是立体感、金属感较强。这幅作品布局奇特。“清”字左轻右重,上重下轻。“静”字左重右轻,上重下轻。“清”位置很正,“静”的位置明显下移,两个字放在一起,相得益彰,颇具立体感。请看“清”中的三点水的最后一画,还有“清”字的上半部很有立体感,“静”的左上部也是如此。“清静”两个字的淡墨呈银灰色,淡墨到浓墨之间的过渡十分自然,犹如天成。如果离得远一些,再把眼睛眯起来,模模糊糊,立体感、金属感将更为强烈。7草书作品《清静》先后6次出版。19

4、89年,《中国书法》杂志第1期。1994年12月,《林散之传》插页,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年9月,《林散之书法集》第212页,古吴轩出版社。2004年6月,《林散之艺术馆馆藏精品集》第77页,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年10月,《纪念林散之先生诞辰110周年文集》第206页,作家出版社。2012年5月,《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第139页,文物出版社。关于草书作品《清静》的身世,在收藏界有一个传奇的故事。1987年的一天,林散之先生在一张宣纸上写了“清静”两个字之后,没有落款,也没有盖印,就把它扔在一旁,开始书写另外一张。站在身边

5、的二儿子林昌庚便问为什么,林散之先生转头望着“清静”二字说:“中国书画用笔,力求圆润,切忌圭角。这幅字的清字转折处有角,所以不要了。”林昌庚不忍心废弃,悄悄地把它收了起来,后来从其它作品上割下名款,与此作进行拼接、托裱成镜片。时隔不久,赵朴初先生到南京,林昌庚拿出此作,请教朴老。朴老仔细看后说:“一件书法作品带个把圭角,并无大碍。我看此件不失为林先生佳构,值得珍藏。”1990年林散之艺术馆在马鞍山采石矶建成,林散之后人无偿捐赠百幅书画精品。期间,关于“清静”7这幅作品,林昌庚教授原原本本地把经过作了介绍。受赠方认定赵朴初的意见值得采

6、纳,同意接收此件。代表受赠方的唐大笠先生提出建议:尽管事情原委说得清清楚楚,但书作本体缺少印信,建议在林散之先生常用的印章中选一方小印补钤,以免日后节外生枝。这一建议得到了双方的共同认可。唐大笠在当日当场当众加盖了一个小印,就是现在这幅作品中间最小的那方:“散之信玺”。1989年《中国书法》杂志第1期上刊登的这幅作品就没有这个最小的印章,1994年12月出版的《林散之传》中的这幅作品也没有。时隔18年,也就是2008年,恰逢林散之先生诞辰110周年。唐大笠先生专门撰写文章,回忆《清静》这幅作品的身世(《纪念林散之先生诞辰110周年文

7、集》第205页)。他在文章中写道:“这则鲜为人知的故事,颇为耐人寻味。第一,中国书画艺术最重笔墨。自古至今卓然名家者,无不精研用笔用墨之道,始于有法,终于无法,无法即有法。应该提倡什么,追求什么,摒弃什么,须了然于心,然后付诸笔墨,精益求精,决不是信笔涂鸦所能够出精品的。第二,林散之先生作风十分严谨,一丝不苟,稍带毛病,即弃之不取,不许流落人间。7第三,赵朴初审定先生书件,求整体艺术效果,不斤斤于点滴瑕疵,不以偏盖全。应该说,这两位高师所持的态度,均无可厚非,给了后学者诸多的启迪,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学习。”相关链接:王罡:林散之草书

8、赏析(1)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2)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3)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4)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5)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6)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7)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8)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9)王罡:林散之草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