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9)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9)

ID:6885705

大小:48.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1-29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9)_第1页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9)_第2页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9)_第3页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9)_第4页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9)_第5页
资源描述: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9)》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9)传世名篇——林散之草书代表作《字为心画》赏析●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赏析提要:这幅作品用的是破墨法,水墨洇化,奇妙无比。林散之先生自甘淡泊,喜怒哀乐全部沉浸在诗书画之中,为艺术而生,为艺术而活。草书《字为心画》先后4次著录,是林散之先生晚年的代表作。《林散之书法选集》是林散之先生所有书法专集中最权威的一本。赵朴初题写书名,林散之自己作序。《字为心画》这幅草书作品编排在这本书的第一页,由此可以看出这幅作品的份量,非代表作而不能放在第一。草书《字为心画》,横幅,1984年创作。尺寸为26×90㎝,约2.5平方尺,落款散耳。印有:“江上老

2、人”(白文),“大吉羊”7(朱文)。水墨纸本,生宣纸,长锋羊毫笔,宿墨。裱工精细,品相十全。作品先后著录于《林散之书法选集》、《二十世纪书法经典林散之》、《金陵书坛四大家林散之》、《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林散之先生在创作草书时常用破墨法。破墨法有两种:一种是墨破水,一种是水破墨,这幅作品用的是水破墨。首先将陈积的宿墨磨得很浓很浓,然后从水盂中拿出浸泡多时的长锋羊毫笔,在水盂边掭上几次,一来整理笔锋,二来挤掉锋中多余的水分。这时笔尖中仍然是清水,接着提笔在砚池中蘸墨,然后,在放入清水的小瓷碟中再蘸上清水开始书写“字为心画”的第一个字的第一画:“点”。笔尖接触纸面的第一时间,清

3、水向周围洇化,变成淡墨,当淡墨扩散时,笔腹的浓墨从外围下注,形成一个圆圈,圈外的浓和淡相互渗透,这样“字”宝盖头的第一点的墨像是:淡墨为圆心,中间的圆圈为浓墨,既细又圆,如同用圆规画的一样,圈外是淡墨。请看这幅作品的局部,十分清楚。“字”宝盖头的第二画也是点,林散之先生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把这点进行了夸大,其墨法和前面一样。要说的是宝盖头的“一横”,宛如钢钩一般,一细二圆三劲健。这“一横”和上面的“一点”,对照鲜明。“一横”是线条美,“一点”7是墨色美;一个是瘦而长,一个是满而大。我们再来看这幅草书作品的第四个字“画”,线条十分老辣,迟涩凝重,似断似连。这个字是用枯笔写成的,笔

4、画中形成了数个大小不一的“眼”。于右任在《标准草书》中说:“字中之圈谓之眼,眼多如绳萦蛇绾,令人生厌。”这个“眼”与于右任说的“眼”不一样。于右任说的“眼”是指草书笔画缠绕过多而形成的“眼”。林散之这幅作品中的“眼”是笔画里的“眼”,叫“虫蛀纹”。“虫蛀纹”是书法的最高境界之一,能写出像林散之这样的“虫蛀纹”笔法的书法家真是少之又少。请看这幅作品的局部,“画”的第一笔,还有最后一横,就像木板存放多年,虫蛀过而留下的大大小小的眼。这些“眼”是自然形成的,不是笔画缠绕的结果。这些“眼”似断若连,笔断意连,自然生动,缤纷多彩。这不是厌,这是奇,这更是美。草书《字为心画》之所以如此

5、精彩,风格如此鲜明,是林散之先生对书法几十年如一日,不断研习、深刻感悟的结果。林散之3岁练字,16岁开始学碑,30岁以后学行书,60岁开始专攻草书。草书以“二王”7为宗,释怀素为体,王觉斯为友,董思白、祝希哲为宾。从运笔到用墨,从章法到理论,林散之先生无不细心研读,刻苦揣摩,深悟其理。历经几十年,终于大器晚成,有诗书画“三绝”之称,其草书艺术成就最高,为举世公认,有“草圣”之美誉。回首瞻望林散之先生的人生轨迹,草书《字为心画》正是林散之人格人品的再现。我们经常说,字如人生,字如其人。从这幅作品中就可以看出林散之先生“自甘淡泊”的品质。有诗为证:“学习频年亦苦辛,自甘淡泊乐风

6、尘。”林散之先生为人正直、纯朴、真诚,不求富贵名利。上不逢迎,下不高傲,一视同仁,与人为善,经常参与书画义卖活动,支援灾区,资助贫困山区。林散之先生到了晚年誉满天下,被称为“当代草圣”、“诗书画三绝”。可是,他自谦自让,不图名不要利,仍然和过去一样,喜怒哀乐全部沉浸在艺术之中,只有诗书画才是情寄所在,这也是他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他是为艺术而生,为艺术而活,他在诗中写道:我是当年杨风子,几经尘劫堕凡胎。于今又入婆娑界,写出人间真相来。不随世俗任孤行,自喜年来笔墨真。写到灵魂最深处,不知有我更无人。7林散之先生就是这样,物我两相忘,诗画精道,书艺入圣。草书《字为心画》因为内容

7、好字数少,出现的仿品比较多。鉴别的方法有两种:一看神韵,“山寨林散之”大都有形无神,气息不够,看上去别扭。二是看“字”上面的“点”有没有椭圆形圆圈。仿的是描的,“点”中间的圈圈不自然,有的根本就没有椭圆形圆圈。――摘至《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第41页。《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出版发行第一草书价值万http://cn.chinagate.cn/culture/2012-07/20/content_25966259.htm相关链接: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1)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2)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3)王罡:林散之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