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教学设计

《爱莲说》教学设计

ID:6853032

大小:133.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1-28

《爱莲说》教学设计_第1页
《爱莲说》教学设计_第2页
《爱莲说》教学设计_第3页
《爱莲说》教学设计_第4页
《爱莲说》教学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爱莲说》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爱莲说》教学设计邵中史辉教学目的:1.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2.提高文学修养;3.培养高尚情操。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培养兴趣,强化动机1.打开自制电脑软件,欣赏莲花图片十余幅,师生共同给它们命名或配以诗文名句。教师准备的是:生花妙笔、含露乍开、姐妹仙子、含苞欲放、青春将逝、一枝独秀、小荷才露尖尖角、世人皆睡君独醒、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2.由许多人都喜欢莲花,引出课本180页《古人笔下的

2、“莲”》。指名读:“在古人笔下,莲花,或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对莲的喜爱,可以说已成为我国人民一种文化心态。”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但周敦颐喜欢莲花主要并不是因为它美,他写《爱莲说》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赞美它的美。那是为了什么呢?请看课文。3.介绍作者关于作者,请看“阅读提示”。老师补充两点:(1)周敦颐为官清正廉洁,以为百姓洗脱冤屈为己任,甚得百姓

3、爱戴。(2)周敦颐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两代的哲学思想影响很大,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兄弟都是他的学生。4.学习本课,运用“师生倒置法”——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学生”。这可是很能培养能力的呀!下面请“老师”们“备课”。 二、“老师”们“备课”(即预习),印发下列“备课提纲”(即预习任务)。1.读课文,标出生字词。2.注音:颐蕃淤濯涟亵鲜噫3.解释加底纹的词语。    爱莲说 可爱者甚蕃自李唐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濯清涟而不妖濯清涟而不妖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亭亭净植可远观二不可亵玩予谓菊花之隐

4、逸者也君子噫陶后鲜有闻同予者何人宜乎众矣4.口述课文大意,翻译下列句子(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5)予谓菊,花之隐逸也。(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5.本文主题是什么?6.提出你的问题,特别是“无疑之疑”。三、请“老师”们“讲课”——采用“师生倒置法”疏通语言文字,口译课文。方法:先重申翻译要求:(1)尽量译出每一个字;(2)补出省略成分;(3)通畅,准确。然后每

5、个“老师”(即学生)一句,先朗读,再口译,再解答“学生”(即老师)一两个问题。问题以字词解释为主。同时师生评判、讨论、辩误。注意:把难句交给优秀生,容易的交给后进生,以调动各类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都享受到成功的欢乐。教师重点讲学生难懂两个文言句式:(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翻译时加“是”字。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2)“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爱菊”。“莲之爱”、“牡丹之爱”与此相同。“何罪之有”、“惟利是图”也与此相同。最后投影以下两项内容,给学

6、生以明确答案:1.“解释加底纹的词语”答案:爱莲说:一种文体可爱者甚蕃:多自李唐来:唐朝出淤泥而不染:沾染濯清涟而不妖:洗涤濯清涟而不妖:清水濯清涟而不妖:美丽而不端重不蔓不枝:长蔓;长枝香远益清:更亭亭净植:耸立的样子亭亭净植:树立不可亵玩:亲近而不庄重予谓菊:认为花之隐逸者也:隐士君子:品德高尚的人噫:唉陶后鲜有闻:少同予者何人:我宜乎众矣:应当2.《爱莲说》译文:   水里、陆上的草本、木本的花儿,可爱的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自唐代以来,世人十分喜爱牡丹。我却只爱莲花从污泥中生长出来而不沾染(

7、污秽),在清水里洗过而并不显得妖媚,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或:不长藤蔓,不长丫枝),香气在远处更加清幽,笔直的洁净的立在那里,可在远处观赏而不可(拿在手里)玩弄。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爱菊花,陶渊明之后很少听到。爱莲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爱牡丹的人,该是很多了。 四、齐读课文,正音。同时指导语气、语调、停顿、快慢。五、深入阅读,进一步理解课文的思想和艺术。1.写“爱莲”,为什么写“爱菊”和“爱牡丹”?答案:是衬托手法,其

8、中,爱菊是正衬,爱牡丹是反衬。2.根据课文回答,陶渊明爱不爱除菊花以外的花?为什么?答案:不爱,他“独爱菊”。教师讲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说明他宁可隐居,不与统治者合作的生活态度。然后用他的诗《饮酒》第五首印证(投影):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句为名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3.周敦颐爱不爱菊花?为什么?答案:不爱。理由是:(1)他自己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