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故事的演变_史传系统与敦煌变文为代表的民间系统的对比[1]

伍子胥故事的演变_史传系统与敦煌变文为代表的民间系统的对比[1]

ID:7041016

大小:42.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02-02

伍子胥故事的演变_史传系统与敦煌变文为代表的民间系统的对比[1]_第1页
伍子胥故事的演变_史传系统与敦煌变文为代表的民间系统的对比[1]_第2页
伍子胥故事的演变_史传系统与敦煌变文为代表的民间系统的对比[1]_第3页
伍子胥故事的演变_史传系统与敦煌变文为代表的民间系统的对比[1]_第4页
伍子胥故事的演变_史传系统与敦煌变文为代表的民间系统的对比[1]_第5页
资源描述:

《伍子胥故事的演变_史传系统与敦煌变文为代表的民间系统的对比[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2003年第2期敦煌研究NO1212003 (总第78期)DUNHUANGRESEARCHTOTAL 78—史传系统与敦煌变文为代表的民间系统的对比伍子胥故事的演变黄亚平(青岛海洋大学 中文系, 山东青岛 766071)  内容摘要:伍子胥复仇故事,春秋末年即开始流传于民间,后经史学加工改造写入正史,遂有了两个系统,即民间口耳相传系统和史传记载。两系统在流传过程中又相互渗透、取长补短,使故事不断趋于完善。关键词:伍子胥故事;演变;史传系统;民间系统中图分类号:I20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2、号:1000-4106(2003)02-0093-04  伍子胥(?~前484),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楚大夫伍奢次子,有传。伍子胥为《史记》父兄复仇的故事,是春秋末年的大报仇故事之一,后世文人加工和民间艺人渲染,使其成为文学、戏曲著名的题材,长盛不衰。概而言之,伍子胥故事的演变可以分成交相渗透而又各自独立的两大系统:史传系统和民间系统。史传系统主要以《左传》、、、等史书所载为《史记》《吴越春秋》《越绝书》主线;民间系统则以敦煌变文、元杂剧为代表。据《史记·伍子胥列传》记载,伍子胥复仇故事主要

3、内容有:11楚平王为子娶秦女为为妇,闻其美貌,遂自纳为妃,伍奢直言极谏而被囚,楚平王诈书召回伍奢子尚,并杀奢、尚父子,伍子胥被迫逃亡。这是故事的起因。21伍子胥在逃亡中,先从太子建到宋、郑,太子建被郑定公和子产害死后与建子胜奔吴。在去吴的路上,他历尽艰辛,侥幸过了昭关,不明其身份之渔夫渡他过江;在半路上生病,他不得已而“止中道,乞食”。  收稿日期:2001-05-1131伍子胥到吴后,起初不被重用,于是他荐专诸于公子光,而与胜退耕与野,阖庐上台后才召子胥“与谋国事”。41阖庐上台后九年,伍子胥率吴

4、兵攻入楚,破郢。楚昭王出奔,伍子胥乃掘平王之墓,鞭尸三百,报了父兄之仇。51吴王夫差时,伍子胥谏吴王拒绝越国的求和并停止伐齐,吴王不听,子胥托子于齐,引起夫差猜忌,因而赐剑命他自杀。《史记》的记载,基本上奠定了后世所传伍子胥复仇故事的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民间艺人逐渐致力于此,甚至许多文人墨客也寄托兴致,遂使伍子胥复仇故事一步步地增加内容,一步步地演进。后世,几乎各种文学样式,如列国志传、元杂剧、章回小说,等等,无不受到它的影响。《史记》的记载,虽讲到渔夫,但较为简略,渔夫并未覆船而死。至于浣纱

5、女,连她的影子也没有。东汉末年的《吴越春秋》《越绝书》、已有了渔夫自沉之事。《吴越春秋》记,子胥吃了渔夫的饭后,紧接着就说“掩子之盎浆:,无令其露。”渔夫遂作者简介:黄亚平(1958~),男,青岛海洋大学中国语言文学院中文系教授。·93·“覆船自沉于江水之中矣”。浣纱女在《史记》里还未出现,至《吴越春秋》“则记:子胥已餐而去,又谓女子曰:‘掩夫人之壶浆,无令其露。’女子叹曰:‘嗟乎!妾独与母居三十年,自守贞明,不愿从适,何宜馈饭而与丈夫?越亏礼义,妾不忍也,子行矣!’子胥行,反顾,女子已自投于濑水矣

6、。”《吴越春秋》、名为史传,实近小说,其叙事风格《越绝书》铺张扬厉,明快生动。敦煌《伍子胥变文》承继其风,语言更加明快,描写渔夫杀身以殉、子胥望江兴叹的情节益发动人。对浣纱女则不仅仅是馈饭与抱石投江的叙述,而且进一步地演绎,把她说成是年方二八、期间伍子胥故事主要是以口头文学的形式流传于民间,而且很少有登大雅之堂的机会。元杂剧的作者不可能见到《变文》的原本,因而也就不可能全盘掌握唐以来民间伍子胥故事的演变情况,他们的创作只能根据民间传说和见于正史中的一些零星记载。因此可以说,唐以来民间的伍子胥故事,只

7、有待《变文》发现后的今天才能真正清楚。当然我们也不能说,元杂剧的作品纯属向壁虚造的无稽之谈,恰恰相反,他们的创作基本上本之于正史,但主要还是继承了唐以来民间伍子胥故事的传统,虽然其中不乏虚构。元杂剧之后出现的明杂剧,也有以伍子胥复仇故事为题材的,如并为如荷花的妙龄女子,她三次主动请子胥用饭,保守子胥的秘密而抱石投江。但史传系统的《太平御览》卷507引西晋皇甫谧《高士传》记江上丈人事却与《吕氏春秋·安死篇》略同,没有谈到渔夫之死。今人刘修业先生在她的《敦煌本〈伍子胥变文〉之研究》里谈到这一原因时说:《

8、吴越春秋》“也许因为它是本之正史,而和《越绝书》为近于小说的缘故。”再往后,到了元代杂剧,则出现了很多以伍子胥复仇故事为题材的作品,如吴昌龄《浣纱女抱石投江》,高文秀《伍子胥弃子走樊城》,李寿卿《说专诸伍员吹萧》,等等,前两本已佚。在《伍员吹萧》里,渔夫已不再是不明身份之江上丈人,而是楚国大夫闾丘亮,因年老体弱隐居在此。他已得知子胥父兄被杀的消息,故在江边专候子胥。送子胥过江后,因子胥怀疑他泄密,三番五次叮嘱他,不得已他才借剑自杀。临终托子与子胥,后来渔夫之子给郑国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