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言不尽意”的困境与审美转向

论“言不尽意”的困境与审美转向

ID:73789190

大小:15.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1-12-25

论“言不尽意”的困境与审美转向_第1页
论“言不尽意”的困境与审美转向_第2页
论“言不尽意”的困境与审美转向_第3页
论“言不尽意”的困境与审美转向_第4页
资源描述:

《论“言不尽意”的困境与审美转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论“言不尽意”的困境与审美转向摘要:“言不尽意”最早属哲学命题,其表达困境是因主体思维的片面性、形而上之道的浑整性及受概念化语言的遮蔽所致,然而而随着研究朝向审美领域的发展,文学艺术的形象化语言正好契合了“言不尽意”的需求,“言不尽意”正是依托文学艺术进行突破和超越,从而实现其审美追求,实现了对困境的一大突破。本论文具体又从审美意象、审美心理及独特的言说方式上进行分析阐述,探讨了“言不尽意”是如何一步步拓展了审美空间从而通向无限。关键词:言不尽意;困境;审美转向一、“言不尽意”的困境探析(一)理论源起“言不尽意”最初是语言哲学领域涉及的命题,其涵义是语言不能

2、绝对的表达主体的体验和思维,不能绝对的把握存在。中国本体论哲学中,“道”是最基本的范畴,是绝对的存在。“道”感性显现为现象界,即天地万物。在此意义上,《易传》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人作为自在自为的存在物,对形而上的“道”有了一定的体认并产生了丰富的情感、理念即“意”,于是就需寻求外在的语言符号去表达此“意”,“道―意―言”的关系就此形成了。《周易・系辞上》最早记录了语意矛盾这一困惑,“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道德经》开篇即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是无状之状、无象之象,用语言、名字言说的“道”和原本“恍兮惚兮”

3、、“寂兮廖兮”、不可感知的永恒之“道”相差甚远,可老子寄言出意表达其思想内涵和意义必须又必须借助语言这一符号,便“强为之名曰大”。于是,语言和旨意之间的矛盾便至始至终伴随于五千言文中。庄子是对言意矛盾进行明确系统论述并将此困惑进行深入探究的第一人。《庄子・秋水》里记载其将言、意、道所属层次的划分,“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不期精粗”则是人类认识的极限,是毫无具体形态的“道”。庄子通过三个层次的清晰划分,说明了人对可感可见的事物进行命名和言说,以实现“言尽意”,即努力通过言说的方式使哲学真理为人

4、所知,人可以认识相对真理,但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不可穷尽的,对绝对真理之“道”就不可轻易得到。(二)产生机制1、主体思维的片面性人作为天地万物之灵,认识世界习惯于用二元对立的日常经验方法,即庄子所谓的“师其成心”,这是主体后天在功利之心下的驱使下所持的一己偏见和执着。老子曾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于是,认识事物时人们常常做出有与无、难与易、高与下、前与后等的区分与评价,其实这只是观察、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