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托邦》读后感

《乌托邦》读后感

ID:7631622

大小:35.87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2-21

《乌托邦》读后感_第1页
《乌托邦》读后感_第2页
《乌托邦》读后感_第3页
《乌托邦》读后感_第4页
《乌托邦》读后感_第5页
资源描述:

《《乌托邦》读后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乌托邦》读后感 范文一   “乌托邦”子虚乌有的地方,包含了人类的多少美好向往。从记事起我就听到过“乌托邦”一词,它是完美、空想、追求的代名词。我就一直在想,乌托邦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国度?有人说它美,美到荒诞,那它究竟又是怎样地虚幻美好、不切实际?如今,我有幸拜读了莫尔先生的这部作品。   《乌托邦》语言优美流畅,字里行间无不流露莫尔先生悲天悯人的情怀,读来如饮甘露、如沐春风,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这本书叙述了一个航海家走进了一个奇乡异国“乌托邦”的旅行见闻。《乌托邦》共分为两个部分,在第一部分,莫尔借航海家之口断言,私有制是万

2、恶的根源。如果私有制度仍然保留下来,那么大多数人类,并且是最优秀的人类会永远被压在痛苦难熬的悲惨负重下。在书的第二部分,他描绘了乌托邦这个与世隔绝的幸福海岛,财产共有是乌托邦的最大特点,物资取之不尽,家家户户可以免费领取所需要的东西,不受数量限制,却也从来没人多领。在乌托邦,所有的人都要参加劳动,并要学会至少一门手艺。每个城里人都要先去农村住满至少两年,以种田为业。人们每天吃食堂,每天工作六个小时就足够了。小孩儿必须上学接受知识与品德教育。乌托邦人没有贫富差距,鄙视金银,金银被用来做马桶和罪犯身上的枷锁。岛上人人平等,住房每隔

3、十年抽签调换一次,人人自由进出。乌托邦人追求精神的富足与心灵的幸福。   大约在500年前,有一个水手扬帆出海,去寻找这座传说中的岛屿。他听说,在那个两头窄中间宽的新月型海岛上,那里的全部财富为大家共有,没有私有财产,金钱在这里失去了意义,也就没有了堕落和罪恶。这位水手找了三天三夜,差点儿被巨浪吞没,最终也没能找到这座海岛。我又听说大约在500年前,有一个水手扬帆出海,去寻找一座传说中的岛屿。他听说,在那个两头窄中间宽的新月型海岛上,那里的全部财富为大家共有,没有私有财产,金钱在这里失去了意义,也就没有了堕落和罪恶。这位水手找

4、了三天三夜,差点儿被巨浪吞没,最终也没能找到这座海岛。   在人类智慧和思想的海洋上,有许多哲人像这位水手一样扬帆起航。从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到中国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无不在苦苦找寻着人类的完美世界。我不禁想起了电影《血滴子》里边的场景:所有的人穿着同一个颜色的衣服,人人劳作,人人有饭吃,病人能得到他们需要的药草,小孩子开心地在水车上玩耍这安宁的美深深打动着我。   我不禁在想这位在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生活的作家是如何跨越时代潮流,怀着对广大劳苦群众的深切同情写下这本书的。于是我特意了解了一下作者莫尔。1478年,莫尔出

5、生于英国伦敦一个贵族家庭。14岁时,莫尔来到牛津大学深造。当时的牛津大学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传播中心。那个时代,麦哲伦和他的船队刚刚用帆船证明了地球是圆的;哥白尼正在书斋中论证太阳是宇宙的中心;达芬奇拉斐尔和米开朗琪罗同时在世人的肉体的热量和活力正从神祗的禁锢中释放出来。莫尔如饥似渴地阅读人文主义著作和古典作家的作品。他最喜爱的就是柏拉图的《理想国》。很快,年轻的莫尔成长为一位出色的律师和国会议员。因为他刚直不阿、主持正义,无权无势的人民被欺负都爱找莫尔律师。在为平民打官司的过程中,莫尔隐秘地觉察到一种前所未见的压迫,这种

6、压迫来势汹汹,虽与温顺的绵羊有关,却格外暴虐、蛮横。“绵羊本来是那么驯服,吃一点点就满足,现在据说变得很贪婪很凶蛮,甚至要把人吃掉。”《乌托邦》中的这段描述就是注明的圈地运动。马克思说:“圈地运动使用血与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   莫尔从各种描写美洲新大陆的游记中发现,尚处于原始社会阶段美洲印第安人的那种共同拥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生活资料的情景正是他的向往。他相信,自己发现了人类社会的奥秘,许多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人类的私有制度。他严厉批评国王贵族的贪婪残酷奢侈无度,深深同情劳苦大众陷于水深火热的疾苦,莫尔为拯

7、救这些社会疾病开出消除私有制实行公有制的药方。工人农民提出消除私有制实行公有制比如通过“打土豪,分田地”实现社会公正,我并不认为他们的多么高尚,站在自己的利益上且坚持这就是公正那是胜利者的专利;这一主张却是出自出身富裕而且是国家重臣的莫尔足见难能可贵。   《乌托邦》果然是美得荒诞。组合家庭怎么能有血亲家庭来得亲切自然?具有着占有基因的人类怎能抛弃这一本性?男女相亲时怎能一丝不挂?乌托邦有奴隶的存在是否说明莫尔还保有奴隶社会中奴隶主思想的残余?也许乌托邦人从小就在接受这样一种文化,对这些习以为常,也就没有什么。乌托邦虽也有它的

8、非现实性,但跟当时的欧洲比起来制度似乎更加优越,人民生活更加和谐,乌托邦俨然已经美好了太多。它在当时更多地充当了现实的麻醉剂和社会的反面映射。   然而跨时代的遐想自然是荒诞的。莫尔看不到劳苦群众有改变社会制度的力量,更不能设想无产者有朝一日作为一个阶级将是革命的主力并是一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