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学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践探索

初中生物教学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践探索

ID:77293079

大小:1.54 MB

页数:67页

时间:2023-11-13

上传者:笑似︶ㄣ無奈
初中生物教学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践探索_第1页
初中生物教学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践探索_第2页
初中生物教学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践探索_第3页
初中生物教学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践探索_第4页
初中生物教学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践探索_第5页
初中生物教学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践探索_第6页
初中生物教学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践探索_第7页
初中生物教学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践探索_第8页
初中生物教学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践探索_第9页
初中生物教学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践探索_第10页
资源描述:

《初中生物教学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践探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摘要就人类而言,地球是跨国籍与民族的所有人类生存发展的共有家园。当今世界,人类必须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环境问题是当今各国面临的重大问题。全球性的资源和环境危机,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今的历史潮流。环境保护,教育为本,早在1987年联合国就提出把20世纪的最后10年定为环境教育10年,第27届联合国大会确定把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1992年,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UNCED)发表的《21世纪议程》中明确表述:“面向可持续发展而重建教育”。联合国大会宣布2005—2014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要求世界各国政府在这十年中将可持续发展教育融入他们国家各个相关层次的教育战略和行动计划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符合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落实我国科学发展观的基础工程。本文首先介绍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由来与发展。其次,明确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基本主张。对基础教育新课程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课程内容进行分析。通过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实践,分析教育教学典型案例,探索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方法,进而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开展,认为将可持续发展教育与课程改革融合是基础教育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可行的策略。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生物教学I AbstractTheearthistheonlyandsamefamilyinwhichwehumanbeingsexistanddeveloptogether.Intoday’sworld,weshouldfindasustainablewaythatcanmakethepopulation,economy,society,environmentandresourcesdevelopcoordinately.Environmentalproblemisoneofthemostimportantissuesthatallofthecountriesarefacing.Theglobalrisksofresourcesandenvironmenthavedirectlythreatenedtheexistinganddevelopingofhumanbeings.Historytellsustoprotectenvironmentatonce.Protectingenvironmentismainlybasedoneducation.Theperiodfrom1990to2000hasbeendecidedadecadeforEnvironmentalEducationbyUNin1987.The27meetingofthethUnitedNationshaddecidedthatJune5tobe“WorldEnvironmentDay”.In1992,,whichwasannouncedinUNCED,clearlypointedoutthat“rebuildingeducationforSustainableDevelopment”.ThemeetingofUnitedNationsannouncedthat2005—2014isthedecadeofEducationforSustainableDevelopment,andrequiredthegovernmentsofallcountriesputEducationforSustainableDevelopmentintoeverykindsofeducationstrategiesandactionplans.EducationforSustainableDevelopmentalsosatisfiestheneedsofthequality-orientededucationandinnovationeducation.AnditisthebasicprojectofrealizationofEducationforSustainablestrategiesandscientificdevelopmentoutlooks.Inthispaper,firstlyIintroducetheoriginanddevelopmentoftheideaofsustainabledevelopment.ThenImakeclearofthetheoryofEducationforSustainable.IalsoanalysesthecurriculumonEducationforSustainableinElementaryEducation.ThroughtheteachingactivitiesofEducationforSustainableintheprocessofbiologyclassteaching,analyzingthetypicalteachingcases,exploringthewaysofenhancingthestudents’consciousnessofSustainable,ItrytofindwaysandmethodstopromoteEducationforSustainable.AtlastIbelievethatputtingEducationforSustainableintoelementaryeducationisapracticablestrategytoimplementingtheEducationforSustainable.Keywords:SustainableDevelopment;EducationforSustainableDevelopment(ESD);BiologyTeachingII 目录摘要.........................................................................................................................................IABSTRACT.............................................................................................................................II引言........................................................................................................................................1第一章研究背景....................................................................................................................2第一节主要概念的阐述.....................................................................................................2一、环境教育.....................................................................................................................2二、可持续发展教育.........................................................................................................4第二节可持续发展教育与绿色学校的关系.....................................................................9第三节研究意义...............................................................................................................11一、可持续发展教育是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工程...........................................11二、可持续发展教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工程...................................................11三、教师在可持续发展教育中的作用...........................................................................13第二章可持续发展教育依据的原则..................................................................................14第一节国际可持续发展教育依据的原则..........................................................................14一、美国可持续发展教育依据的原则...........................................................................14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核心主题...................................................14第二节我国可持续发展教育遵守的原则.........................................................................15一、我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原则...................................................................................15二、我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核心主题...........................................................................15第三章我国初中生物课程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及内容分析......................................17第一节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17一、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17二、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22第二节人教版初中生物学科教科书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23III 一、人教版生物学科教科书七年级上册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24二、人教版生物学科教科书七年级下册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25三、人教版生物学科教科书八年级上册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25四、人教版生物学科教科书八年级下册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26第四章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学实践案例..............................................................................28第五章结论与建议..............................................................................................................56参考文献..................................................................................................................................58致谢..................................................................................................................................60IV 引言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环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人口数量及其各种需求的增长,也加速环境的恶化,森林消失、耕地减少、土壤侵蚀、资源和能源的消耗、生物多样性的破坏等等已经成为我们目前所面临的严重的环境问题。人们开始觉醒并认识到,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不合理利用和破坏,将给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巨大的危害,必须重新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它已经威胁到我们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英国一位著名的生态学家爱德华把全球的生态恶化比喻为没有枪声的第三次世界大战,这并非耸人听闻,环境恶化现在已经成为制约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安定,危害公众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持续增加的人口数量和消费需求使人类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不断增加,人类经济活动索取自然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代用品的再生产速度,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出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人类系统越来越偏离应有的平稳状态,这就是环境问题产生的实质。1 第一章研究背景第一节主要概念的阐述一、环境教育“环”是环绕的意思,“境”是指空间的内容。环境科学中所说的环境是以人为中心的,是指围绕人的空间以及直接、间接影响人类活动的自然环境的总体。狭义理解的[1]“环境”是指由人类活动造成的、对人类有不利影响的环境问题。1970年,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所谓环境教育,是一个认识价值、澄清观念的过程。这些价值和观念是为了培养、认识和评价人与其文化环境、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关系所必须的技能与态度。环境教育还促使人们对与环境质量相关的问题做出决策,并形成与环境质量相关的人类行为准则。这是最早在国际会议上起用的关于环境教育的定义。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上,与会代表一致强调了环境教育的必要性,并正式将环境教育(EnvironmentalEducation)的名称确定下来。这次会议被认为是环境教育发展史上的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一。环境教育提出不久,就为世界各国人民所普遍[2]接受。卢卡斯提出了广为接受的关于环境教育的三条线索:“关于环境的教育、在环境中的教育和为了环境的教育”。“关于环境的教育”,主要涉及的是认知领域的内容,强调通过调查和发展的方法,了解某些区域的性质。“在环境中或通过环境的教育”,重点强调的是教与学的过程与方式方法,要求教师必须利用周围的环境对孩子们进行教育。“为了环境的教育”,是环境教育的目的所在,即环境教育旨在培养孩子们对于环境的认识水平,从而促进其环境伦理的形成;换言之,为了环境的教育旨在使孩子们个人和集体的行为能够对改善全球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一)环境教育的目的: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面临的困扰全球性的人口爆炸、粮食危机、资源匮乏、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无不与环境质量下降有着密切的关系。环境教育的目的在于:为保护和改善环境的需要,提供获得知识、价值、认识、公共义务和技能的机会;鼓励学生以不同的观点来考察解释环境;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自觉性、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环境问题的解决。通过环境教育,学生应达到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态度目标的要求。1972年6月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世界著名的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确认了环境问题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重大课题。此次会议标志着人类进入了一个保护地球环境的新时代,被认为是国际环保事业和国际环境教育事业的出发点。会议强调要利用跨学科的方式,在各级正规和非正2 规教育中、在校内和校外教育中进行环境教育。随后环境教育开始体现在各国政府工作中,并逐渐形成全球性的环境教育行动。(二)环境教育的对象:环境教育的对象是所有的人,它的基本目的是形成并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人们最初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是以“废水、废气、废物”等局地性工业污染造成的公害病为代表。至20世纪70年代,大规模发生的沙漠化、土地退化、森林破坏、生物灭绝等现象唤起了人们对资源开发利用导致的自然环境的退化问题的注意,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自然环境的脆弱性不仅表现为容纳废弃物污染的有限性,同时也表现为其承受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规模的有限性。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已清楚地意识到,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已严重到事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整个地球的稳定性和支持能力问题。人既是环境问题的受害者,同时又是环境问题的制造者。从这个角度看,解决现今的环境问题需从人类自身寻找原因,环境、人口和发展问题要结合起来考虑。1992年11月,国家环保局和原国家教委联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指导方针,这次会议有力地推动了环境教育事业的发展。(三)环境教育的途径:环境教育具有三种相对独立的形态(或途径),即“关于环境的教育”(知识),主要通过一些专题使学生认识和理解有关环境的各种知识。这些专题包括气候;土壤;岩石和矿物;水;资源和能源;动植物;人与社会等。“在环境中教育”,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如考察活动、调查研究、访问等,以获取直接的体验,掌握第一手资料。在环境中,学生自己认识环境,收集所需要的数据,进行独立工作,学到了技术,培养了能力。“为了环境的教育”(态度),主要帮助学生为保护和改善环境而学习。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案,找出当今和未来合理利用环境的方法。了解不同角度的不同文化对于环境问题的观点和冲突,考虑必须做出的选择。许多环境教育专家认为,只有当一个计划的明显意图是“为了环境的教育”时,才会真正出现富有成效的环境教育,只有在所提供的知识和技能是用于支持“为了环境的教育”时,“关于环境的教育”和“在环境中的教育”才富有价值。我国学校的环境教育主要是把环境知识渗透到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自然和社会等学科的教学之中。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接受《环境教育》杂志专访时谈到:事实上,环境教育的关键问题是提高孩子们的环境意识,知识并不是第一追求,重要的是通过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观念,对环境的一种责任感。环境教育不限于传授一些有关环境的知识,更强调的是态度、价值观和行动,环境教育已经提高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执行主席伊丽莎白·多德斯韦尔女士指出的:“人类的责任、我们对他人的责任以及我们的道德等问题正是可持续发展的精髓所在。”“责任来源于相互依赖,观察世界方法3 [3]的道德基础及我们在其中的作用来源于责任,这就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容。”面对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出现的严重的环境污染、频繁的自然灾害、全球性的资源危机、乃至全球变化等一系列问题,人们才重新认识到,目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加剧了自然环境的脆弱性和有限性,是不可持续的,为此,人类应选择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二、可持续发展教育从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人类环境会议“可持续发展教育”被提出开始,国际社会逐步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应当给予密切关注的全球性问题。可持续发展教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可持续发展教育是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与训练,使他们形成可持续发展思想与相关知识及能力的过程。从国家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现实与长远需要出发,必然要求广大青少年和全体公民具有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及实际能力。从这个意义上看,狭义可持续发展教育也可称专门性可持续发展教育,即认为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广义可持续发展教育是指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强调教育应当承担起为促进可持续发展服务的时代使命,应当以社会、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为导向推进教育改革与创新,即认为可持续发展教育是指为了可持续发展的教育。1980年3月5日,联合国向全世界发出呼吁:“必需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4]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确保全球持续发展。”1983年11月,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ECD),1987年,该委员会把长达4年研究、经过充分论证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OurCommonFuture)提交给联合国大会,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模式。(一)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dopment)可持续性的思想和概念源远流长,不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各国都保持有传统的“永续利用”思想的历史。现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源于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逐步认识和热切关注。伴随着人们对代际公平及代内公平的认识的加深,以及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消失等一些全球性环境问题的被认识,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上世纪80年代逐步形成。世界自然保护同盟主席、曾任圭那外交部长的施里达斯·拉夫尔爵士在其所著的,《我们的家园-地球》(1993)中指出的,如果必须用几个词来说明什么对环境影响最大,这些词可能就是“富裕和贫困”或者更切中要害地说,可能就是“工业化和不发达”,或者用更长的话来表达,即“富人对资源的过度消费和穷人的难以忍受的赤贫”。可持续发展是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它涵盖了环保、生活质量、社会公平、为未来着想等多方面的内容。按照科学发展观的阐释,可持续发展(SD)基本概念的完整内涵包括四个要义:(1)以人为本;(2)全面;(3)协调;(4)可持续。其中,前三点强调怎样实现当代人的可持续发展,第四点强调怎样实现当代人及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普遍认为:“可持续发展意味着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不超过生态系统的承4 载力,它满足整个人类的需要——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且还应考虑后代人的需[5]要,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需要来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下面介绍几个在国内外有代表性的概念和定义,供参考。[6]1、可持续发展意味着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不超过支持生态系统的承载力2、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群不损害别的国家的人群满足其需求能[7]力的发展3、可持续发展也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及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三个方面。可持续发展一是以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二是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三是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可持续发展不[8]仅是经济问题,也不仅是社会问题和生态问题,而是三者互相影响的综合体4、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在于保护资源、保护环境、保护自然、社会平等、生活质量和文化受到尊重以及多样性等。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是积极地制定计划和管理、商议、参与、授权,在当地最合适的基础上进行决策,各地区合作。可持续发展的手段是提高教育和意识、提高能力,制定及执行法律,通过税收和津贴进行市场管理和公共投资。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其核心是人自身的发展。因为,无论是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还是教育的发展、社会的发展,都是通过人来完成和实现的,所以,人的持续发展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追求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观的一个根本转变,在全面实施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只有提高人的素质,使人得到全面发展,才能最终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987年以前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为主席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系统地研究了人类面临的重大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的基础上向联合国提交了历经4年研究、经过充分论证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的著名报告,在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发展”。其内涵概括起来有三点,即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三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它强调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增长数量,更要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人民大众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标志着内涵更确切、结构更完整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正式提出。它的中心意思有两点:一是把发展的目标确定为满足人类的需求,尤其是要优先摆脱贫困;二是强调发展要以生物圈的承受力为限度,通过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对我们的发展进行协调和制约。也就是说,既要使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199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关于人的发展报告》中指出人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的协调、全面的发展,这种发展既要满足人当时的发展需要,又要保证其身心和谐、均衡、5 持久的发展力不受损害。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又通过了由各国首脑签署的《21世纪议程》正式确认了“可持续发展”战略。《21世纪议程》中谈到:“我们现在正在训练我们的孩子生活在一个不可持续的世界里,教育是实施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表达各种议题的关键,它也是组成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和道德意识、价值态度、技能行[9]为的关键,所以对教育的重新定位就是对教育本身的重大挑战!”以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ECD)通过的《21世纪议程》为标志,“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共同追求的实际目标,这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环境关系认识的新阶段。《21世纪议程》有两个词语出现的次数最多,一是可持续性,二是教育。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对改变人们对于环境与发展的态度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它,培养人们具有评估和处理他们所关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能力。培养善待环境的道德观,培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和公众有效参与的技术与行为。如果没有公众的参与,难以通过人们的实践而得以实施。《21世纪议程》要求调整教育方向,使之服务于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关注不适度的发展与毫无节制的经济增长所产生的恶果,使教育面临课程改革。即:必须把环境教育扩展到学习的各个领域,环境教育作为教育手段应该与学校的所有科目结合。1994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序言中写到:“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要毫不动摇地把发展国民经济放在第一位,各项工作都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开展。同时,中国是在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经济和科技水平都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在这种形势下,只有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路,才能实现国家长期、稳定的发展。”我国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本质要求是培养一种新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的核心就是尊重。其内容主要有:尊重人,包括尊重当代人与后代人;尊重差异与多样性,即尊重不同国家、民族的差异性,承认与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尊重环境,即不能危害和破坏环境,要看到人类对环境的依存关系;尊重与保护地球上的资源。1、保护环境对每个人来说,重要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所有物,还有人类共同所有的环境。环境对每个人,对人类的生活都具有巨大的重要性,不可以滥用和糟蹋,可持续发展要求保护环境。2、为未来考虑人类不但有过去,还有未来。人类之所以有今天,因为过去的人类没有限制今天人类的发展。所以,今天的人类同样要考虑到未来的世代,不能因自己的发展而影响甚至危及未来世代的发展。3、生活质量生活质量概念是相对于经济发展而言的,人类的发展不单纯是一个经济发展的过程,更不是单纯以经济发展为目标。发展是一个整体过程,包括经济发展,更包括社会、6 政治等各方面的发展,长远地说还包括人与自然一起发展。4、公平经济发展以效率为原则,但可持续发展必须讲公平,这种公平就是人与人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无论贫富、发达与不发达,都应该达到最大程度的公平,[10]所有的人都公平地享有同样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三)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由来: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伴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而产生的,具体时间是20世纪80年代未90年代初。自2005年以来,在联合国颁布《联合国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2005——2014年)国际实施计划》(以下简称《十年计划》)的推动下,世界各国正在广泛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EducationForSustainableDevelopment,ESD)。《十年计划》认为,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教育,面向每一个人,培养其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行为,它包括终身学习、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从早期教育到成人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教师培训等,涉及了教育的各个门类。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提出了国际环境教育计划(IEEP),提出“将环境、人口和发展问题结合起来”;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为了可持续性的教育”(Educationforsustainability),倡导把环境教育与发展教育、人口教育等结合,涵盖的范围得以扩展,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提出“为了可持续性的教育”(EducationforSustainability),要求把环境教育与发展教育、人口教育等相融合,建立了环境、人口和发展项目(EPD项目),开始将环境教育转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将宏观的环境教育,扩展到兼顾生活、生产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教育。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组织,在希腊雅典召开“环境教育重新定向以适应可持续发展需要”地区间研讨会,重点讨论了如何将环境教育重新定向以面向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明确要求:“环境教育重新定向,以适应可持续发展需要。”1997年在希腊的塞萨洛尼召开的环境与社会国际会议提出:“教育和公众意识为可持续性未来服务”。塞萨洛尼宣言指出,环境教育“针对21世纪议程和联合国主要的几次有关会议涉及的全球性问题,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ESD)”,即“为了环境和可持续性的教育”。至此,可持续发展教育成为国际社会和各国发展教育的战略选择,被认为是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教育的新模式。教育是开启新思想,传递新观念的力量。可持续发展教育(ESD)的三个关键领域应确定为社会、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教育(ESD)是以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为核心的教育,旨在使每个受教育者形成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价值观念、行为和生活方式,进而促进社会、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广泛倡导一种可持续生产方式与消费方式。面向21世纪激烈的国际竞争,要实现国家、社会和个人的持续发展,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育所具有的两大功能:即本体功能和社会功能。具有促进人的发展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两大作用。可持续发展教育至少有三个层次的概念:第一个层次,为了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又称为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第二个层次,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第三个层7 次,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人们开始认识到,人的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实现的对象之一,也是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的,而围绕可持续发展实施的正规性的教育与社会性的教育,不仅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是十分迫切的。2003年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四)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特点: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它与现实社会正在发生的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紧密联系,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对地区及全球面临的环境和发展问题有所知觉和理解,在此基础上萌生解决问题的探究意识,并采取一定的行动。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获得识别和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使其成为国际社会中的一个合格公民,并能为环境问题的解决做出贡献。2003年8月4日,温家宝总理对北京、上海、广东等地126名EPD教育项目学校校长签名发出的倡议书做出重要批示:“对广大公民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环境、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很有必要。要把这项工作同公民道德教育和学生素质教育结合起来,使之经常化、制度化。”可持续发展教育具有明显的跨学科性,它吸收和利用了许多学科领域的知识,如自然科学、历史、地理、经济、政治、社会学、心理学、法律、工程学、消费者教育等等。而每个学科领域有其特有的研究对象、专业术语、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现有的任何一门学科都不足以独立承担起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任务。这就意味着:不同的学科领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可持续发展进行阐释、补充,并通过各自各具特色的教学形式传授本领域有关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知识。教育工作者可以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管理和教学方式等方面做出重大调整,使其具有可组合性、可选择性、可持续发展性,给学生创设一切条件,使他们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充分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素质的提高,取决于人本身的可持续发展。而人的素质的提高,正是教育发挥其本体功能的结果。必须走可持续发展教育之路才能实现全人类的和谐发展,正所谓,环境保护,教育先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ESD项目中指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特点如下:(1)可持续发展教育应该人人参与。(2)可持续发展教育具有综合性和跨学科性。(3)在持续发展教育强调学科联系。(4)可持续发展教育注重实践。[11](5)可持续发展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可持续发展教育是终身教育,其目的是使每个人都形成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可持续发展教育又是全民教育,创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可以说,可持续发展教育就是一个人人参与的教育,通过教育,使人们有效地参与当地的、国家的、国际的各层次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8 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各方面,不是单一领域可以解决的,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的核心内容是实现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教育为可持续未来服务》报告中专门论述了环境教育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贡献,“很显然,可持续发展教育深深植根于环境教育之中。在教育重新定向的过程中,环境教育不仅仅是一门起着重要作用的课程,而且是重要的支持者”。第二节可持续发展教育与绿色学校的关系21世纪是生态化时代(或称生态主义时代),是可持续发展时代。任何事物、任何工作都必须有利于生态系统优化、都必须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否则迟早会被淘汰。教育肩负着传播人类文明、培养人类未来建设者的重任,必须先行于社会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全球化已成为一种不可抵挡的潮流,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人类要重新思考教育活动方式,将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统一起来,使之更和谐的发展。这种发展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用一种与时俱进的眼光去审视教育,去培养人才。要培养二十一世纪的新型人才,适应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就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念。“只有教育本身得以可持续发展时,教育才能强有力地承担起推动社[12]会发展的使命”。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模式。可持续发展教育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核心思想并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实施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课堂教学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一个方面。实际上,可持续发展教育涉及学校建设的各个方面,仅在课堂上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课堂之外,校园中物资的使用、环境的建设、文化氛围的营造等等都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相关,并成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使学生通过与环境的直接接触来获得对可持续发展的更深刻认识,“绿色学校”正是要体现这样的教育。我国是亚洲率先倡导并创建“绿色学校”的国家。1996年,中国国家环保局、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共中央宣传部联合颁布的《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年-2010年)》提出:“到2000年,在全国逐步开展创建“绿色学校”活动。”“绿色学校”是当今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环境保护的实践方式。有人认为,“绿色学校”的概念最早起源于欧洲环境教育基金会(FEEE)于1994年提[13]出的一项全欧“绿色学校计划”,这一项目是一个环境教育国际项目。创建绿色学校,是学校参与全社会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行动的标志。“绿色学校”就是教育质量,就是社会的一面旗帜;创建“绿色学校”,对于学校师生,可以加深对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认识和理解;对于校园环境,可以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营造优美环境;对于学校教学,可以丰富环境教育的思想、教材和辅导资料,充实和提9 高教育质量;对于社会,可以促进学校和社区的联系,提高学校在本地区的声誉和形象。同时,学校内部可以通过合理使用和节约利用能源、资源,清除事故隐患,减少浪费,节省财务开支。绿色学校的创建为可持续发展教育提供了场所,为学生提供了参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践机会,并成为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阵地和主要载体。“绿色学校”的本质即学校以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的思想为指导,不断完善自我管理、改进教育手段、降低教育投入、提高办学效率和效益的过[14]程,也是学校不断解决自身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过程,因此,“绿色学校”可以说就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学校。同时,它又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可持续发展在学校中的具体表现。邓小平曾在1983年9月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指出教育不仅要满足当前状况下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同时也要满足世界和未来发展的要求,教育的发展要顺应历史和时代发展的趋势,教育理论与实践都要立足于长远目标,指明了教育发展的时代特征,深刻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旨在实现学生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上,主要体现在知识、能力、方法以及态度的获得、运用、迁移及创造上。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方向。国际上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经历了从“关注环境问题――关注环境教育――关注发展问题(可持续发展)――关注可持续发展教育―――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这样一个历程。绿色学校是站在学校而不是课程层面发展环境教育的一种形式,它是一种以学校为载体的被目前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用以开展环境教育的形式。绿色学校作为一种实现学校环境教育目的的方式被提出,它的内涵依赖于环境教育的内涵和基本原则。原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指出,从“绿色学校”到“绿色社区”再到“绿色家庭”,绿色创建领域不断拓展,正在向机关、乡村、工矿、医院、饭店等各行各业延伸,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1996年原国家环保局、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宣部联合颁布了《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年-2010年)》,明确指出“绿色学校”的主要标志是学生切实掌握各科教材中有关环境保护的内容;师生具有较高的环境意识;积极参加面向全社会的环境监督和宣传教育活动;校园清洁优美。创建“绿色学校”活动将对于提高青少年的环境意识,树立良好的环境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2001年3月13日中共中央常委全体参加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江泽民总书记指出“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自然资源,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是根据我国国情和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而确定的基本国策。”因此20世纪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学校开展环境教育的指导思想,并且逐步渗透到学校日常管理的各个领域。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历史地落在了学校肩上,创建10 “绿色学校”已成为当前学校参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行动的一个显著标志。2003年国家环保总局宣教中心编写的《中国绿色学校指南》指出“绿色学校是指学校在实现其基本教育功能的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在学校全面的日常工作中纳入有益于环境的管理措施,并不断改进,充分利用校内外的一切资源和机会,全面提升师生环境素养的学校。第三节研究意义一、可持续发展教育是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工程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以不可阻拦之势迅猛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加速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但是,呈现在人们面前的还并不是一个和谐的世界:世界贫富鸿沟日渐扩大;各种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交错并存;一些国家的民众依然受到战火、贫困、疾病、自然灾害的煎熬。1998年,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委会委托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主持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EPD)教育项目。EPD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UNESCOProjectonEducationforEnvironmentPopulation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简称EPD。EPD教育项目的内涵可概括为:通过对青少年和全体社会成员进行环境教育、人口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改善环境、提高人口素质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EPD教育项目是联合国为了落实20世纪90年代有关环境与发展会议精神,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的需要而着手研究并确定的。为了通过实施这一项目推动中国教育更加有效地为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服务,项目研究人员在前期论证时将“EPD”的中文表述形式确定为:“为了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与人口教育”,简称为“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EPD)教育”。由于许多地区与学校的人口教育主要侧重于人口健康方面的教育,因此该项目又另称为“为了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与人口—健康教育”。可持续发展概念包含了当代人和代际可持续发展两层含义。当代人可持续发展是代际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与必要保证,只有当代人先行实现可持续发展,才会为代际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应有的基础。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保护资源、保护环境、保护自然、社会平等、生活质量和文化受到尊重以及多样性等。可持续发展教育包括通过对自然的认识,以及人类发展观的进步,促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调整,改变人类自身的道德观、价值观的取向和行为方式的变革。可持续发展这个大系统包括环境、社会、经济三个方面,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前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核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最终目标。[15]“只有那些注重自身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会注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由此看来,环境教育同发展教育、人口教育一样,都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一部分。二、可持续发展教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工程2004年,中国政府将科学发展观确定为国家发展的最高指导方针,对可持续发展思11 想做出了全面、深刻的阐释。即既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又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实行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按着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要求,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最终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2005年的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了建设一个和谐世界的主张,2006年又发表了《携手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新年献词。这种主张,代表了中国人民对未来世界发展的向往和期待,也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美好理想。中国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从当代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明确规定了推动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针,进而又提出了实现代际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这极大地丰富了国际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理论内涵。科学发展观总结了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是适应正在到来的生态文明时代需要而出现的一种新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立足于当代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确定为达成这一基本目标的明确方针。确立了这一明确方针,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有了可遵循的思想依据。同时,这一方针又是进一步实现当代人与后代人之代际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和重要基础。科学发展观确定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的科学发展方向和发展路线。按照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这一核心思想的要求,我们要努力做到:教育教学过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在教育过程当中,“以人为本”指以教师、以学生为目的。“以人为本”是指人的一切活动最终都是为了有利于人的利益、人的幸福、人的自由、人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的发展观。在可持续发展看来,人是实践的主体、发展的力量,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科学发展观确定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国际可持续发展观的内涵是一致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可持续发展观的理念本身也是“以人为本”。什么叫“以人为本”?胡锦涛同志给出了最广义的解释,“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的出发点,实际上它涉及到两个概念:一个什么叫“本”,一个什么叫“人”。“本”首先是目的,“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目的。“本”是什么?“本”是根,是基础。从人出发,从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本”是生长的基础,所以“本”是主体。“人”是有选择能力的人,是有权利的人。“以人为本”就是要相信人能选择,能判断,而不是把“人”当成没有知识、没有能力的器物。将每一个人特别是青少年都看作是活生生的生命体,爱护每一个人,维护每一个人的权益,发挥每一个人的[16]主体精神,帮助每一个人终身得到健康与全面的发展。《十年计划》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教育(ESD),是根据可持续发展需要而推行的教12 育,是为可持续发展服务的教育,是为解决可持续发展当中一系列实际问题而实施的教育。概括起来,可持续发展教育(ESD)这一概念的源本含义应当是: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计划》认为,可持续发展有三大支柱,即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教育,面向每一个人。培养一个人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行为,需要经过终身学习与终身教育,包括早期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涉及了教育的各个门类。可持续发展教育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同全民教育、优质教育、素质教育等,在本质上来说是相辅相承的。国内外经验告诉我们,广泛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将会让全社会尤其是青少年增强可持续发展意识、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们具有关心人类明天的伦理观念和博大胸怀,激发他们为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可持续发展教育中,教育工作者要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能力、独立思考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和创业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全球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等方面。三、教师在可持续发展教育中的作用教师既是教育观念变革的主体,同时也是将教育观念由思维形态转化为具体行动的主体。在观念变革的同时,教师的角色也要发生变化,要由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由实践者转变为研究者。“教师即研究者”这一提法,较早见于英国著名的课程学者斯腾豪斯[17](Stenhouse,L)。教师即研究者,反对的是外来的研究成果或观念对于教师的控制,它所提倡的是改变教师等待研究者提供新成果,或纯粹依赖习惯、经验的状况。它重视发展教师个人的自我意识、个人的自我教育、个人的实践或职业能力。“教师即引导者”是指教师需要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引导者上,尊重差异性,尊重多样性,尊重创造性,与学生建立起平等、民主的关系。在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在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因人而异地进行必要的引导、点拨,旨在促进学生在参与、能力的培养上,在态度、行为的养成上有所助益。13 第二章可持续发展教育依据的原则第一节国际可持续发展教育依据的原则一、美国可持续发展教育依据的原则美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委员会制定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关键原则为:(1)参与性(2)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之间的联系性(3)学科之间的联系性(4)实践性(5)终身性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核心主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7年的希腊会议上,认为环境教育和发展教育密切相关,应该纳入下列七项主题:人口议题、民主议题、相互依赖的问题、贫穷问题、人权与和平议题、环境恶化问题和发展议题。由此以来,这七项主题便成为各国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依据,以及制定可持续发展教育核心概念的重要依据。根据目前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并综合考虑了千年发展目标、全民教育(EFA)和联合国扫盲十年(UNLD)等计划,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规划(2005—2014)制定了以下十个重要的主题,简述如下:1.消除贫困2.两性平等3.健康促进4.环境保持与保护5.农村改革6.人权:没有对人权的尊重,就没有可持续发展——这一观点源自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的实施计划7.不同文化间的理解与和平8.可持续生产与消费9.文化多样性10.信息与通讯技术(ICT)14 第二节我国可持续发展教育遵守的原则一、我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原则我国《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师培训手册》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应该遵守的原则有:(1)发展性原则:即强调教育对学生发展的作用,强调教育为学生形成和发展自己的可持续发展力服务。(2)启发性原则:即注意营造民主开放的氛围,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3)参与性原则:即要创设有利于学生结合自己的切身体验来学习的情境,强调体验本身也是学习的内容和目的。(4)渗透性原则:即从各学科的实际出发,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将可持续发展渗透其中,并注意与其他学科以及校园环境、校园文化活动、社区环境等的协调、配合,形成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合力。(5)批判性原则:即通过学生的批判体验发展学生的批判能力,促进学生掌握批判技能,养成批判意识,发展对社会的理解和态度。教育应该鼓励学生不断审视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对自己和所处环境的现状进行批判的思考,认识发展与环境问题的本质原因。贯彻发展性原则就是要尊重学生自主发展的权利,尊重学生学习失败或出现曲折的权利;贯彻启发性原则就是要教师转变角色,由教学过程的知识传播权威转变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权威;贯彻参与性原则就是要保证学生有切实的、与教育者所期望一致的体验自然而然地发生,切忌教师把自己的体验直接教给学生;贯彻渗透性原则就是要教师应该从面向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整体进行思考,立足自己的教学采取行动;贯彻批判性原则就是要瞄准真实的社会问题,尊重学生开展批判的权利,尊重学生的批判成果,允许存在认识上的分歧,不搞一刀切。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施应着力体现出教育对人产生和谐持续的作用,人的可持续发展包括持续性、全面性和协调性等特征。学生的发展应该是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综合统一。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是多维的,德、智、体、美、劳五育之间相互融合,共进步,同发展。二、我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核心主题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缘起、国际比较与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基本概念框架建立研究》对可持续发展教育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根据中国国情构建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七个核心主题。1、发展主题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唯一的出路。消除贫困是发展中国家在实现可持续发展道路上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培养学生正确的发15 展意识,是可持续发展教育在中国的最具实践性和现实性的体现。2、人口主题正确认识中国的人口状况及其历史原因,及其对当前的环境、资源、能源、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的影响。3、公平主题当前在中国最具现实意义的是,要让学生认识到造成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了解社会为解决“公平”问题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如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个人收入所得税政策等。4、多样性主题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历史悠久的国家,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让学生认识到文化的多样性与生物的多样性一样,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它是人类文明精髓的沉淀,它是人类智慧和创造性的源泉。保护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也是各民族和谐发展的需要。5、相互依赖相互依赖是指个人与自然、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本地区与其他地区、本国与他国、现在与未来、当代与后代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认识相互依赖性是形成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和谐发展的重要前提。6、环境主题让学生认识到环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了解影响自然环境变化的社会、政治、经济原因,以及环境变化对人们的生活所带来的影响。了解和认识个人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对其他地方的环境和人们生活的影响。7、资源和能源主题让学生了解资源的定义,了解本地资源和能源的优势和劣势,及其和本地经济、文化、交通的联系。了解资源和能源短缺问题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并能批判性地思考资源和能源短缺问题。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7项核心议题,旨在更好地解决本国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同时兼顾国际社会的热点问题。这不仅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的需要。更好地把握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平衡,让学生们能更好地了解自己所生活的国家的现实情况,以便去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16 第三章我国初中生物课程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及内容分析第一节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好坏。生物科学迅猛发展对社会的经济发展日益显现出巨大的推动作用,也影响到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当代社会发展的许多重大问题的解决又都依赖于生物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教学目标应进一步在人格发展目标上体现和实现,应定位于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爱好和特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才能作为发展的主体有力地推动社会的发展。生物学科已成为21世纪的领先科学。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及其所引发的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粮食问题、人口增长过快、环境污染、资源开发不合理等,都与生物科学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而可持续发展又起源于生物问题。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开展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18]教育部2001年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理念,重视“科学、技术、社会”关系的教育,建构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新的课程体系,综合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和生物科学发展的需要,具有关心、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是九年义务教育重要的培养目标。笔者将人教版初中生物学科教科书中可持续发展内容进行了简要分析,如下表:一、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一级主题课程内容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内容1、科学探究科学探究通常包括:提出将科学探究引入义务教育阶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段生物课程的内容标准,是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和表达、交流。变,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科学探究能力。2、生物体的结构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科学·技术·社会:了解显层次单位;细胞分裂、分化形微镜的发展历史;科学家的17 成组织;多细胞生物体结故事:施莱登、施旺与细胞构层次学说;原生动物中的草履虫可以吞食细菌,使污水净化;某些单细胞生物大量繁殖可造成赤潮;概述生物体的各种组织是由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对细胞的认识和研究有助于认识疾病的原因,进而帮助人类征服疾病,增进健康。3、生物与环境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生物和生物之间是有密切的环境;生物与环境组成生联系的;在学校生物园或附态系统;生物圈是人类与近的小池塘、农田等环境中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是调查生物之间的关系,描述最大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人为的或自然因素的干扰超过这种限度时,生态系统会遭到严重破坏。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以及提高环境保护意义十分重要。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科学·技术·社会:生物圈2号4、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绿根系能够保持水土、涵养水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源,在山坡、沙地上造林、无机盐;绿色植物的光合种草能防风固沙,减少土地作用和呼吸作用;绿色植沙漠化。苔藓植物可以当作物对生物圈有重大作用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举例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18 概述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为所有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说明绿色植物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描述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参加绿化家园的活动。在讲述爱护植被,绿化祖国时,强调每年的3月12日为我国的“植树节”。科学·技术·社会:节水农业:滴灌不仅节水,还能为作物根系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提高农作物产量。现代化温室:低温不利于植物生长,影响了农业生产,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适宜的环境,可以制造更多的营养物质。无土栽培:可以更合理地满足不同植物以及同一种植物不同的生长期对各类无机盐的需要。5、生物圈中的人人的食物来源于环境;人学习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知体生命活动的能量供给;识,重点讲述人口增长与资人体代谢废物的排出;人源危机、生态平衡的关系、体通过神经系统和内分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泌系统调节生命活动;人国策等基础知识;概述食物是生物圈中的一员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关注空气质量与健康;概述人类的起源和进化。举例说明人对生物圈的影响;拟定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行动计划。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地球上每一个人都有一份责任。科学·技术·社会:“第七类营养素”——19 膳食纤维;绿色食品:发展绿色食品,既有益于健康,又能保护生态环境。森林浴、有氧运动和高压氧治疗;造血干细胞研究;血液透析和肾移植;角膜移植和角膜捐献;生物入侵及其危害;退耕还林还草。6、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动物的运动;动物的行为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动物行为的知识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密切,通过观察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习兴趣。理解结构和功能的一致性。7、生物的生殖、发育与人的生殖和发育;动物的收集和交流关于人类基因组遗传生殖和发育;植物的生殖计划的报道、资料等信息;了解包括人类在内的动物及植物等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过程。收集和交流近亲结婚危害的资料;收集和交流我国遗传育种方面成果的资料。人的生殖、发育和遗传的基本知识,对于学生认识自我、健康地生活和认同优生优育等具有重要作用;动植物的生殖、发育和遗传的基本知识,以及遗传育种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知识,有助于学生认识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指导人们培育生物新品种。科学·技术·社会:中国拥抱“基因世纪”8、生物的多样性生物的多样性;生命的起了解我国生物资源状况,培源和生物的进化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20 关注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收集和交流有关生物资源保护的法规;收集和交流动植物的照片及相关资料;调查当地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生物资源,提出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建议;说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9、生物技术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关注生物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现代生物技术未来的影响;克隆羊;试管婴儿;细菌、真菌与食品的保存;尝试制作甜酒;细菌与环境保护;细菌、真菌与疾病防治;动物与仿生;动物与生物反应器;说明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科学·技术·社会:朊病毒、疯牛病、克雅氏病;生物技术与“蓝色革命”;抗生素今昔;以菌治虫。10、健康地生活健康地度过青春期;传染青春期是人一生中身体发育病和免疫;威胁人体健康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应的当代主要疾病;酗酒、树立远大理想,塑造美好心吸烟和吸毒的危害、医药灵,健康地度过这人生的金常识色年华。关注青春期生理和保健;概述安全用药的常识;运用一些急救的方法;收集有关癌症防治的资料;珍爱生命,树立保健意识。上表只是以生物学科内容为例,分析了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在学科中的具体体现,以期达到理想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效果。《中国21世纪议程》提出要面向可持续发展而重建教育,可持续发展知识教育的主要内容应包括:生态系统的生态价值、生态基本规律和生态基本问题、科学技术知识、环境保护知识、控制人口增长知识、消除贫困知识、清洁生产与清洁消费知识等方面。21 我国未来的教育也肯定是充分体现环境、社会、经济、文化相和谐的具有中国特点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即使在不同的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也拥有许多共同的主题:“如生物多样性与珍稀动物保护,物质和能源的循环利用,城市垃圾的处理,交通发展与大气污染,城市化对农村耕地、农民生活的影响,工农业生产与环境污染,寄生虫与传染病,卫生及食品污染,社会公平等,发展模式及人类生活方式对现实及将来环境的社会的影响”。适应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可持续发展教育不仅应注重可持续发展知识与技能的传播,而且应注重态度与价值观的更新,更重要的是应注重将其付诸实践与行动。这样,才能培养出“知、情、意、行”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人才。二、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发展最为迅速的科学之一,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它是农、林、牧、副、渔、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及其他有关应用科学的基础。21世纪人类将进入生物科学技术的新时代,生物科学研究成果更加迅速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显现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生物科学在解决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等诸多问题方面发挥的作用起来越大,有力地促进了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内容,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应当通过他们积极参与活动来实现。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进步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以下是我国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的体现形式:全课程总目标:获知识:获得有关生物体的结构层次、课程内容:更加注日得生物学基本事生命活动、生物与环境、生物进化以重基本知识、基本制实、概念、原理及生物技术等生物学基本事实、概概念的选择,注重义和规律等方面的念、原理和规律的基础知识;获得有为学生的终身学务基础知识,了解关人体结构、功能以及卫生保健的知习打基础。教并关注这些知识识,促进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知将原来的“态度观育在生产、生活和道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念”发展为“情感生社会发展中的作发展中的应用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态度与价值观”,物用。能力: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增加了情感和价课初步具有生物学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值观方面的目标。程实验操作的基本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标技能,一定的科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准学探究和实践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的生物(力,养成科学思资源状况和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实维的习惯。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振验理解人与自然和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和22 稿谐发展的意义,责任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提高环境保护意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识。境保护意识;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初步形成生物学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基本观点和科学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关注与生物学有态度,为确立辩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证唯物主义世界会决策的意识;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观奠定必要的基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础。态度。可可持续发展教育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目标,主要包含通过了解各种生持的课程目标也有生态保护、对未来负责、真正高质量物的特性与生命续三维目标,即态的生活、公平等方面的内容,并且每现象,了解生物与发度、情感与价值个方面的子目标都有简明的表述:如环境之间的相互展观;技能与能力;对生态保护做到欣赏、关心和保护;关系,逐步树立人教知识与理解。对未来负责要做到不因自己的发展与自然和谐发展育而影响或危及未来的发展;真正高质的观念。目量的生活是社会、经济、生态和政治标的可持续发展;而要实现公平的目标表现在同代人之间的公平、代与代之间人的公平以及公平分配有限的资源等。生物课程目标涵盖的生物学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是要通过每节课或每项活动来逐步完成的。因此,在制定每节课(或活动)的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课程目标的体现和贯彻。考虑到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特别要注意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要求。第二节人教版初中生物学科教科书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生物学科是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观念的核心科目,在培育可持续发展意识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生物课堂教学的任务是传授生物学科知识、技能等,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思想品德、智力、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生物学科以其独特研究对象——生物资源及其独特的研究方法——科学探究,使它成为帮助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力、态度和价值观的学科。可持续发展强调同时实现社会、经济、文化、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为了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要培养的是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其最终是形成有较高的综合环境素质的公民。根据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生物教材人教版已于2005年在全国推广使用。我校使用的是人民23 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现将教材中章节课题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的相关性表述如下:一、人教版生物学科教科书七年级上册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章节课题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致同学们医学、现代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转基因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调查:调查校园、社区或农田的生物种类第一章认识生物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生物圈的范围;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污染的适应和影响;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第二单元生物和细胞练习使用显微镜第一章观察细胞的结构第二章细胞的生活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第三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动物体的结构层次;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第四章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病毒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藻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占空气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中氧气的95%;苔藓植物可当做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探究:测定种子的发芽率;调查:植物的生长需要哪些无机盐;科学·技术·社会:无土栽培;课外实践:帮助植物受粉;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绿色植物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科学·技术·社会:节水农业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科制造者学·技术·社会:现代化温室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光合作用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光合氧平衡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第六章爱护植被,绿化祖国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24 问题;调查:调查当地或我国某地的植被状况;设计:绿化校园的设计活动二、人教版生物学科教科书七年级下册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人类的起源和发展;青春期的心理变化及卫第一章人的由来生;计划生育;酒精、烟草和某些药品对胎儿的发育的影响;科学·技术·社会:试管婴儿——浅谈现代辅助生殖技术第二章人体的营养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比较不同蔬菜或水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几种无机盐的缺乏症状和食物来源;几种维生素缺乏时的症状和食物来源;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设计:为家长设计一份午餐;科学·技术·社会:“第七类营养素”——膳食纤维;绿色食品第三章人体的呼吸空气质量影响人体健康;了解当地空气质量;探究: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科学·技术·社会:森林浴、有氧运动和高压氧治疗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同型输血;调查:血液和血液制品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科学·技术·社会:造血干细胞和干细胞研究;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人粪尿的无害化处理;科学·技术·社会:血液透析和肾移植;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近视及其预防;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科学·技术·社会:角膜移植和角膜捐献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拟定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计划;科学·技术·社会:生物入侵及其危害;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退耕还林还草;课外实践:用废旧纸张制作再生纸三、人教版生物学科教科书八年级上册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水域环境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的保护;课外实践:饲养小鱼;饲养家25 兔;实验:饲养和观察蚯蚓;探究:鸟适于飞行的特点;科学·技术·社会:生物技术与“蓝色革命”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探究:菜青虫的取食行为;动物的绕道取食;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探究:蚂蚁的通讯;社会行为;第三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科学·技术·社会:生物防治;调查: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动物与生物反应器;动物与仿生第四章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探究: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课外实践:参观食用菌养殖场或自己动手养殖食用菌;第五章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细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细菌、真菌与食品的保存;细菌、真菌与食品的制作;细菌、真菌与疾病防治;细菌与环境保护;课外实践:制作发酵食品;科学·技术·社会:以菌治虫;抗生素今昔第六单元节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第一章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第二章认识生物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第三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课外实践:设计并安放人工鸟巢或饲养台;角色扮演:辩论和协商怎样保护白头叶猴四、人教版生物学科教科书八年级下册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探究:扦插材料的处理;两栖动物的生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殖发育与环境;课外实践:嫁接;饲养家蚕;观察家蚕的生殖和发育;科学·技术·社会:植物的组织培养;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资料分析:转基因鼠的启示;禁止近亲结婚;人的性别遗传;科学·技术·社会:中国拥抱“基因世纪”;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人类应用遗传变异26 原理培育新品种;第三章生物的进化科学·技术·社会:探究地球外的生命;模拟探究: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自然选择;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传染病及其预防;免疫与计划免疫;调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查:调查当地常见的几种传染病;第二章用药和急救安全用药;急救;设计:设计一个旅行小药箱的药物清单第三章了解自己增进健康保持愉快的心情;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健康的生活方式;设计:设计健康生活的一周;探究:酒精或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我国于1994年在全世界率先推出国家对可持续发展白皮书《中国21世纪议程》,其中的第20章“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明确提出“通过教育提高儿童和青少年的环境意识,以推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教育在人类开发与利用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完整活动过程中,将体现人生的最高价值——可持续发展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生物教学中加强可持续发展教育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便能和谐地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27 第四章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学实践案例教育是为经济、社会、文化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意识的培育是素质教育时代的要求,也是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可持续发展教育最终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现代科学知识、能够尊重他人、尊重差异与多样性、尊重环境、尊重我们居住的星球上的资源,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与生活能力的公民。案例的英文是CASE,也称个案,事例、事件等。案例一词最早源于医学领域和法学领域。在教学领域中出现,则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但在理论界对它的认识还未统一。案例是一种描述性的研究文件,乃是在某一特定学校、特定教室或某一教师所遭遇到的特殊状况、处境、难题、事件或冲突等以一种叙事方式来描述真实的班级生活,且[19]尽量能把情境参与者与情境实体做平衡与多重面向观点的呈现。卡根(D·M·KAGAM,1993)对课堂案例的定义是:课堂案例是对真实的课堂情景的[20]一种描述,这种情景包括与所要澄清的和要解决的目标问题有关的所有事实。上海市教育科学院顾泠沅教授认为,教学案例是指包含有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学思考力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达成等现象。这类案例的搜集必须事先实地作业,并从教学任务分析的目标出发,有意识地择取有关信[21]息,在这里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是关键。美国理查特对教学案例的定义是: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22]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通过撰写和研究案例可以帮助教师理解教学中的两难问题,提高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目前国内教育教学案例的表现形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未完成案例(OPENEDCASE)是指教学案例尚未完成,是教师在教学反思中引起的教学前的课例设计,是一种尚未经过师生操作的案例,是教师在课前对所教内容的一种详尽的探讨和对新教学观念转变为教学行为的记录与思考,称之为教学设计型案例。另一类是已完成案例(ENDEDCASE),是教师在课堂教学后进行反思和探索后形成的案例。它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典型事例,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有价值的主题事件及行为的真实记录,称之为教学反思型案例。本文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案例展示的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具体实例,其中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七年级下册第一章人的由来第三节青春期教学目标:知识:说出我国计划生育的目标和具体要求,了解自己进入青春期后身体出现的变化。28 能力:正确调节自己的性心理,通过正确途径了解科学的知识。对自己出现的心理变化,多与同学、老师、家长进行沟通,顺利度过这一时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正确对待自身出现的身心变化,学会保持心理平衡,关注自己和同学的身心变化。教学重点:青春期心理变化和卫生。教学难点:遗精、月经的生理基理。可持续发展教育渗透点:青春期是人一生发展智力的“黄金时期”,人的智力与脑的发育有很大关系,人脑的重量很早就接近成人的水平,在青春期时,脑容量没有太大变化,表现为内部结构更加复杂、完善,神经之间的联系大大增强,对外界的反应、分析、判断、推理能力提高,能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记忆力增强,很容易接受外界新鲜事物,善于思考问题,这时候努力学习,将为一生的智力发展和个体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学过程:学习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引入新课同学们现在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发育时期――青春期。这是一个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怎样才能健康地度过这一时期呢?这一时期有什么特点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引导学生直接看看书第14页资料分析身高突增是青春期的身体变书,找出男女发育的两幅坐标图,总结出青春期的一化高峰。男女发育高峰期各在什个显著特点,么时候。另外,神经系分组讨论:统以及心脏1、男孩和女孩开始身高和肺等器官提出问题:突增的年龄有没有差的功能也明一、影响青春期身别?显增强。青春高变化的因素有2、你和本组同学的身高期是一生中哪些?变化与图中数据完全一身体发育和二、青春期的重要致吗?如果有出入,请智力发展的标志是什么?分析原因。黄金时期。29 3、男孩和女孩体形的变化与睾丸和卵巢的发育让学生从生有关吗?你是怎样得出理的角度分结论的?析为什么要4、男孩和女孩在青春期努力学习,实的身体变化还有哪些?际上与自身讨论交流,得出结论:的生理基础一、影响青春期身高变有很大的关化的因素:系,从而真正1、营养状况不完全相意识到要抓同。住大好时光,2、身体素质不完全相勤奋学习,为同。将来的智力3、加强体育锻炼比不参发展打下良加体育锻炼的同学长得好的基础。高。青春期最突4、遗传因素不同。出的性特征二、青春期形态发育的是性发育和显著特点是身高和体重性成熟,性器迅速增长。官开始发育说出自己近来的心理变并逐渐成熟。化,与同学交流。青春期是人二、指导学生阅读课一生中生长青春期的心理变本15-16面,了解发育发生重化及其卫生月经和遗精的机要变化的时理及应注意的卫期。青春期是生措施。人脑结构变小结:积极参加各种文化最大的时体活动和社会活期,也是功能动,同学之间真诚不断完善的相待,互相帮助,时候。对外界建立健康的友谊,的判断能力青春期是身体发增强,善于思育、智力发展的黄考问题,是一金时期,要把充沛个人努力学的精力用到学知习的最好时识,长才干上。机。30 作业:通过查阅报纸、刊物、书籍和互联网等,说一说除了课文中讲述的,青春期的卫生保健还应当注意些什么?教学反思:一般说来,青少年生理上的突飞猛进,必然给青少年带来种种困惑或疑虑。与此同时,他们的心理成熟却明显滞后,他们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远未形成。尤其是独生子女,更为明显。他们的生活能力、自控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都很差,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都十分幼稚。无法合理地为自己减轻心理的重负。在这一时期,应集中精力努力学习,积极参加各种文化活动和社会活动,同学之间真诚相待,互相帮助与师长亲切交流等可防止心理问题的消极后果,促进身体健康发育。七年级下册第一章人的由来第四节计划生育教学目标:知识:说出我国计划生育的目标和具体要求。能力:说出我国人口增长和趋势和晚婚的意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同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并向周围人做好宣传工作。教学重点:认同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并向周围人做好宣传工作。教学难点:探究晚育的意义。可持续发展教育渗透点: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作为一名中学生,通过学习人口知识,要关注我国的人口动态,理解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增长采取的政策,并能提高人口意识,认同计划生育。教学过程:学习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引入新课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带给家人的是喜悦和希望,带给生物圈的是什么呢?这节我们就来了解这方面的内容。板书:第四节计划生育一、指导学生联系实际分析资料我国人口的进行讨论。在我国,庞增长趋势提出问题:大的人口基从资料中可以看出,1989年以阅读课文18页资料数和较高的31 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明显减分析,并展开讨论,人口增长缓,试分析这是什么原因?明确人口突增的时率,对其经间及原因。济社会乃至思考得出结论:1989社会各项事年以后,我国人口增业的发展无长趋势明显减缓是疑都是一个由于实施了计划生巨大的障育政策。碍。由于人二、口剧增,人计划生育预习提纲:通过看书,自学了解均生存资源1、计划生育的目标是什么?我国计划生育的目锐减。我国具体内容是什么?标和具体要求。得出以约占世界2、想一想,为什么男性的结结论:一般地说,男7%的耕地养婚年龄比女性的大2岁呢?孩和女孩开始身高活着约占世突增和睾丸、卵巢开界21%的人始发育的年龄有差口,用相近别,女孩早于男孩21份世界平年。所以,结婚年龄均财富去养这么规定是符合男活相应6倍女性的身体发育特的人口,每点的,是科学的。年有高达探究:晚育注意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的方结合课本19-20页1/4的新增的意义法解决问题。探究活动中的两小产值被用来年11112总段数字资料,尝试采养活新增人龄67890计用数学推算的方法口。人111111来探究晚婚、晚育的我国人口增数千千千千千千意义。长率很大,522222而人口的增年12345长对资源、第111115环境和社会一千千千千千千发展会产生巨大的影响。32 情况第11二千千种万万情认同计划生况育是我国的结论:晚育能控制人口数量。一项基本国应用创新: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是强国策。计划生富民安天下的大事。下表列举分析资料:育不仅能控了1982年、1987年、1990年、1、在这四个年份中,制人口的数2000年四个年份中我国大陆0-14岁人口的比重量,还有利三个年龄段人口的数据。(其最高是:()于提高人口中1987年为抽查结果,其余A、1982年素质。计划为普查结果)B、1987年生育政策实年198198199200C、1990年施有效,人龄2年7年0年0年D、2000年口出生率下组2、2000年我国人口降。(岁中0-14岁人口比重)比1990年下降了0-1332827224.8%,65岁以上人4岁.4.6.6.8口比重上升了5%8%9%9%1.39%。因此,我国15-616566.70.进入21世纪后人口人口问题乃64.6.87415问题的主要任务是:社会发展的岁6%6%%%()根本问题。654.85.45.56.9A、控制人口盲目流如果人口急岁9%6%7%6%动剧膨胀,首以B、继续稳定低生育先凸显出来上水平的应该是基C、遏制人口老龄化本生存条件加速势头(食物和空D、适度提高少年儿间)问题,即童人口比重资源问题,3、0-14岁的人口比诸如粮食、小结: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例随时间推移下降,水、能源及国策。坚持晚婚、晚育,对国说明了什么?消化废弃物问题等等33 家来说,有利于控制人口过快问题等等,增长,对于个人来说,有利于紧接着产生青年的健康、工作和学习。少的就是环境生是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关问题和生态键。优生有利于提高我国的人问题,最终口素质。及的仍是最作业:1、有人说“粮食问题是当今根本的可持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如续发展问果粮食问题解决了,人口增长题。就可以不受限制了”。你对这种说法有什么看法?2、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的出现,我国不少地区老年人的比例越来越大,这种现象叫做人口老龄化。请你查阅有关世界与我国人口老龄问题的资料,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谈一谈如何处理好当地已经出现或即出现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教学后记: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们为了满足其生活和生产需求,不得不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和利用,却又反过来污染破坏自身生存环境,更促使人口过度增长、资源短缺及环境的恶化。目前在我国要实现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既要控制人口增长,又要防止人口老龄化速度过快和老年人口比重过高,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观。坚持计划生育这项基本国策不变,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使学生充分认识人口问题与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乃至发展问题之间既相互作用又协调统一的科学关系。科学认识和感受“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对减轻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沉重负担的重要意义,充分认识控制人口增长、实施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是实现人口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一份贡献,实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七年级下册第二章人体的营养第三节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教学目的:知识:能说出合理膳食的原则和食品安全的意义,获得有关人体营养学方面的知识。34 能力:1、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份适合自己的合理食谱。2、尝试运用有关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3、能识别绿色食品的标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之间的统一性。教学重点:关注合理营养及食品安全在健康生活中的重要性。教学难点:如何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食谱。可持续发展教育渗透点:形成关注、关心自身和他人健康,用科学知识指导健康生活的科学态度。认同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之间的统一性,力求将人的营养问题始终与周围环境相联系,认识到人与生物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引入新课:2006年11月关注自身的营养14日,巴西模特状况,关注自己的娜·卡罗琳娜·雷健康。加强生命关斯顿在走下乌拉怀,让学生认识生圭首都蒙得维的命、珍惜生命、发亚的T形台之后不展生命。珍惜生久就突然死亡,死命,不但有利于自因是神经性厌食己和他人的身心症。“神经性厌食健康,而且有利于症”是一种精神疾保障社会的安定病,患者对自我体和国家的繁荣昌象判断严重失误,盛及可持续发展。导致身体摄入营养严重不足,可以导致女性月经不来潮。患者限制钠的摄入,导致水肿,从而使颜面看起来水嫩、有弹性,有光泽。由于一般只吃水果蔬菜,所以钾、钙不足容易昏倒钙35 足,容易昏倒。钙离子是兴奋传导的重要物质,缺少了兴奋传导变慢,青少年正处在生心脏跳动乏力,会长发育的旺盛时出现心动过缓。久自主讨论不良饮期,这一时期的身而久之,身体各脏食习惯,不合理营体发育将影响其器功能异常,机体养的危害。今后的工作和生免疫系统破坏,普活,所以一定要保通感染就会致命。证营养的全面和一、合理营养为了自身的合理,还要考虑这健康,珍爱生命,一特殊时期对某我们应该关注合些营养物质的需理营养。要。在这一时期,要做到合理为家长设计一份人体对蛋白质、维营养,首先要了解午餐食谱。生素A和D及磷的自身的营养状况,需要量较大,所如何评价自身的以,在营养餐中一营养状况呢?定要考虑这一点。组织学生讨论。二、食品安全引导思考:讨论、交流,最后1、怎样判断包装得出结论:应注意食品是否过了保包装上的生产日质期?期、保质期、生产2、日常生活中你厂家、是否含有添见过哪些食物中加剂等等。毒的现象?3、怎样防止食品通过讨论,认同环污染?境保护与食品安4、应当关注食品全的统一性。包装上的哪些内发展绿色食品,既容?有利于健康,又能5、学校里有很多保护生态环境。同学喜欢在食堂或在周围小摊上买各种食品,你认为应该要注意哪36 些方面的“食品安全”问题?6、你知道什么是“绿色食品”吗?小结:作业:1、有人说有“虫眼”的蔬菜和水让学生学会用所果,农药含量少。学的方法去解决你认为有道理现实问题,目的在吗?于培养学生运用2、能用发霉、变所学的知识分析质的残羹剩饭或问题、解决问题的饲料喂养家禽家能力。畜吗?3、说一说为什么长期以精米、精面为主食而副食又很单调的人,唇和口角容易发炎。资料:1、汉堡包造就了美国严重超重超肥的一代,美国政府试图将国民脂肪摄入量从40%降至30%,却非常困难。而目前,洋快餐正在向我国青少年大举进攻。部分青少年偏食洋快餐,那只是摄入了高脂肪、高糖、高热量,而膳食纤维和维生素极少。一旦形成饮食习惯,将影响一代甚至几代人的身体素质。2、目前,我国大部分人群钙的摄入量仅能达到需要量的一半,我国儿童因缺钙引起的佝偻病和成年人的软骨病及老年人的骨质疏松症可达40%左右。3、营养配餐在国外十分普遍,但在国内却尚未引起人们重视。什么是营养配餐呢?营养配餐:就是按人们身体的需要,根据食品中各种营养物质的含量,设计一天、一周或一个月的食谱,使人体摄入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几大营养素比例合理,既达到均衡膳食。简单讲,就是要求膳食结构多种多样,谷、肉、果、菜无所不备。4、2004年4月,“大头娃娃”引起了国务院和全国人民的关注。从2003年开始,这里的100多名婴儿,陆续患上了一种怪病。本来健康出生的孩子,在喂养期间,开始变得四肢短小,身体瘦弱,尤其是婴儿的脑袋显得偏大,当地人称这些孩子为“大头娃娃”。其中已经有8名婴儿,因为这种怪病而夭折。令人吃惊的是,导致这些婴儿身患重病甚至夺取他们生命的竟然是他们每天都必须食用的食品—奶粉。长期饮用蛋白质含量极低的奶粉,首先会导致婴儿严重营养不良,随后会引起各种并发症,在外来细菌的37 侵袭下,婴儿几乎完全丧失了自身的免疫能力,病情发展十分迅速。5、我国的膳食指南:(1997年4月)(1)食物多样,谷类为主(2)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3)每天吃豆类、奶类等(4)经常吃适量的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5)食量与体力动动要平衡,保持适宜体重(6)吃清淡少盐的食物(7)限量饮酒(8)吃清洁、卫生、没有变质的食物6、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旺盛的时期,组织更新快,对蛋白质,维生素A、D及磷的需要量较大。鸡蛋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维生素A、D及磷,牛奶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和钙、磷等无机盐,瘦肉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B及磷、铁、锌等无机盐,而这些对于青少年的生长发育是十分重要的。7、米的洁白程度与米外层的米糠去除程度有关,米糠去除程度越高,虽然米是白了,但营养损失亦越多。米糠中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米的胚芽含有维生素E和许多不饱和脂肪酸。因此,经常食用精白米的人容易发生维生素B1和维生素B2的缺乏,因此,米不是越白越好。8、各类食物都有其营养素含量的特点,鱼、肉、蛋中含蛋白质、脂肪比较丰富,蔬菜中含维生素、矿物质比较丰富,粮食中含碳水化合物和B族维生素比较丰富。所以,人体需要全面平衡的各种营养素,不能只偏重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而忽视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9、根据全国第二次营养调查,我国居民膳食中蛋白质供给量是够的,一般人群没有必要再补充蛋白质。且蛋白质补充过多,反而增加肝脏和肾脏的负担,增加钙的排出,更容易产生缺钙。因此一般情况下没有必要再补充蛋白质,只有在疾病时或特殊需要增加时才要补充。调查显示,在居民的膳食中缺少的营养素是:维生素A(占需要供给量的75.7%),维生素B2(占75%),维生素B1(占91%),钙(占57%),锌(占88%)。因此,补充这些维生素和矿物质才是补得有针对性,如非处方药金施尔康,含有比较全面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成人每天可额外补充服用。(7、8、9条资料)来自生活保健网-http://www.shbjw.cn/info/421/jtyydcjwq/绿色食品:1990年5月,中国农业部正式规定了绿色食品的名称、标准及标志。绿色食品是指按特定生产方式生产,并经国家有关的专门机构认定,准许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无公害、安全、优质、营养型的食品。由于在国际上,对于保护环境和与之相关的事业已经习惯冠以“绿色”的字样,所以,为了突出这类食品产自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严格的加工程序,在中国,统一被称作“绿色食品”。绿色食品是指在无污染的条件下种植、养殖,施有机肥料,不用高毒性、高残留农药,在标准环境、生产技术、卫生标准下加工生产,经权威机构认定并使用专门标识的38 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的统称。绿色食品标志由三部分构成,即上方的太阳、下方的叶片和中心的蓓蕾。标志为正圆形,标志的寓意为保护。整个图形描绘了一幅明媚阳光照耀下的和谐生机,告诉人们绿色食品正是出自纯净、良好生态环境的安全无污染食品,能给人们带来蓬勃的生命力。绿色食品标志还提醒人们要保护环境,通过改善人与环境的关系,创造自然界新的和谐。绿色食品分为A级和AA级两类:AA级绿色审批系指在生态环境质量符合规定标准的产地,生产过程中不使用任何有害化学合成物质,按特定的生产操作规程生产、加工,产品质量及包装经检测、检查符合特定标准,并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AA级绿色审批标志的产品。AA级绿色食品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任何有害化学合成物质。A级绿色食品系指在生态环境质量符合规定的产地,生产过程中允许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物质,按特定的生产操作规程生产、加工,产品质量及包装经检测、检查符合特定标志,并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A级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A级绿色食品在生产过程中允许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物质。教学后记:本节课以资料分析为引子,提出合理营养及合理营养对青少年生长发育的作用与影响、食品安全、青少年营养配餐等问题。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全班交流的形式认真而细致的分析了相关问题。最后通过做自己的青春期营养师,运用所学知识和了解的信息,制定合适的、合理的营养配餐食谱,解决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既实现了知识目标又培养了学习能力,同时使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快乐。有关食品安全的内容,通过学生讨论和交流得出,在环境污染严重的今天,要想保证食品对人体无害,仅仅在食用之前进行清洗是远远不够的。从生产、加工、包装到储存、运输、销售等环节,都需要避免有害物质的侵染。发展绿色食品,既有益于健康,又能保护生态环境。课后小结: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都属于营养失调。造成营养失调的主要原因,是不良的饮食习惯和不合理的饮食结构,科学的饮食应当是:食物要多样,粗细要搭配,油脂要适量,甜食要少吃,食盐要限量,三餐要按时进餐,膳食要平衡,在每日摄入的总能量中,早、中、晚餐的能量应当分别占30%、40%、和30%左右。健康是每个人的愿望,除了做到平衡膳食外,还要经常进行体育锻炼,适时调节自己的心态等。“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提高而进行的一种社会活动。”唤起每一位学生的生命活力,提升每一位学生的境界,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自由地、充分地、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这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应该成为每一位施教者自觉的教育教学实践。七年级下册第三章人体的呼吸第三节空气质量与健康教学目标:知识:1、描述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39 2、了解影响居室空气质量的因素。能力:1、尝试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2、知道在空气质量周报中,常用的三项指标是:空气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级别、可吸入颗粒物。3、概要说出空气污染的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注当地的空气质量。2、形成维护生态环境的意识。3、拒绝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吸烟。教学重难点:通过收集资料,了解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有哪些影响。可持续发展教育渗透点:增强自觉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自觉关注自身健康,自己的健康与空气质量有密切关系,爱护环境就是爱护自己,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引入新课大家知道人体的肺思考、计算、回答。在正常情况下每分钟呼吸多少次?一个人一天要呼吸两万多次,每天至少要与环境交换一万多升气体,可见空气质量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讲授新板书:第三节空气质量课:与健康一、空气布置学生阅读资料,讨分析资料、讨论问题:质量影响论下列问题:1、调查资料表明,某市在街人体健康关注空气1、请你统计一下你在一上工作的交通警察,咽炎发病质量与人天24小时内,大约有多率约为32%,肺结核发病率体健康的少时间是在室内生活约为17%;而园林工人咽炎关系及对的?分析居室的空气质发病率为12%,很少有人患人体健康量与人们健康的关系。肺结核病。在另一个城市,对的影响。2、你认为影响居室空气几所小学的7500名小学生鼻质量的因素还有哪些?炎发病率的调查发现,居住在3、分析呼吸系统疾病引一般居民区和机关所在地的起率什会小学生发病率为113%而40 起的死亡率为什么会逐小学生发病率为11.3%,而年上升?居住在工业区的为33.7%。提供资料:“绿色装2、《健康报》1999年11月11修”:绿色装修是以人为日报道:在我国,呼吸系统疾世界科学本,在环保和生态平衡病引起的死亡率逐年上升。在界公认,吸的基础上,追求高品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烟对健康生存、生活空间的活动。时,每10万人中由于呼吸系危害很要保证装修过的生活空统导致的死亡人数为137.56大,将近四间不受污染,在使用过人,占我国死亡人数的22.77分之一的程中不对人体和外界造%。癌症、大部成污染,这里所说的污3、《光明日报》2000年6月1分呼吸道染是指空气污染、光污日报道:在全球11亿吸烟者疾病和心染、视觉污染、噪音污中,我国占了3.3亿。我国每血管疾病染、饮水污染、排放污年死于与吸烟有关疾病的约与吸烟有染等。简言之,绿色装100万人,其中既有吸烟者,密切关修应符合下列标准:环又有被动吸烟者。预计到2020系。医学家保、健康、舒适、美化。年,这个数字将增至200万。证明,吸烟根据绿色消费的含义,4、2001年5月,国内有些报者在各种绿色室内环境主要是指纸报道了这样一件事:在北京疾病中的无污染、无公害、可持市某家医院,一位孕妇经引产死亡率比续、有助于消费者健康生下一个畸形胎儿。这个胎儿不吸烟者的室内环境的建筑、设没有胃,下颚处有个小洞,嘴高,其中,计和装饰中,不仅要满巴竟然高过鼻子。这位妇女身肺癌高足消费者的生存和审美体正常,以前生的小孩也正10.8倍,需求,还要满足消费者常,只是她工作的地方刚装修支气管的安全和健康需求。过。医生推测,这个胎儿之所炎、肺气肿绿色装修的主要原则:以畸形很可能和母亲怀孕期高6.1倍,1、安全第一的原则。间接触了有害气体有关。喉癌、口腔2、健康的原则。癌高3.4~3、舒适性的原则。4.1倍,4、经济性的原则。胃、十二指“健康住宅”:肠溃疡高"健康住宅"就是让人们2.8倍,循的家居有一个对身体健环系统疾康有利的自然环境,不病高2.6产生或少产生对身体健倍。吸烟对康有害的污染,同时能青少年的41 满足特殊人群(残疾人、青少年的老人等)的正常使用。危害更为家庭中为保证其健康性严重。一般要做到以下几点:人们对健①确保良好的自然条康越来越件。重视,因②建立良好的家居自此,建筑和然环境。室内装修③室内环境污染的防的健康性治。问题也备二、了解学生参阅教材第54页表3了现在,全国已经有几十受瞩目。当地的空解空气质量日报的三项指标:个城市通过新闻媒体定空气污染气质量空气污染:空气污染指数、空期发布空气质量报告,指数小于气质量级别、可吸入颗粒物。中央电视台还开始对我50,说明空分析当地的空气被污染的原国一些城市的空气质量气质量良因有哪些?定期进行预报。你了解好,为一空气质量日报的指标级,即优。吗?空气污染厨房空气污染的因素:应用创新由于我国大多数家庭沿指数大于1、烹调油烟;用传统的中式烹调习50,小于2、燃气灶具、厨具污染;惯,厨房对家居环境污100,为二3、燃料不完全燃烧等。染早被人所关注。厨房级,即良改进措施:污染主要是空气污染,好。1、安装吸油烟机;你知道引起厨房空气污空气污染2、采用无油烟炊具;染的因素有哪些?为了指数大于3、改进烹调方式;减少污染,你该向家长100,小于4、改善燃料结构及燃烧方式;提出哪些措施?200,表明5、增加厨房通风换气。污染物浓小结:控制污染物排放是防治度小于环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境空气质量的根本措施。植树造量三级标林是防治大气污染的人准限值,为效措施。特定工业练习:某城市的空气污染指数为78,区所要求表明该城市的空气质量为()的空气质A、优B、轻度污染量。C、良D、重度污染42 教学后记:据科学调查,我们现在有70%--90%的时间都是在室内度过,随着社会工业化生产的不断扩大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越来越高,室内空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特别是流行性传染病和新房甲醛污染问题尤为突出。它们对人体的呼吸系统有很大的危害,容易引发流行性传染病、支气管炎、鼻炎、肺炎、哮喘甚至肺癌等呼吸道疾病。要想拥有健康就需要有洁净的空气,通过学习让学生特别关注大气污染问题,并积极参与防治大气污染的活动。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应当怎样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生物圈。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第三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教学目标:知识:1、举例说明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2、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3、说明近亲结婚的危害。能力:1、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以及语言的归纳概括能力。2、运用遗传学原理解释人类某些隐性遗传病发生的概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运用科学方法解释生命科学的有关问题。2、确立我国婚姻法中禁止近亲结婚的规定在指导优生方面的法律地位,认同我国的人口政策。教学重点:1、掌握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2、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3、认同近亲结婚遗传病的发病率要比正常婚配高。教学难点:1、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之间的关系及传递规律。2、近亲结婚的含义及禁止近亲结婚的遗传学依据。可持续发展教育渗透点:遗传信息就是决定后代个体特征的一整套指令,遗传信息包含在基因之中,不同的基因含有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信息。基因是DNA上有遗传功能的片段,DNA和特定的蛋白质组成染色体,染色体数目的稳定对生物的遗传具有重要意义。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一、复习旧课,提出问题:思考、回答。通过复习,导入新课1、请描述染色体、1、基因是染色体上控制引出新知。DNA和基因之间的生物性状的DNA片段。43 关系;2、父母体内分别能形成2、描述生殖过程精子与卵细胞的细胞染中染色体的变化;色体数均为23对,而产3、基因由父母向生的精子或卵细胞只有子女传递过程中一半,即23条。当受精桥梁是什么?有时,形成受精卵后又重合什么意义?为23对。对于回答完善准3、桥梁是精子与卵细胞。确的同学,给予鼓因为它们中所含的染色励、赞扬性的评体分别来自父母,且是每价;对于未完善的对染色体上的一条进入答案,补充并也给精子或卵细胞。也就是通予鼓励、赞赏。过这个桥梁将父母的性状绝大部分传给了子代,也保证了子代在形态与生理及行为上的相似性。对于物种的形成及延续有着重大意义。想一想上节课的一名同学到黑板上书写:填图练习,如果把父方:AA——A图中的染色体去母方:aa--a掉,只看成对基因在亲子间的传递,你能写出来吗?讲授新课:提出问题:思考、讨论并回答。相对性状有一、孟德尔的豌豆1、孟德尔选择了1、高豌豆。显性性状和杂交实验关于豌豆的容易2、高豌豆是显性性状。隐性性状之区别的七对相对3、既有高豌豆又有矮豌分,基因又性状作为研究对豆,杂种高豌豆体内既有可分为隐性象。例如:高豌豆高基因,也有矮基因。基因与显性高约1、8—2、14、双隐性基因存在的条基因,而有米,短豌豆约件下才表现为矮性状。两个隐性基0、2——0、5米,5、基因自由组合重新分因在一起如果高豌豆控制配。时,才表现高度的一对基因隐性性状。是AA,短豌豆控制高度的基因是aa,44 两者杂交的后代杂种豌豆会怎样呢?2、杂种豌豆为什么只表现高的呢?控制矮性状的基因(aa)有没有传给子代呢?3、如果把杂种高豌豆种子种下去,它的后代将会怎样?这表明什么问题?4、隐性性状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表现出来呢?5、为什么杂种豌豆种子的后代高的多而矮的少?拓展逐步深入试想:如果夫妻双思考、书写。关于基因与方的基因组成都相对性状的是Aa,其后代的基关系在生活因组成可能有哪中的应用非几种?请你对此常重要,也做出预测。是国家推行对回答正确的同一些相关法学给予赞赏性评律条文的依价。据。二、禁止近亲结婚作为健康人讨论回答:运用遗传学应怎样才能预防直系血亲是指有直系关规律,联系遗传病的发生?系的亲属,从自身往上数实际,分析能否少生或不生的亲生父母、祖父母(外问题,培养患遗传病的后祖父母)等均为长辈直系推理能力。代?血亲。从自身往下数的亲形成珍惜健我国婚姻法规定:生子女、孙子女、外孙子康,尊重他直系血亲和三代女均为晚辈直系血亲,是人,特别是以内的旁系血亲与自己同一血缘的亲属。有先天性疾45 之间禁止结婚。请而兄弟、姐妹、伯伯、叔病的弱势人大家思考并讨论叔、阿姨和侄、甥等这些群的意识。下列问题:平辈、长辈、晚辈都是旁1、直系血亲与旁系血亲。系血亲分别指什么?2、请举出一种由于隐性基因遗传而导致的遗传病。3、如果本族内的人结婚生育可能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4、我国禁止近亲结婚的意义何在?你将如何去做?课堂小结本节通过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的研究,解决了相关性状与基因之间的关系,隐性基因与显性基因如何实现控制相对性状等内容。板书设计:第三节: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一、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三、禁止近亲结婚教学后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在知识上对遗传病有了了解,人类的遗传病有很多是由于致病基因引起的,如果一个家族中曾经有过某种遗传病,或是携带有致病基因,其后代携带该致病基因可能性就大。如果有血缘关系的后代之间再婚配生育,这种遗传病出现的机会就会增加。学生对遗传病患者的同情、尊重有了自己的思考和认识。同时深刻体会我国婚姻法的相关规定。禁止近亲结婚,有益于家庭幸福、民族兴旺,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进而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为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46 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第四节人的性别遗传教学目标:知识: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解释生男生女的道理,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能力:能正确写出生男生女的遗传图解,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用科学的态度看待生男生女问题,能够对性别歧视现象做出正确的评价。大致了解性别比例失调对社会和国家潜在的危害。教学重点难点:学生通过分析男女染色体图片,阐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从实际生活、实践过程和理论上三方面论证生男生女机会均等。可持续发展教育渗透点:目前在我国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失调是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一个重大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降低婴儿出生性别比的措施应是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由此深刻体会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重要性。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引入新课听说别人家添了个小宝宝,人们不禁要问“是男孩还是女孩?”可见新生儿的性别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那么,生男生女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与遗传有关吗?讲授新课一、男女染参与讨论并分析观察男、女成对色体的差别染色体排序图,思考并讨论:了解我国人口出1、在男性和女生性别比的失衡性的各23对染及即将造成的十色体中,哪一对大问题。被称为性染色在未来,由女性体?短缺而造成的社2、Y染色体与X会危害将主要表染色体在形态现为以下几点:上的主要区别1、在那些没有是什么?权、没有钱、而3、就性染色体又没有形貌竞争47 来说,在男性的力的男人,会增精子和女性的加未婚的概率。卵细胞中,应该2、“骗婚”或婚有几条性染色姻欺诈现象会层体?男性有几出不穷。种精子?女性3、那些出生于贫有几种卵细困家庭的青年女二、生男生提供资料:胞?性,易于在婚姻女机会均等国际上一般以每出生100填写教材38页买卖中被作为交个女性人口相对应出生的男生男生女图解。易品。性人口的数值来表示。绝大多4、找不到妻子的数国家的人口生育史说明,在男性会成为性犯不进行人为控制的情况下,新罪的诱因。生婴儿的性别比应保持在5、男女结婚的婚102~107之间。这是由人类龄差将增大,生殖过程的生物学特性决定“大男小女”、的。对这个数值的任何人为控“大女小男”的制和改变,都会对人口的两性状况会日益普结构造成严重危害。遍。然而从全国情况看,206、男性单身家庭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会增加。新出生人口的性别比就开始7、男性“第三者迅速攀升。人口普查资料显插足”的现象将示,1981年全国出生婴儿性会逐渐严重。别比是108.47,1989年这个8、离婚率会居高数字就达到了111.92,2000不下,残损家庭年第5次人口普查公布数字会增多。更是高达116,远远超过国际9、性交易如果合通用可以容忍的最高警戒线法,将生意兴隆;107。如果非法,将日小结:人的性别也是由遗传物质—益泛滥。—一对性染色体决定的。若一10、性病的传播、个受精卵中含有XX染色体,尤其是在下层百将来就会长成女孩。若一个受姓中性病的传播精卵中含有XY染色体,将来会难以有效控就会长成男孩。人的性别决定制。不但与性染色体有关,也与基(出处:中国社会48 因有关学网)教学后记: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不仅是一个人口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有专家曾预言,从2005年开始,中国的“光棍儿”将逐年增多。到2020年,中国处于婚龄的男性人数将比女性多出3000万到4000万,也就是说将有数千万成年男子遭遇严重的“娶妻难”。到那时,从我们身边走过的每五个成年男性中就会有一个“光棍儿”。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讲,它将带来一系列现在尚难以完全预料的社会问题。比如:拐卖妇女和买卖婚姻现象加剧,婚外性行为激增,性犯罪率上升,家庭稳定性受到冲击,各种社会不安定因素大量增加,等等。这些严重社会问题的存在,势必会影响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是教师合理地利用教学系统的各种教学资源,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部分进行全面的安排和计划,确定一个研究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步骤,并对预期的结果进行科学分析的思维过程。教师从教与学的角度,观察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而主动的、自觉的进行的意识和行为,并通过教学过程体现出来。案例蕴涵了教师的实践经验和反思。知识讲授与专题教学相结合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选择与生物学相关的热点问题以及人类共同面临的人口、环境与发展等问题,让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下,通过学习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形成珍爱生命的情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主要包括人与自然和谐意识、生态审美意识、环保意识、人口意识等。通过对人们进行可持续发展意识教育,可以培养人们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行动,使人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产生社会责任感并付诸于行动,使之成为适合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面发展的公民。可持续发展教育案例是一个可持续发展教育情境的故事。它是沟通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案例是教师进行实践反思的良好材料,可持续发展教育案例的内容贴近实际,材料来源丰富,集中反应了教师在可持续发展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矛盾、困惑、以及由此产生的想法、思路、对策等。教师撰写教学案例,是促进教师不断反思,改进自己教育教学的一种方法,是教师自我教育和提升的过程。通过案例分析,可以发现一些新的问题,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教师把握整体,探寻教育发展变化的各种可能的条件和途径。课堂讲授式教学和专题活动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方法,是生物学课程中科学·技术·社会(ScienceTechnologySociality,STS)教育的纽带。STS教育是生物学的教学目标之一,其目的在于突出生物教学中的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将生物课堂中学到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知识和技能用于分析和解决现实社会中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力争在生物学科教学中找准切入点使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讲授自然和谐,力争将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相关的内容整合到生物教学的内容之中。在专题活动内容的选择上贴近学生的生活,又具有一定的难度,使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激发其进一步探究和学习的欲望。可持续发展教育实践针对课堂教学,在阐明环境问题、生态破坏的性质、原因、危49 害以及本地与全球环境问题的关系和联系等基础知识方面,进行了很多普及性工作。通过多种渠道让学生了解每个人对环境所起的正面和负面的作用。结合世界水日、地球日、臭氧层破坏等重要环境纪念日、组织学生们或学生自己组织开展一系列落实到个人行动上的活动。可持续发展教育倡导的参与式教学方式与中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相一致,从而在推动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上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教育,其主要教学思路如下:根据可持续发展各个要素,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如人口、资源、经济和社会教育,渗透人口的可持续发展、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内容。其中人口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资源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在教学中要把这几个方面有机地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整体。例如:“生物圈中的人”部分,可进行以下教育:人作为一个独立而又完整的个体,它是由两个子系统构成的,即生理(身体)和心理系统。人不但要有物质生活,还要有精神生活,只有生理和心理处于和谐、协调之中,一个人才能有良好的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密不可分,因此要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环境质量影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要关注空气质量与健康;人口的急剧膨胀给生物圈造成沉重的压力,也制约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要认识到计划生育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必要性,明确计划生育、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为了保护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生物圈,为了人类世世代代都有可供利用的各种资源和美好的生存环境,人类必须控制人口的增长。“生物与环境”部分,可进行以下教育:保护生物多样性,物种是相互依存的,而生物进化是不可逆的,物种一旦灭绝便不可重新产生,生物资源减少影响生态平衡;导致全球生态不平衡的原因主要有:过度毁林、乱捕滥杀、燃煤量剧增、工业排污、滥用农药和杀虫剂、人口增多等等。在解决这一问题方面应采取的措施有:植树造林、保护野生动植物、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研制环保产品、加强治污力度、制定相应的排污、治污法规、生物防治、建立无公害生产基地、微生物治疗、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等等。生物资源的破坏和过度利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必然影响人类的生存、生产、发展;无节制地利用生物资源造成生物多样性的锐减,不仅危及当代人的生存与发展,也危及子孙后代的发展;环境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提供了空间、物质与条件,环境质量会影响人类的生存发展状况,应遵守我国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大气、水和土壤受到污染,最终都会影响到人类的健康与生存;人也生物圈中的一员,应和生物圈中的其它生物和谐共处、互相尊重,树立与自然和谐相处观念,形成个人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识;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知道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具有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和态度;具有初步的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可持续发展。50 附学生作品保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当今全球关注的热点之一,作为一种发展的大趋势,它已被世界上诸多国家普遍认同,充分领悟并积极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是我们每个现代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在《可持续发展知多少》一书中着重阐述了自“1992年里的环境与发展大会”之后,中国政府率先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现代化建设必须始终遵循的重大战略。在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中,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越来越被社会各界所接受。在书中还明确指出: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构成危害的发展,这是基于全球生态危机日益加深的情况下而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作为中学生,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规范自己的行为,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从“我”做起,那么就一定能改善环境,减轻地球负担,保护好绿色家园,尽我所能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保护环境而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人类自诞生起,一切衣、食、住、行及生产、生活,无不依赖于我们所生存的这个星球,地球上的大气、森林、海洋、河流、土壤、草原、野生动植物等,组成了错综复杂而关系密切的自然生态系统,这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环境。长期以来,人类把文明的程度滞留在对自然的征服掠夺上,所以从未想到对哺育人类的地球给予保护和回报。在取得辉煌的文明成果的同时,人类对自然的掠夺却使得我们所生存的这个星球满目疮疤,人口的增长和生产活动的增多,也对环境造成冲击,给环境带来压力。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酸雨、有毒废弃物,野生动植物灭绝,以及大气、水污染等,这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连串全球环境问题。保护环境是保护健康、维护生态平衡的迫切需要,同时也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生态系统为人类福祉和经济活动提供必须的资源和服务。因此,环保目标的实现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的如期实现。我国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战略,把环境保护确定为基本国策,坚持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积极探索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但是,全国污染物排放总量大,主要污染物排放超过环境容量,环境污染十分严重。生态整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原退化问题突出,森林生态功能不足,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功能退化。让我们从爱护花草树木,不用一次性筷子,节约每一张纸和每一支笔做起;做到不捕捉、不捕食国家保护的所有珍稀动物;使用无磷洗衣粉,减少对水源的污染,并尽可能的节约用水,以水为贵。我们可以手提菜篮去买菜而不用塑料袋,不使用一次性饭盒;做到随手关灯,节约每一度电,不浪费一滴水,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倡导环境文化与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人与天地相应,人与木同归。”这是我们祖先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深层领悟。我们应该深刻意识到: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要与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相和谐。每个人都必51 须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我们必须选择一种与地球承载力相适应的绿色生活方式,在各个领域的发展中,如果不注意物质环境的保护,就会使人类的福利受到损失,就会使人类的活动受到限制,最终人类自身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八年级(2)班刑佳音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在本世纪以来,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极大地推动了物质文明和进步。但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数量的增长、环境的破坏和污染、自然资源开发不合理以及由此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严重地威胁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生存。在这种形势下,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走过的历程,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环境、资源和经济社会能够协调发展的道路。古往今来,地球母亲用甘甜的乳汁滋润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子孙,而人类回报的却是让母亲无数次的落泪和伤心。地球正面临着环境危机,“救救地球”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最为强烈的呼声。人类对环境的保护,归根结底是要保护地球上日益枯竭的资源,保护我们生存发展的最起码的条件。当工业文明进入20世纪后,它对环境破坏日益严重起来,对资源的使用走向了滥用,这引起了人们的高度警惕。各国政府为了保护环境,采取了很多措施,环境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且成为人类社会的共识。大家一定看过这样一则公益广告:电视画面上有一个水龙头,正在艰难的往外滴着水,滴水的速度越来越慢,最后水就枯竭了。然后画面上出现了一双眼睛,从眼中流出了一滴泪水,随之出现的是这样一名话:“如果人类不珍惜水,那么我们能看到的最后一滴水将我们自己的眼泪。”在1993年第47届联合国大会上,将每年的3月22日定为“世界水日”。在这一天,世界各国都会宣传:大家要爱惜水资源,保护生命之水。目的在于唤起全社会都来关心水资源、爱惜水资源、保护水资源。其实,不光在这一天,在我们生命中的每一天,都应该珍惜每一滴水,用实际行动珍爱生命之水。我国将每年3月22日至3月28日定为“中国水周”。因为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又是人口大国,同时也是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黄河流域经常断流,干旱是困扰国民发展生存中无法驱散的魔影。水是生命之源,假如地球上没有水,那么地球母亲就不会孕育出我们人类的子孙万代。水如此重要,但并非人人都理解它的珍贵。水是生命的摇篮,我们每天要喝水,粮食的生长离不开水,工业生产离不开水。过去由于认识上的局限,人们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科学表明,地球表面虽然有71%有面积被水覆盖,但其中海洋咸水占了97.5%。除去地球两极冰山,人类容易利用的淡水只是地球总水量的0.2%。我们国家的水资源虽然非常丰富,但可以用的淡水资源却很少。据统计,我国一个中等城市每年浪费的水相当于一个洞庭湖的水量,70%的河流受到工农业生产废水的污染。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啊!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的力量或许没有那么强大,但我们仍然呼吁人类共同行动起52 来,从小事做起,保护地球。从珍惜每一滴水开始,洗手时,水龙头开的小一些,并用容器来盛水。洗菜的水可以用来浇花、拖地、冲马桶等。注意对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从无节制地开源趋利、以需定供,转变为以供定需。地球上的资源不是用之不竭的,让我们共同努力!为节省资源和保护环境,为自然、人类和社会的可持续与和谐发展添砖加瓦!八年级(5)班王琚善待生物善待地球“世界上最危险的动物是什么?”这个问题写在德国艾科尔特野生动物园的一座小木屋的墙上。碰到这样的问题,你怎么回答呢?有些朋友很可能会想到猛兽,如狮子、老虎等。这个野生动物园在提出问题的同时还告诉参观者,这个问题的答案你打开木屋的门就可以看到。这个“答案之门”一打开,参观者看到的是一面镜子,参观者的尊容尽在里面。它实际上是在告诉参观者:最危险的动物是人类!世界上最危险的动物是人类!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我们惟一的地球家园已是遍体鳞伤:土地荒漠化不断扩展,污水横流,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大气污染使我们看不到蓝天,呼吸不到新鲜、洁净的空气,地球物种灭绝的规模和速度前所未有。总之,生态环境恶化已是不争的事实。长期以来,人类以地球的主人、自然征服者自居,忽视了其他物种和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内在价值。在现代,物种大规模灭绝等生态灾难,主要是由地球上的一个物种——人类的活动造成的。现代人类拥有消灭其他物种的一切手段。但我们必须承认,人类和它们是休戚相关的,它们和人类共同拥有一个家园。只有善待生物、善待地球,才能拯救自己。环境安全,已成为21世纪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21世纪的青少年应该关注的主要问题。约束自己,善待生灵,敬重生命,普及绿色意识,保护自然,应该成为我们的一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我们有着可推卸的责任。让青春永驻家园,让温馨洋溢天空,用对待人类自己的态度去对待生物,还它们一方本应属于它们的运动场。我们必须提高绿色环境意识,并呼吁社会各界的人们携手共同保护这惟一家园。八年(4)班秦雨桐环境改变人类生活“人类会自己毁灭地球吗?”在一部美世故片《未来水世界》结尾略带忧伤的巨大音乐声敲击耳膜的同时,这个题目拷问着那些良知未泯的心灵。人类在进步,科技在发展,不可否认,它给社会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力。然而,随之而来的呢?地球上每年有700万公顷土地变成荒漠;每年从工业生产中排放220吨二氧化53 碳,近1000立方米的污水;每天都有百余种生物在地球上永远消失;每33年,世界人口就会翻一翻……你听见山石滚落的隆隆响声了吗?那是地球母亲无奈的呐喊。你看见天上落下的点点酸雨了吗?那是地球母亲辛酸的泪啊!看一看伤痕累累的地球吧!当印度加尔各答上空弥漫着致命的毒气,人类最可贵的生命是否听到了死神的嘲笑?当埃及的金字塔与狮身人面像在酸雨中剥蚀,几千年的灿烂和雄壮是否感觉到了工业文明的无情?当英国伦敦的烟雾在“雾都”的称谓中被写成黑色幽默,威斯敏斯特教堂在灰红的背景下是否痛苦地承受着艺术的真实?当遥远的南极洲与世无争的企鹅体内发现了污染物,臭氧空洞下不再纯洁的冰雪是否见证了灼人的紫外线畅通无阻?人类用智慧创造出的工业文明,是否正在将地球拖入一个水深火热的魔窟?自古以来,由于我们的祖先不懂得生态平衡的意义,人们不节制地开垦土地、砍伐森林、毁坏草原、年复一年,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而人们更多地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看成是对立的,如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就曾提出“人定胜天”。但是正如后来伟大的思想家恩格斯曾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因为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当然这不是说要让人类绝对顺应、屈服于自然,而是强调对自然的改造要有科学精神,要符合客观规律。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的、相容的。事实上人类社会从50年代起实施联合国提出的以人均国民年生产总值为主要目标的经济发展战略以来,已饱尝这种急功近利思想所带来的苦果:人口膨胀、能源短资、源匮乏、环境污染、大气污染等等。今天,地球母亲已经向我们发出了求救的信号,她那伤痕累累的身体再也受不了半点伤害了。现在的中学生正是21世纪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生力军,让我们奉献出心中的爱吧!让我们爱护每一抹绿色,不践踏草坪,不攀折树木,不乱扔垃圾,人类应把自然当成是自己的朋友,而不是去破坏、去征服它。正所谓“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保护校园的一草一木,用这爱,让森林茂盛,让湖泊清澈;用这爱,让地球重新露出笑脸;用这爱,托起人类明天的辉煌!八年(1)班高健森林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世界上共有森林面积为38.6亿公顷,占世界陆地面积30%左右。森林系统几乎集中了全球大陆82%的光合作用,它是地球大气层中氧的主要制造者。我国森林覆盖率为16.55%,按照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报告的目标,到2050年,中国的森林覆盖率将达到28%。森林是“绿色宝库”。森林有许多功能,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54 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也就是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提出了“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的战略指导方针。森林是各种动植物生长繁衍的最好场所,为人类提供和保护了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构成了生态系统;森林可以净化空气,随着工矿企业的迅猛发展和人类生活用矿物燃料的剧增,空气受到各种有害气体的污染,威胁着人类健康,而许多树木都有吸收各种有害气体的本领,从而减轻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森林对气候有调节作用,森林浓密的树冠在夏季能吸收和散射、反射掉一部分太阳辐射能,减少地面增温。冬季森林叶子虽大都凋零,但密集的枝干仍能削减吹过地面的风速,使空气流量减少,起到保温保湿作用。同附近建筑物地区相比,森林区气温低、湿度高、空气凉爽。森林是天然“蓄水库”,有涵养水源及保持水土、防止风沙和减轻洪、涝灾害的作用。此外森林还有美化环境、消减噪声、除尘和对污水的过滤作用。树木用途十分广泛,工业、农业、国防、人们的生活都离不开它。现在,木材产品约有2万多种,例如:有的树木产品可用来做衣服;有的可食物;可作药用等等。因此,植树造林,扩大森林面积,增加森林资源,是关系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及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大事。我们中学生也应该从自身做起,爱护树木、积极参加植树造林,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做出自己的贡献。八年(3)李艺55 第五章结论与建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件中写道:可持续发展教育不仅仅是要解决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根本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的“人”的持续发展。这个人不是某一部分人,而是地球上的所有人。可持续发展教育不仅是可持续生活的手段,而且是可持续生活的一部分,它更注重受教育者的生存质量的提高。可持续发展教育应使受教育者具备:“对环境、对他人、以及对未来的责任感;在这种责任之下,把个人和集体的知识和能力转变为实际行动的意愿;具有对变化和不确定性因素积极地做出反应的能力;能够看到个人和社会活动、外部事件及其他因素之间的联系;要用跨学科的整体观点看待问题;对创造性能力及创造自由要提出有益质疑;把握好理智和情感、推理和直觉之间的平衡关系;融合并尊敬他人及其文化来实现自我[23]价值”。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ESD)项目取得的成效主要表现在:广泛宣传了有关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知识与科学思想,提高了参与项目实践与理论研究的教育工作者对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重大时代意义的认识。2001年颁布的《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24]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可持续发展教育在学校主要依靠学科教育教学来实施。客观上,生命科学的特征及其规律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因此,推进生物学科可持续发展教育,对于人类社会进一步认识可持续发展及其教育具有极重要价值,对于实现生命科学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体系具有极重要的意义。由于时间限制,关于在中学生物教学中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教学方法的研究成果还很不理想,如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论依据、教学原则还有待于进一步挖掘,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施策略等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因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生物教师应结合当地实际,开发可操作性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专题素材。2、将可持续发展教育列入到教学计划之中,有计划地、长期地开展下去,并制定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使之正规化、常规化。3、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社区和当地政府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活动。4、完善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评估标准。认识论有这样的公式:实践—认识—实践。只有经过教学实践考验,才能证明可持续发展教育实施的积极意义和现实价值。教育实证的研究任重而道远,需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继续尝试探索。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一个新生事物,还处在探索研究之中。中学生物学科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必要的、可行的。在生物日常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坚持经常对学生渗透可持续56 发展的思想,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的环境、资源、人口等方面的国情;初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培养他们可持续发展的实施能力,从而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提高自身素质的可持续发展的行动中来,从我做起。在当前新课程改革发展的氛围下,生物教学中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拥有大展宏图的契机,充满无限生命活力。相信经过教师的共同努力,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一定会描绘出更加精彩的画卷。57 参考文献[1]方修琦,孟哲虹,王燕津编著.环境教育资源库[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2]孟浪.环境保护释典[M].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3]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教育中心,华东师范大学环境教育中心,西南师范大学环境教育中心合编,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师培训手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世界自然保护同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自然基金会合编.保护地球—可持续发展战略.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5]我们共同的未来,1987,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6]叶文虎.论可持续发展的衡量与指标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7](美)芭芭拉·沃德,勒内·杜博斯著.国外公害丛书编委会译校.只有一个地球[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8]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文件(里约热内卢,1992),21世纪议程.国家环境保护局译,1993.[9]顾明远,孟繁华主编,国际教育新理念,海南出版社,2001.[10]张坤民等.可持续发展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11]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环境保护,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第5页.[1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丛书,学会生存——教育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13]曾红鹰.环境教育思想的新发展——欧洲“生态学校”(绿色学校)计划的发展概况,环境教育,1999,(4).[14]张远增.绿色学校评价几个相关问题的初步研究,环境教育,1999,(4).[15]胡涛.陈同斌主编,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从概念到行动,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16]章新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可持续发展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7]瞿葆奎主编.教育学主集.教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19]郑金州.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20]SeeD.MKagan(1993),ContextstheUseofClassroom.[21]顾泠沅:《教学任务与案例分析》,http://www.elab.org.cn/worlewidc/tsdr/tsdro.z.htt.[22]高熏芳.《师资培育——教学案例的发展与应用策略》,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23]《学习—内在的财富》,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24]张超,段玉山主编.地理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第153页.[25]褚亚平等著:地理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2.[26]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生物卷[M].[27]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刘天齐.环境保护通论.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28]DavidAGruenewald.AFoucauldianAnalysisofEnvironmentalEducation:TowardtheSocioecologicalChallengeoftheEarthCharter[J].CurriculumInquiry,2004,34(1):71-107.[29]C.A.Bowers.CommentsonDavidGruenewald’s“AFoucauldianAnalysisofEnvironmentalEducation”[J].CurriculumInquiry,2004,34(2):223-232.[30]Onyango-Ouma,W.&Jensen,BB,etal.Environmentalandhealtheducationviewedfroman58 action-orientedperspective:acasefromDenmark[J].JournalofCurriculumStudies,2004,36(4):405-425.[31]AndrewStables.CanEducationSavetheWorld?AResponsetoDavidGruenewald[J].CurriculumInquiry,2004,34(2):233-240.[32]DeborahCotton.Implementingguidanceonenvironmentaleducationtheimportanceofteachers’beliefs[J],CurriculumStudies,2006,Vo138,No.1,67-80.59 致谢本文在选题和写作过程中,一直得到王永胜教授的精心指导,为此,我深表谢意!王老师帮我理清研究思路,拓展思维空间,精心点拨。老师一丝不苟的态度,严谨求实的精神,使我受益匪浅。其次,感谢邻居沈大爷夫妇,年届八旬了还帮忙照顾我的女儿。第三,感谢全年级组的所有同事、同学陈军、王海燕和朋友李萍及其婆婆给我的支持和帮助。能成为东北师范大学的学生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在学习期间所有的任课教师都以业务精湛、认真负责的作风影响着我,熏陶着我。如今论文虽然完成,但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文章中肯定存在着不足之处。恳请各位导师提出宝贵意见。6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