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研究

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研究

ID:77293085

大小:772.78 KB

页数:49页

时间:2023-11-13

上传者:笑似︶ㄣ無奈
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研究_第1页
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研究_第2页
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研究_第3页
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研究_第4页
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研究_第5页
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研究_第6页
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研究_第7页
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研究_第8页
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研究_第9页
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研究_第10页
资源描述:

《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目录中文摘要..................................................................IAbstract.................................................................II一、前言................................................................1(一)问题的提出......................................................11、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需要..........................................12、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融合的需要..................................23、生物教育对传统教育的超越........................................3(二)概念的说明与界定................................................4(三)国内外研究现状..................................................41、国外研究现状....................................................52、国内研究现状....................................................6二、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原则....................7(一)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教学目标........................7(二)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教学原则........................81.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统一原则........................................82.以人为本原则....................................................93、渗透性原则.....................................................104、和谐发展原则...................................................105、平等尊重原则...................................................11三、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教学途径与教学方法...................13(一)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教学素材分析...................13(二)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教学途径探索...................141、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142、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163、在习题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174、在专题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185、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19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三)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方法...........................201、加强教师自身的学养,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20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213、加强生物学科与其他人文学科的联系,充分挖掘生物学教材的人文内涵.224、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寓人文精神教育于创新之中...................23四、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教学实践分析.........................24(一)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教学效果分析...................24(二)、初中生物教师对学生人文精神培养问题的问卷分析..................281、教师对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认识程度...............................28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况.....................................283、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教育方式探索.................................30结论...................................................................31参考文献.................................................................32附录一学生调查问卷.....................................................34附录二学生问卷调查结果.................................................36附录三教师调查问卷.....................................................38附录四教师问卷调查结果.................................................40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文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某种程度上唯科学主义唯理性主义的泛滥也导致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种种问题,有些问题甚至直接威胁到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近些年来,人们对科学理性主义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许多教育学者越来越认识到在科学领域进行人文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已经成为现代教育面临的迫切要求。生物学科是一门具有人文意义的自然学科,在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的研究对象就是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问题。本文的研究既为当前社会所必需,也为学生实现个人价值所必需,同时为初中生物教学模式的改进提供了一种可行的研究思路和实践方式。本文共分四个部分。首先,结合个人教学实践,从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需要、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融合的需要、生物教育对传统教育的超越等三个角度提出论题,对人文精神的概念进行了说明与界定,阐述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其次,根据初中生物新课标的要求,明确了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教学目标,提出了包括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统一、以人为本、渗透性、和谐发展和平等尊重等原则在内的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教学原则;再次,在进行教学素材分析的基础上,从课堂教学、实验教学、习题教学、专题教学、课外活动等五个层面探讨了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教学途径,提出了相关的培养方法,希望本文在这些方面的探索,能够强化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为初中生物教学模式的改进提供新的途径与选择;最后,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对学生人文精神培养问题进行了教学实践分析,利用实际教学经验和调查统计数据来检验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教学效果,也进行了初中生物教师对学生人文精神培养问题的调查分析。初中生物学科的教学不仅仅是生物学知识的传授,在传授生物学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本文认为,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培养是完全可行和富有成效的,在今后的生物教学中引入和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同时也必须认识到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采用多种学科多种模式进行长期的综合培养,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人文精神人文教育分类号:G633.91I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bstractAlongwiththescienceandtechnologyincreasingdevelopment,humancivilizationhasmadeconsiderableprogress.However,intheprocessofthedevelopment,onlyrationalsocialistandscientismfloodalsoresultedinavarietyofproblems,someproblems,evenadirectthreattohumansurvivalanddevelopment.Inrecentyears,peopletoscientificrationalismwasreconsidered,andsomescholarsrealizedthatinthefieldofscience,conductinghumanisticeducationandthehumanitiesspiriteducationismoreandmoreimportant.Itisobligedformoderneducationtomeltscienceeducationwithhumanityeducation.Biologicalsciencesisanaturaldisciplinewithhumanitymeaning,tofosterhumanityspiritsforstudentsinbiologicaleducationhastheoreticalmeaningandpracticevalue.thestudiesobjectofthispaperisjuniormiddleschoolbiologyteachinghighschoolstudentscultivatehumanisticspirit.Thisstudynotonlynecessaryforthecurrentsociety,butalsonecessaryforstudentstoachievetheirpersonalvalues,aswellastheimprovementofjuniormiddleschoolbiologyteachingmodeprovidesaviableresearchideasandpractice.Thepaperisdividedintofourparts.Firstofall,thecombinationofindividualteachingpractice,in-depthdevelopmentofqualityeducationneeds,theneedfortheintegrationofscienceeducationandhumanisticeducation,biologyeducationtotraditionaleducationbeyondsuchasthreeanglesofthetopic,describedanddefinedtheconceptofthehumanspirit,anddescribestheresearchstatus.Secondly,accordingtotherequirementsofthenewcurriculumofjuniorhighschoolbiology,clearlythegoalofteachingjuniormiddleschoolbiologyteachinghighschoolstudentshumanisticspiritculture,includingscientificandhumanisticunity,people-oriented,permeability,harmoniousdevelopmentandequalrespectfortheprincipleofincludingthestudentscultivationofhumanisticspiritoftheteachingprinciples;Thirdly,duringtheanalysisofteachingmaterialbasedonthefivedimensionsofclassroomteaching,laboratoryteachingexercisesteaching,thematicteaching,extra-curricularactivitiesexplorestudents'humanisticspiritofthecultureofteachingapproach,thetrainingmethods,Ihopethispaperexplorationoftheseareascanenhancethepertinenceandoperabilityofbiologyteachingstudentsthehumanspirit,toprovideanewapproachandchoiceforthejuniormiddleschoolbiologyteachingmodelimprovements;Finally,onthebasisoftheabovestudies,thecultivationofstudents'humanisticspiritteachingpracticeanalysis,theuseofpracticalteachingexperienceandsurveydatatotesttheteachingeffectivenessofjuniormiddleschoolbiologyteachingmiddleschoolstudentshumanisticspiritculture,andalsoconductedasurveyofjuniormiddleschoolbiologyteacherstoII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cultivatethestudents'humanisticspiritanalysis.Juniormiddleschoolbiologyteachingisnotonlytheteachingofbiologicalknowledgetoimpartbiologicalknowledge,butshouldfocusonthecultivationofstudents'humanspiritandimprovingtheoverallquality.Thispaperarguesthatitisentirelyfeasibleandeffectivetoteachhumanismspiritintocultivationforstudentsinjuniormiddleschoolbiology,theintroductionandpenetrationoftheeducationofthehumanspiritintheteachingofbiologyinthefutureisnecessary.However,atthesametimemustalsoberecognizedthatstudents'Humanismisalongandcomplexprocess,therefore,intheteachingprocessmustuseavarietyofmodesofamulti-disciplinarylong-termculture,theonlywaytoachievetheteachingobjectivesandrequirements.Keywords:JuniormiddleschoolbiologyteachinghumanisticspirithumanisticeducationCategory:G633.91III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一、前言(一)问题的提出随着中国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人文教育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日益显现。它作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随着人们的不断成熟和对人文教育理解的不断加深,不仅成为一个人的发展是否全面,健康的重要标志,更成为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但是近些年人文教育发展的状况不甚理想,尤其是在自然科学的教学过程中,唯科学唯理性的教育模式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虽然当前教育呈现出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相互融合互相包容的趋势,但是这种趋势始终游离于自然学科之外,而由此引发的对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担忧,也使得人们日渐关注人文教育在自然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根据研究调查,人文教育的黄金时期应该是在中小学阶段,在小学时所进行的人文教育起着类似于启蒙的作用,因而在中学时进行的人文教育成为了人文精神培养的关键。所以在中学时代,尤其是初中时期加强渗透自然学科的人文精神培养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生物学科是一门自然学科,是一门典型的科学学科,但随着生物科学的不断发展,生物研究与社会规范和社会道德的联系不断加深,某些生物研究甚至会引发很强烈的社会效应和反思,因而在初中生物学科的学习中加强对人文精神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1、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需要素质是一个综合概念,它是指的一个人先天所具有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和后天培养出来的基本品质的总和,它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所谓素质教育,是指根据人们自身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方式,实际上就是通过教育的手段帮助人达到符合素质定义的方式。从1999年6月开始,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重视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总体的基本素质,更加强调“做人”的道理。从素质教育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它最重视的培养对象是人的综合素质,包括了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基于应试教育的要求,传统生物教学过分的重视对“双基”的教育,而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生命和环保意识的教育有所忽视,虽然这种教育可以使教育的过程变得相对容易简单,教学成本相对来说比较低,但是学生的价值观,审美意识以及环保意识等多方面素质没有1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随着学生生物知识的增长得到相应的进步和提升,这与素质教育的初衷是相违背的。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教育研究中的唯科学主义倾向所带来的对社会问题越来越引发人们的反思。与此同时,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对素质教育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强,素质教育进行的好与坏,进展的程度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文精神的培养状况。人文精神的培养实际上是素质教育的任务。从根本上讲,它是一门怎样做人的学问,它的主要目标在于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通过对这些关系的正确把握,达到对个人、对他人、对社会行为的正确判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随着素质教育不断纵深发展,加强自然学科的人文精神培养已刻不容缓。2、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融合的需要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科学教育是以认识,改造自然,增加物质财富和社会持久发展为目的;而人文教育则有不同的定义,但不管哪一个定义,都是以涵养人文精神,培养人们的人文情操为目的。从这方面看,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似乎是不相容的。但是更多的情况是二者有密切联系。科学教育的不断发展为人文教育的推进和应用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科学教育的发展本身就是促进人文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因为只有首先进行科学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出现的问题才使得人文教育有了用武之地;人文教育在科学教育中的渗透也有利于科学活动沿着有利于社会和人类的方向进行。因为随着科学教育的不断发展,进行科学活动的过程中个人问题以及社会问题会不断显现,如果没有人文教育进行指导,那么科学的发展就有走上歧途的可能。所以说,二者又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校园学习中生物教育的单向分化(即唯科学唯理性趋势)已经对教育的发展及其职能的实现造成了严重影响。伴随改革步伐的加快,教育必须更快更好地适应转型社会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需要,主动加快改革与发展。因此,中学生物教学必须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的道路,必须在加强学生生物科学知识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思想与追求真理的精神,将中学发展成为传递科学知识与体现人文思想的人才培养基地。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根据初中生物新课标,生物课程的理念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所以,对于生物这门学科的学习已经不能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把生物学科作为一门真正的能够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具有人文精神的学科进行教育。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不仅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还能够加强学生的人文关怀,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可以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已经是势在必行,加强对初中生人文精神培养的研究刻不容缓。3、生物教育对传统教育的超越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推行多年,但是生物教育依然没有挣脱自身发展的窠臼。现行的中学教育不仅在教学目标上,而且在具体实施中都存在着人文教育方面的重大缺陷。由于学科教学目标的偏颇,表现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上,注重逻辑化、系统化的科学知识编排,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科学知识、技能的培养,在教学方式上,崇尚理性,追求规范化、划一化。但却极大地忽视了人的精神发展、精神需求,也严重地忽视了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的方向性问题。生物学是一门描述大自然,解释大自然变化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初中更多的是培养学生对生物的感性认识,认识我们身边的生物,认识生物生存在什么样的环境之中。而传统的生物教学却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初中生与生物的联系,在分数和升学率的驱使下,本应该接触自然,培养人与自然关系的生物课变成了只能看书本背课文的生硬的课程。一个学生生物的好与坏完全取决于考试成绩使得中学生缺乏对生物美的概念。初中生逐渐丧失了对生物课程的热情,转而把本应是生动的生物课理解成对各种生物形态及特征的识记课。通过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所培养出的学生必然是只知道死啃课本,而对所学到的生物知识没有理解,更不用谈对生物知识的社会应用和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的思索了。很明显,传统教育模式已经明显不适合现代生物教育教学,改革传统生物教育,将人文精神引入初中生物教育中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突破传统生物教育束缚的必然选择。融人文精神于生物教育中是对传统生物教育的一个补充,更是对传统生物教育的超越。只有顺利的完成了这个超越,才能切实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中学生人文素养,强化他们的人文观念,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二)概念的说明与界定对于“人文”一词,不同时代和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注释。中国最早出现“人文”一词的经典是《周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说明了人文的含义,亦即人文是指那些优秀的能够升华的精神和提高人的价值的文化;在《辞海》中这样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中各种文化现象;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人文”一词的意思为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但是就“人文”的整体含义来讲,上述对人文的解释仅仅解释了“文”这个字的含义,并没有解释“人”这个字的含义。而人文的核心就是“人”,即以人为本,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承认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强调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同时在此基础上关心集体,关心生命,关心社会,充满了对生命的敬畏,做一个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的人。在西方并没有单独出现“人文”这个词,直到很晚的时候才出现Humanism一词,可以译作人文主义,也可以译为人道主义和人本主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将Humanism定义为与神学相对的,以反对教会为首的神学权威为主,通过否定来世观点和禁欲主义,倡导尊重人和精神的价值,肯定现世的生活和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通过对Humanism的转译,将其译作人文精神。因而要理解人文精神的含义,就必须理解Humanism这个词在西方文化里的含义。在西方传统文化里,这个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就是指上述文艺复兴时期对Humanism的定义;广义则指欧洲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其基本内涵可确定为三个层次:一,人性,强调人的幸福和尊严,即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二,理性,代表对真理的追求,即广义的科学精神;三,超越性,即是对生活意义的追求。简单地说,广义的人文精神就是尊重关心人,特别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突出人的价值,强调人的精神,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人文精神的基本涵义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由于人文精神的培养对于科学教育的特殊意义和价值,国内外对这一论题有着广泛的研究和探索。4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国外研究现状自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唯科学唯理性主义的弊端越来越明显的表现出来,与此同时,各国对人文教育的研究不断增多。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识到一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并为此做了很多努力。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基于人文价值缺失的严重性,指出应重视相应价值观念的教育:“除了传播知识以外,教育还担负着让人们正确对待这些知识的态度和使命,教育应该培养人的批判精神,培养对不同思想观念的理解和尊重,尤其应激发它发挥其特有的潜力”,并且认为教育应“在作为方法的科学技术与作为人类生活与行动目的的价值观念之间建立平衡”。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国北京召开“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把“学会关心”确定为本次会议的主题,体现了国际对人文教育的重视以及社会对自然科学的人文教育缺失的担忧。自此以后,加强人文精神培养,促进人文教育成为全球性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国际教育委员会”的主席雅克·德洛尔提交了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该报告中强调:“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全面的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借助于青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该报告提出教育的目的是为人的一生幸福作好准备,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是通过教育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与此同时,各国也进行了如火如荼的教育改革。1970年以后,美国的人文教育研究不断发展。安德森的《20世纪中叶的人文教育》一文中通过总结60年代人文教育和人文学科弊端和缺陷,强调重新审视曾经被否定的人文教育的价值,以恢复西方文明和文化传统。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在对21世纪日本教育进行预测时指出:在未来,科技的所有领域会变得更加宽广和精熟,科技的重点会从硬件转到软件,而以电脑化为枢纽。因此在教育上应该引导学生理解“科技和人文之间的和谐之重要性。”1996年日本又提出了“科学技术立国”和“文化立国”的发展战略。1995年,韩国的第七次课程修订计划,一方面强调给予所有国民必备的科学素养教育,另一方面强调给学生提供充分发展自己的机会。综上所述,国际教育改革中人文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的比重越来越大,说明了国际5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上对于自然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给予了高度关注,也说明了人文教育对现代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国内研究现状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人文教育。中国古代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中,礼和乐是典型的人文教育,书代表书画艺术,它不仅是一种高雅技艺,更是一种修心养性的工具,因而也可以划归为人文教育。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对人文教育是相当重视的,在人文学科占总学科的比重也较为合理。直到近代,由于长期忽视科学教育而导致国家破败,因此转而向西方学习,使得科学主义在很长时间内占据绝对统治地位。虽然我国科学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因为忽视人文教育带来的问题也日益显现,人文教育的却是越来越成为人的全面发展的绊脚石,因此我国教育界大力呼吁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相融合。1999年1月,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宣布正式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指导思想和基本任务是: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以邓小平“三个面向”为指导思想,立足于21世纪知识经济,现代信息技术和全球一体化发展对人的素质的要求,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核心,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奠定基础,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接着,教育部又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将制定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定位在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和倡导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与科学方法上,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在课程内容的编排与实施和课程目标方面都做了较大改动,其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004年6月,裴娣娜教授在“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的新视域”一文中提出:“基础教育课程面向生活实际的问题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与双向拓展问题”,并且指出:“课程价值取向要面向生活实际,强调让学生体验过程,习得某种经验、经历和体验,无论是社会生活经验(如对环境和人类发展的关心),还是学生生活实际,课程都不只是消极地适应社会生活,更是对社会生活进行批判和超越,从而满足学生理智生活、情感生活、审美生活、道德生活的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学生作为“人”的尊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才是现代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6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二、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原则(一)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教学目标根据初中生物新课标的要求,初中生物的教学目标如下表所示。表1-1初中生物新课标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获得有关生物体的结正确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学实了解我国的生态资源状况和生构层次、生命活动、生验中常用的工具和仪器,具备物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培养爱祖物与环境、生物进化以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初步具国、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振兴祖及生物技术等生物学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初步责任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和规律的基础知识;获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得有关人体结构、功能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作出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乐于探索生以及卫生保健的知识,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促进生理和心理的健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康发展,知道生物科学探究能力,在科学探究中发展识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展中的应用及其可能力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的意识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产生的影响。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活态度。从以上表格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第一,从“知识”这一列上来看,不仅强调了对于生物课程的学科学习,而且还有“生物科学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一项,表明新课程目标更加注重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思考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这在人文精神培养中是十分重要的。第二,从“能力”这一列上来看,初中生物教学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强调发展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以及“探究”的能力。说明了新课标更加强调了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最后又强调了一遍要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突出了作为自然学科的生物,要避免象牙塔式的学习,加强实际应用。7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三,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列上来看,这是最能体现生物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的一部分。新课标强调学生必须具有生物学素养,其中包括了爱国主义,环境保护和对待生命的态度等多种人文精神的内容,并且对其中的目标作了比较详细的规定,提出了具体要求,内容更加丰富。除了以上要求外,生物课程的理念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生物课程的设计要求:综合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求和生物科学发展态势,以十个主题为基础,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教学,为学生的成长打好基础,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实现社会、科学和学生个性发展统一的“三角绿洲”。生物课程不再是单单强调知识的灌输和记忆,其中更突出了作为“人”的发展,更加彰显人文精神在生物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最终是实现对学生的总体素质培养。总体来讲,新课标中突出强调了生物学习过程中的人文精神培养,并在目标中做了比较详尽的规定,因此,在生物教学中贯穿人文精神,以人文精神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引导者,是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教学目标。(二)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统一原则科学性是建立在科学精神基础之上的,指对于公理、定理、认知、描述等有没有事实依据或符合逻辑的推理证据,也指自身或他人的行动有没有按照一定的科学原理或法则支撑,所使用的工具、仪器、图标、文献等是否准确一致。他不强调结果,而是重视过程的操作。人文性是建立在人文精神基础之上的,指在人们进行社会和自然探索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对人性本身和社会的思考,也包含着在探索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态度与精神。它以理性为基础,以仁爱为出发点主要表达的是对人的关怀,对社会的责任。在中学里普遍认为人文教育是人文学科(诸如政治,历史等)的任务,作为自然学科的生物的任务就只是“传道,授业,解惑”,将人文与科学画上了明显的界限。作为自然学科,其第一要务当然是传授人们科学知识,但是若将此看作是科学教育的唯一职能,这既是对教育的误解,也是对教育的无知。对于现代的初中生发展而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是一种必然趋势,为适应现代化的需要,为了培养出合格而且优秀的人才,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必行之路。因而,在此基础上的科学8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也就成了现代生物教学的应有之义。生物学科虽然属于自然学科,但其中富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科学的方法对于学习科学学科虽然非常重要,但是不断挖掘科学学习中的人文精神也是促进科学进步的一大助力。生物学科本身具有的社会性质和自然性质,使得它成为科学教育融合人文教育的最佳学科。对初中生物课程同时进行科学性和人文性的教育,既有利有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观念,扎实的知识功底,理性的科学思维,规范的科学步骤,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对社会、对他人的关怀。初中阶段的生物课程主要是以感性教育为主,着重培养学生对生物的感性认识。在这种双向互动的生物学习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灵感,引发学生对于生物学习的渴望,培养出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批判思维。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们明白生命的意义,从而坚定地捍卫人的感情、欲望和生命的尊严。2.以人为本原则教育的主体是人,教育的中心任务是育人,因而,在教育中突出人的重要性是作为教育这个概念的基本要求。如果要进行有意义的教育,以人为本是最基本的原则。违反了这个原则,教育的意义就无从谈起。以人为本,在这里的“人”自然是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本。若一种教育没有把学生作为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那么这种教育必然是一种无果的教育,所培养的学生也是不健全的。生物教学中的以人为本,实质上是指在生物教育过程中,始终以学生的发展和需要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此基础上对生物教学进行反思和修改,正确引导学生进行生物学习。生物教学过程中的以人为本,并不是指老师的授课和教育必须被学生牵着鼻子走,也不是指老师要自己去适应学生,而是指老师应该在实践教学中做好引导者和启发者的角色,充分考虑到初中生对于生物学习的渴求和愿望,通过一定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在满足学生们求知欲的同时,贯穿生物学习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老师也应当关心学生的个人发展,挖掘学生在生物学习上的潜力,同时注意学生们学习的多样性,不能厚此薄彼,主动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亮点和创新意识,端正自己的教学态度,认真耐心地听取学生的想法,并切实应用到实践当中。对于学生成长的关注,不应仅仅局限于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更应该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展情况,既要包括学生对自身的理解以选择正确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也要包括学生对他人、对社会的理解以培养正确的处理事情和他人和社会关系的能力。让学生知道自己“人之为人”的原因以及对待事物的处9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理方法。在课程设计上,要确立“育人为先”的原则,让学生来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兴趣,主动配合生物教学,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以达到以人为本的目标原则。3、渗透性原则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不是指二者的简单叠加,而是两者互相渗透。精神作为一种文化,其本身不具有实体形态,两种精神的统一,只能是互相渗透和互相包含。人文精神作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只有渗透在科学教学中的每一个过程中方能显示出人文精神的强大作用。在初中生物新课标中也明确表现出加强人文精神对生物教育的渗透是一项重要目标。因而,生物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首先深刻理解人文精神的渗透性,在此基础上将人文精神渗透于生物教学之中。人文精神的渗透性是指人文精神对人的影响并非完全出于人自身的主观需要,而是有意或无意地对人的观念和行为产生一定作用与影响。这种渗透性影响总是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起到感染人的情绪,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进而起到塑造人格,完善人文精神的作用。不过也应该清楚,人文精神的渗透作用不是无目的的,人文精神的功能决定了在渗透的过程中一定要达到某一个目标。否则无端的渗透和教育不仅会使学生摸不着头脑,自己也会在教育的过程中迷失方向。因而,对于人文精神的渗透性,既要把握其真实含义,又要目标明确,正确引导。在进行生物教学时,要自觉引导学生参与到人文精神的探讨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得到升华和提高。不应该硬性规定人文精神的讲解时间以及讲解程度,只要在能完成课程教学进度的范围内,都应该对生物课程中出现的人文课题进行深入讨论。比如说,在讲到“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时,结合第一章结尾部分“生物学与艺术动物与造型艺术”,首先给学生们展示相应图片,由老师负责说明生物与艺术的关系,最后大家可以讨论一下生物对于人类的作用,从而教导同学们不要虐待动物,要爱护动物,爱护大自然,大自然有更多更美的东西等着同学们去挖掘。通过这一堂课,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培养起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爱慕之心,在以后的生活里他们也会更加注意自己的行为,人文精神的渗透作用也表现了出来,最终达到了本堂课的目标。4、和谐发展原则在生物课程教学中,和谐发展是指老师和学生平稳有序的互动关系。在课堂上不能10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只是老师一个人在照本宣科,同时也不能乱了教学秩序,而是应该老师和学生协调互动,共同进步。老师通过讲解,一方面解决问题,另一方面也要提出问题。学生在生物学习的过程中也要不断进行思索和讨论,与老师形成双向互动,整个课堂教学和谐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一定注意把握好和谐发展的分寸,只有拿捏到位,才能在保证课堂秩序的基础上对同学们进行人文教育,只有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各项能力才会取得长足的进步。比如,在讲到“爱护植被、绿化祖国”一章时,可以先放一段大自然的原声音乐,让同学们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与动听;紧接着放铲土机,电锯等砍伐树林,小鸟北京的四散飞走时的乱叫声,然后播放一段关于人类砍伐森林的数字和图片,让学生们直观的感受到问题的严重性。然后老师通过相应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对这种现象进行反思,在讨论过程中不失时机的告诉同学们现在学好本堂课就是在为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圈做贡献。通过上述的表述和引导,多数同学都能够培养其对这堂课的兴趣,并且有了更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课堂教学创造了一种和谐的氛围,从而使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知识取得较快的进步。5、平等尊重原则人文教育的核心就是“人”字。要实现这个“人”字就必须确立平等尊重。在教学过程中,民主平等的教学关系对课堂学习大有益处。不仅能活跃气氛,更能很好的体现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的关键在于尊重学生。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主体性,更要放下老师的“架子”,认真治学。(1)、尊重学生的个性。这就要求老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创设愉快的教学环境,使学生们感受到老师所发出的平等信号,从而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参与、体验、构建知识的过程中感受人文精神。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性格和特征,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擅长和不擅长的地方。老师应当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扬长避短,不断鼓励学生在其擅长的部分充分发挥,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再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对其薄弱项进行训练,克服心理障碍,达到好学乐学的效果。(2)、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要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疑问以及学生的质疑,要以重视认真的态度对待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并作出能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引起学习兴趣的回答,使学生在获得心理自由的前提下在融洽、宽松的良好氛围中参与到同学们和老师的交流、学习、讨论中来。让学生以主体的地位来对待生物学习,充分发挥其潜能。11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认真治学,放下老师的“架子”。现在互联网技术越来越发达,信息时代最不缺的就是信息资源。有很多时候单凭老师的一己之力是很难把握住所有的生物信息,有些对生物有特殊兴趣和悟性的同学在某一方面甚至会拥有多于老师的信息。在这个时候,老师一定要谦虚谨慎,与学生们交流时要“不耻下问”,这样既让学生们感受到人文教育的气息,又增强了学生们的自信心;这样做不仅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培养,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1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三、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教学途径与教学方法(一)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教学素材分析依据初中生物新课标的相关文件,生物课程的设计要求为:综合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求和生物科学发展态势,以十个主题为基础,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教学,为学生的成长打好基础,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实现社会、科学和学生个性发展统一的“三角绿洲”。从生物课程设计要求中可以看出,对于学生的生物学习,必须从三个方面加以综合考虑,并且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学生作为“人”的培养。生物教育不仅仅是科学教育,更是关怀人类,关心社会的人文教育。因此在教学素材的编写和应用中都必须体现出这一主题。新教材在编写中充分突出人文精神,其内容不仅具备初中学生应当学到的基本生物知识,而且其中还有很多贯穿人文精神的内容和习题。例如,在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的最后,有一篇标题为“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林业工人的新任务”,其中的内容充分联系实际,而且在教材多处都有类似的篇章,显示了教材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整个教材的编写循循善诱,不是以生涩难懂的生物语句来编排,而是在考虑到了初中生的接受能力后,在能够引发兴趣的基础上用引导性的语言写成的。例如,在人教版的教材中“致同学们”这一部分,开篇一句“你喜爱生物吗?”来吸引学生继续向下读,在文章内容里图文并茂,从实际生活和社会实例开始引导,使得学生们不仅接受生物学的基础知识,更引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新教材坚持了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更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培养。在生物学科的人文教育方面,对于新教材的教学能否贯彻人文精神是关键。新教材中已经比较充分的体现了人文精神,但是,如果老师为了考试,为了成绩而刻意跳过一些重要的章节,那么人文教育就无从谈起。因而,善用教材才能真正将人文精神贯穿到生物教学当中。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必须以教材为基准,以此为起点来进行讲学,但另一方面又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要充分挖掘教材的价值,拓展教学资源。就教学素材的形式而言,主要有文字素材、图片素材、音像素材。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素材,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根据研究调查,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很难达到30分钟以上,对于课堂上学的东西很多学生难以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因而,1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通过充分利用各种素材“抓住”学生们的注意力,是使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事半功倍的重要方法。(二)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教学途径探索教学途径多种多样,其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分,对于不同的情况各种教学途径会有不同的功能和效果。因而,只有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达到生物教育的教学目的。1、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在现代教育体系中,课堂是学生学习老师授课最重要的地方,因而,要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就必须先从课堂抓起。只有课堂上人文教育得以顺利实现才能推动其他方式对人文精神的培养。(1)、课堂教学中渗透其他学科的人文教育手段,丰富生物教学的人文内容虽然是生物课堂,但也不能仅仅拘泥于此,当然更不能顾此失彼,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人文教育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强人文关怀,而实现对社会对他人的人文关怀就必须对其他学科关于人文教育的方法有所了解。因而,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其他学科的人文教育手段,其中有直接和间接两种形式。首先是直接式。即利用人文学科所学到的人文知识和渗透的人文精神来指导学生的生物学习。因而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学生生物课学习情况,同时也要注意其他学科尤其是历史政治等人文学科的学习情况,并且要在学习实践中融会贯通。这就要求教师对其他学科有所了解和涉及。这个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学以致用,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能够促进生物学科的学习,而且能带动其他学科的学习,更加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培养;但另一方面,由于各个学科跨度较大,因而在进行联系时比较难察觉其中的关系,而且如果对相关知识把握不到位很容易出现错误教学,对教师本身的素质要求较高。其次是间接式。即把在非人文学科学习时所用的人文教育方法移植到生物教学中去。在进行数理化学等自然学科的学习过程中,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的人文教学方法,在各种方法中总有适合生物教学的教育方法。因而生物老师对人文精神的理解也不能只局限于对于生物教学过程中人文精神培养的研究,还必须扩大到各个自然学科领域。因为同为自然学科,其中必有相通之处,因而虽然方法各异,但一定有共同的特点。对这个共同点进行剖析和整理,就就可以总结出人文教育的教学方法,进而促进人文精神的14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培养。他的优点是各个学科跨度较小,进行相关研究时容易察觉其共通的特性,并且可以促进所有自然学科的人文教育发展;但如果把握不当,会造成各个自然学科人文教育的失败,其联动效应会很强,同样要求教师有较高的学习素质和能力。(2)、课堂教学中渗透生物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生物科学史是有趣并且令人振奋的。由于以往过分重视考试成绩和升学率的高低,这一部分老师往往只是附带一提甚至略过。其实,进行生物科学史的教育,不仅能够向学生讲授相关的生物知识,而且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尤其是诸如达尔文等生物学家不畏艰难,勇于坚持真理的历史史实更能激发广大学生的求知欲,树立崇高的求知精神。因此,要通过生物科学史的学习,加强现实与科学之间的联系。另外,还要利用生物科学史发展过程中的理论冲突来使学生们确立科学的求知观,让学生们敢于怀疑,敢于质疑权威,并且将大胆怀疑和小心求证作为自己求学的原则,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这样,通过生物科学史的渗透,学生们更加明白了自己学习生物这门课的意义和价值,就会自觉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生物科学史教育是非常必要的。(3)、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生命是一种最原始最本质的自然现象,一切生物都以生命的形式存活。生命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生命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一个人的生命价值观折射出一个人对于生命的态度,更表明了一个人的处世哲学。正确的生命价值观能够使人们树立正确的对待生命的态度,从而能使人正确理解什么是生命,怎样对待生命,从而更加珍惜生命——不仅珍惜自己的生命,也珍惜别人或是其他生物的生命。但是错误的价值观会让人们产生错误的生命观,从而漠视生命,消极生存,甚至危害社会。因此加强生命价值观的教育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们清楚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树立起正确的生命价值观,达到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让学生们自己了解自己,从而培养起作为一个人类的自豪感,珍惜生命,使自己活得更有价值;不仅爱惜生命本身,更珍惜作为活着的个体多拥有的权利和尊严,让生命过得更加充实,更有意义。在生物教材中有很多关于生物繁殖的内容,从这些部分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可贵,从而更加珍惜生命。例如,在“被子植物的一生”这一章中,通过研究被子植物的生长状况,从开花、传粉、双受精再到果实、产生种子再循环的过程中,领悟植物生长和繁殖的艰难,从而反观人类自身的发展史,告诫同学们来到这个世界是多么的幸运,要更加珍惜生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15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与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生态伦理道德观念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但是,人们过分的追去物质享受而带来的问题已经越来越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其中,环境问题已经是其中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而有关环境的知识在初中教学中主要集中在生物这门课程中,因而,在生物课程中渗透环境与环保教育是非常关键的。要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首先要明白确立什么样的环保意识。环境保护,不是要停止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是要在经济进步的同时,所付出的环境代价不仅这一代人能够承受,并且能使后代人能过上不受这代人影响的生活。因此,在进行环保教育的时候,一定要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让同学们接受正确的环保观念,学会辩证地看问题。学生的环保意识要靠生态伦理道德观念来支撑。所谓生态伦理道德观念,是指人们对生态善恶感、生态良知、生态正义和生态义务的认识。所以,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态伦理道德观念对于环保意识的培养是必须的。在生物学知识中有很多内容都与生态道德观念是相辅相成的。生物学中的很多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人们对生态伦理道德的思考;另一方面,生态伦理道德观念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物学科的发展。由此可知,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道德观念,加强生态伦理道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2、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初中更多的是培养学生对生物的感性认识而非纯粹的理性认识,初中生应当更多的认识身边的生物,认识生物大概或者处于什么环境之中,如何行动、如何生存。初中的探究更多的以验证性的试验探究为主(很多知识虽然已经非常成熟了,但是对于学生来讲,也是未知的,这同样是一种探究),教师给出一些材料,由学生自己亲自验证其正确性,从而对所学的东西有一个整体而深刻的把握,了解“真正”的生物,而非课本上的彩图。在教材中列了一些探究实验,其中有很多是很有趣的,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和好奇心。通过这些有趣的动手实践,不仅让他们对所学知识更加了解,更重要的是启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建立了对生物学科的兴趣。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最终达到教学目的。在生物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充分发挥实验的功能。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一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而试验在生物学科的学习中占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在初中教育中,要培养学生们对生物的感性认识,实验室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在生物教材中,实验分为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课外试验。充分利用这些16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实验,对于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创设有效掌握知识的学习环境,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育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都有非常大的作用。比如说,在讲到细胞这一部分的时候,在实验课上应该让学生首先模仿着老师进行试验,模仿并不代表着机械的重复,而是首先让学生们了解一起的运用方法,等熟悉了基本操作步骤后,由学生独立进行。有能力的同学完全可以对实验过程进行创新和改造,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们树立创新精神和独立意识,培养其人文精神。然后组织小组讨论,让小组成员们分别向大家介绍细胞的各个部分及其相关信息,并通过各种方式(例如上台演讲等)交换各小组的实验结果,使得学生们不仅更加熟悉自己所学的内容,而且有利于分工意识的建立以及团队精神的培养。有的实验活动不是一两节课就能完成,有些实验在家里也可以做完,但是不论怎样,实验活动总是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辛勤的劳动,借此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永不言弃的精神。实验有时即使付出了艰辛,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并不理想。这正好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毅力和意志,让学生懂得科学成果的取得不是轻而易举的,历经失败后的成功更应懂得珍惜。3、在习题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培养途径是多样化的,课堂教育是最重要的方式不代表可以忽略其他的方法。只有多管齐下方能有效。在课堂上学生和老师可以进行互动达到人文精神培养的目的。但是离开课堂并不意味着教育的结束,因而在课堂之外做好人文教育也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的重要一环。其中,通过习题的方式加深学生们对人文精神的理解是一个有效途径。因此,老师就必须在习题的编排中多考虑人文需要,让学生能在习题的习作中获得关于人文精神的知识,潜移默化的影响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例如,在编写习题的时候可以安排一些关于自然环境的习题,如赤潮对生物的影响、对于森林的过度砍伐对人类生存的影响、生物链的中断对链上的生物各有什么作用等;对于一些稍微复杂但又应该知道了解的知识可以通过出选择题和判断题的方式加以训练,对于一些易于理解而且意义重大的知识就应该以简答和论述的方式加以编排。通过这样有张有弛的练习,使学生们不仅能够较为全面的把握社会和自然知识,而且不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太多的负担,对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保护自然,维护生态平衡,增强人文关怀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7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另外,对于习题的编写还应该注意避免填鸭式的练习。学生们在做这些习题的时候并不是为了完成作业而写,也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而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通过这些习题的练习,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因而,习题的编写必须符合引导性和主动性。(1)、引导性,是指在做生物习题的过程中,有进行解题的欲望和动力,能随着题目的不断变化而进行相关信息的学习和查阅,通过的习题的解答切实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和学习能力。因而,习题的编写应该是循序渐进,由易到难;题目之间应该有一定的联系,而且是一种层层递进的关系。最初的一道题应当是最吸引眼球的习题,而后通过启发引导式地方法吸引学生们有继续往下看的欲望。这一部分可以让生物老师和语文老师来共同研究出题。(2)、主动性,是指学生们在完成习题的过程中,不是带有强迫心理进行,而是带有好奇、自主等心理进行的。学习的过程本身不再是一个痛苦的经历,而是一种能够带来新鲜感的求知过程。这要求习题必须既符合初中生对生物的感性认识,同时要充分理解学生的求知心理,在习题编排上不仅要题目灵活,即使在题型和结构上也可以大胆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爱学乐学。引导性和主动性之间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正确的引导有利于学生培养其对生物学习和人文精神学习的兴趣,从而主动接受其中的科学和人文因素。学生的主动性一旦养成,再加上正确的习题布置,能够更快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生物知识和人文知识的学习。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加强对习题的布置和安排,综合各个角度,在简答和论述的答案中不宜出现“标准答案”,在正确的价值观的前提下,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少一些客观事实的学术化陈述,多一些问题的讨论。在此基础上编制出符合人文精神的习题。4、在专题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生物学科本身有许多的专题,其中适合初中生进行学习研究的专题不在少数。因而,充分利用生物专题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专题教学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主要考虑到了现在学生们的学习状况。一方面,由于课业的压力和升学的需要,学生们往往又很少机会接触报纸和电视,平时的学习也降低了学生们课外继续补充“能量”的动力,觉得学习就是课堂上的事,因而在课外,很多学生不能把书本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另一方面,学生一般接受的是各个学科分门别类的教育,一般只是熟悉相关学科的知识和语言,使得学生们不自觉地认为各个学科是不相通的,每18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一门学科是封闭的,从而会产生对某些学科知识的偏颇理解,无法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不仅在学习面上得不到广泛接触,即使是学习的深度也不尽人意,从而造成又窄又浅的学习结构,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综上所述,在教学中开展专题活动是十分必要的。生物学科的专题可以从自然保护,生态平衡等方面入手,其内容以人文精神为主,选题可以非常广泛。老师可以利用自己所学习的相关专业知识进行导引,带领学生们就某一专题进行分组讨论,学生们的主要任务不是对某一专题进行学术性研讨,而是就所讨论的话题所反映出的人文问题发表个人见解,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好引导者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要引导他们学会处理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学会处理生物学科和其他学科在一些问题上重合的地方,强调学科内部和学科之间的联系,使得生物教育真正做到面向社会、面向生活,面向实际。培养学生正确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为学生们提供大量可供参考的非学术型资料,避免枯燥的说教,综合运用多种形式,提起学生们的兴趣,使他们能够更深刻的领悟生物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深刻内涵。5、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增强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的有效途径。由于人文精神具有渗透性的特点,使得它不可能仅仅通过课堂讲学就在同学们的心中培养起来。虽然在课堂教学中会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但是毕竟上课时间有限,能够向同学们渗透人文精神的机会也不多,再加上课堂教学首先强调的是学生的科学素质等原因,使得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以活动育人,激发学生的社会意识变得非常必要。课外活动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中,对于初中生来讲,组制作社会调查和野外观察比较适合。无论是哪种课外活动形式,都要以人文精神为主线,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从社会等多种的角度更多的面向自然和社会。进行课外活动,首先必须满足适应性和目的性,具体来讲就是:(1)、适应性,即所进行的活动首先必须实施和初中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必须在学生的可理解范围之内。初中生物重要的是从感性上认识生物学,因而,在举行课外活动中就不能有太多的学术性内容。课外活动主要是要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潜移默化的接受人文精神,提高自身人文素养。课外活动不能成为第二个教学课堂,而是应该成为它的延伸和补充,人文精神的培养是要始终放在第一位的。19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目的性,即进行课外活动必须明确这次课外活动的主题和所想要达到的后果。一项活动如果没有目的性也就失去了这项活动开展的意义。在初中生物的课外活动中,一定要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根本目的,在此基础上再确定进一步的计划和安排。比如说,在讲到“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这一单元时,老师可以就此开展野外观察活动,在老师的带领下实地接触这些绿色植物。老师通过提示和引导,让同学们自觉寻找和观察各种绿色植物的生长习性,并向学生们提问有关知识,在适当的实际启发同学们爱护大自然,珍惜生命。并在此过程中鼓励学生们大胆质疑,找出现实中的植物与教科书上的植物不相同的地方,以及现实社会对待自然的种种不合理的做法,由老师向同学们解释,并提出进一步的问题供同学们思索。在活动结束后,每位同学上交活动感想,总结自己学到的东西。通过这样的活动,同学们不仅加深了在课堂上所学知识的印象,深化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更能有效的贯穿人文精神,让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同时,对于激发学生们的求学欲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对美的感受,陶冶学生的性情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三)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方法经过以上的分析和研究,加上自身的教学实践,笔者对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方法进行了探索研究,提出了如下四种培养方法。1、加强教师自身的学养,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在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教育中,教师始终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只有教师在讲学中积极进行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把人文精神渗透到教学中去,学生们才有可能提升自身人文素养,加强人文关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发挥的引导者作用对于人文教育至关重要。但是,一个教师能够顺利的进行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有赖于教师本身的学养和素质。一个本身就不明白人文精神的教师是不可能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养的,所以,首先应该提高老师自身的人文素质。一个合格的中学教师不仅仅要求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过硬的教学实力,耐心的教学实践,更要有民主的教育思想和对于社会生活和自然的热爱。只有当老师拥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时,才有可能准确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才有可能在教学过程中位同学们树立起正确的人文观。在这样的课堂上,老师通过自身的人文情怀来启发大家,在充满人文精神的学习氛围中进行生物教育,透过老师强大的人格魅力和感染力是同学们深刻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但是,教师人文素质的提高不是一蹴20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而就的,它需要老师和学校的共同努力:(1)、学校的努力。教师的人文素养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依赖学校的氛围及政策措施。只有学校首先重视教师人文精神的培养,并辅以相关政策实施,教师们才有动力去培养和提高自身人文精神。因而,在培养教师人文素养这一方面,学校应当营造出一种和谐的人文氛围,引导教师重新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重新认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的关系。在对老师的评价中,不再单单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最重要的标准,而是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通过各种方法了解到学生对社会、对他人、对自然的了解和关心程度,将其纳入考核标准。制定合适的奖惩制度,对于在保持教学质量的基础上认真学习、传导人文精神的教师以奖励,对于只是灌输科学知识对学生的人文情怀不闻不问的老师提出批评。通过这样的方法,不仅提高了老师自身的学养,而且引导了学校的学习风气,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2)、老师自己的努力。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描述大自然,解释大自然变化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生物老师更应该利用自身的教学优势,努力培养自身的人文素养,学习人文精神,从而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正确有效的人文教育。首先,老师应当改变传统观念,认识到人文教育对于生物教学的必要性;其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再次,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仅要学好本身要交的生物课,更要广泛涉猎,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最后,要学会反思,在不断的经验总结中取得进步。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面向全体学生”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人文精神培养的一项重要的原则就是以人为本的原则,因而教学过程中就必须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师生关系是教学中最基本的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学习效率,有利于人文精神的贯彻。在师生关系中,民主、平等的教学关系是最重要的关系。只有在师生民主平等的基础上才能保证教育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向互动的。传统的教育模式重在“传道、授业、解惑”三个方面,对待老师学生必须是毕恭毕敬甚至是唯命是从的。这样的教学方式很显然与人文教育背道而驰,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被动学习,结果使得学生的人文素质无法得到提升,出现了学习成绩和学生素质反向变动的奇怪现象。因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十分重要。首先,根据上文对人文精神培养的教学效果分析可知,人文精神的有些方面可以通21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过教育得到较快的进步,而有些方面必须经过漫长的过程,因此,老师应当耐心对待同学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不能操之过急。其次,老师自己应该摆正态度,始终将学生作为参与者和合作者的角色来对待,师生之间在生物问题上共同学习交流,而不是灌输和强迫接受书本和老师所讲的观点;再次,做到因材施教,充分了解学生的长处和兴趣爱好,理解学生思想、智力、性格的差异,不能用好或坏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而应该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力,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自身;最后,老师应该有宽大的胸怀直面学生提出的问题,正确对待自己的不足。面对学生的质疑,老师应该是持有赞扬和欣赏的态度,并且鼓励学生们与自己一起解决。这样就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们真实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做到关心人、关心社会、爱护自然。3、加强生物学科与其他人文学科的联系,充分挖掘生物学教材的人文内涵人文教育不是单单靠老师自身对其概念的领悟就可以弄懂的,更重要的在于人文学科的学习。人文学科是研究是研究人自身或与个体的精神直接相关的文化世界的学问。虽然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史的人文学科成为了一门专门学科而脱离了它的发展初衷,使得人文学科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而成了人文教育发展的障碍,但是由于其体系已经建立,学科规范也日趋成熟,所以只要善加利用,把生物学科和人文学科结合起来,就可以充分发挥生物教材的人文内涵。在新教材中有众多具有人文价值的内容可以挖掘。而且通过上文的教学效果分析可知同学们很喜欢这种生物与人文相融合的教学方式,通过这种方法很容易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有利于生物的学习。例如在教材中很多地方都充满着文学气息:用“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蓝”“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等诗句来形容藻类植物;“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有吹生”来形容被子事物;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来比喻家蚕的发育。在第四单元更是使用了一首诗来说明地球和人类的关系。在教材中充满了这些有文学色彩的内容,富有鲜明的人文气息;在科学家的故事中,教材中引用了施莱登、施旺、瑞士生物学家米舍尔和珍尼古多尔的事迹来教育学生们学习科学家用于攀登,勇于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学生在看完这些事迹以后往往会激发其内心的学习热情,在不断的事迹刺激下会形成一种恒久的力,这对初中生科学思想的养成是有很大帮助的。另一方面,老师还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仅充分发挥教材中已经有的内容的作用,还要努力联想,加强生物与人文学科之间的联系,更近一步挖掘生物教材的人文2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价值。例如在讲到各类植物的内容时,不仅仅要发挥书中原有诗文的文学作用,更可以加强原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在生物与文学的基础上进行政治,美学等教育,将各门人文学科的内容贯穿到生物学科的学习当中,以初中生能够适应和理解的方式加以教育和传授。4、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寓人文精神教育于创新之中传统观念认为,人文精神的教育应该由人文学科承担,而自然学科的作用就是教授自然知识,让学生们理解自然规律,至于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的培养,自然学科不需要“多此一举”。正是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人文与自然被生硬的剥离,导致了学生人文精神的成长并没有伴随着自然科学方面的进步。因而,要想使学生们得到充分的发展,使他们接受真正的素质教育,就必须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生物课堂上再加进人文学科的内容就可以达到目的,必须寓人文精神教育于创新之中才会事半功倍。人文精神的性质说明了在人文精神教育的过程中采用生硬的灌输式方法是很难有效果的,因而必须对人文精神教育进行创新。创新的根本,在于使学生对生物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教育模式由填鸭式变为导向性。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各种创新教学方法都是可以尝试的,其中比较有效的是用引导的方式和质疑的方式进行教学。所谓引导的方式,就是指在上课的过程中老师不是不停的讲课,而是通过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步伐学习,最终占据学习主动权的方法。这就要求老师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加以引导,并学会在适当的时机让学生独立进行学习,学习的内容重点在于生物知识与人文思考相结合。所谓质疑的方式,是指课堂过程中老师故意在某个地方说错,让学生们指出自己所犯的错误,并与此同时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引导的方法。这首先要求老师自己有较高的人文素养,而且要对自己所讲的课程和学生们容易犯错的地方有较深的研究,在课堂上把握时机,适时进行这种方法。通过以上两种方式,很容易培养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有利于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培养人文精神。当然创新的形式有很多种,一定要结合本班学生的学习特点来进行筛选。2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四、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教学实践分析(一)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教学效果分析此次教学为期一学年,在本次教学活动之前发放学生调查问卷(详见附录一),运用李克特量表,通过观察初中生在此次教学前后平均值的差异来确定本次教学的效果。采用共同的标准评判答卷,答题时间基本相同,约为15分钟。共发放学生问卷153份,回收149份,有效率约为97.4%。总共有24道调查问卷题,共分为学生对人文精神理解、学生对自我学习态度和素质理解、学生对他人态度、学生对社会问题态度、学生对自然态度五个主题。其中,考查学生对人文精神理解的题目有4题,分别是第1、4、7、13题;考查学生对自我学习态度和素质理解的题目有6题,分别是第2、5、8、11、17、20;考查学生对他人态度的题目有4题,分别是第3、6、18、22题;考查学生对社会问题态度的题目有5题,分别是第9、12、15、19、23题;考查学生对自然态度的题目有5题,分别是第10、14、16、21、24题。下面分别对五个主题进行分析,将实验前和实验后的测量结果平均值进行对比分析:图一:学生对人文精神理解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实验前和实验后个题目的平均值都有变化,其中,第1、4、7题有明显变化,第13题变化不那么明显。第1题是“人文精神的培养不只是人文学科24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的事情”,实验前平均值为2.893,但不是因为学生们不清楚人文精神和人文学科的关系,而是很多同学并不知道什么叫人文精神和人文学科。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后,其平均值降到了2.007,说明同学们经过学习不仅了解了人文精神和人文学科的定义,而且明确了其中的关系,效果很显著。第13题是“发现老师在讲课过程中有错误的地方应马上指正”,虽然经过学习平均值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较低,而且是2.933,非常接近于3(即不知道或不确定),说明同学们对老师的权威依然有所顾忌,不能真正彻底的开放。从总体来看,经过学习后学生们基本掌握了人文精神的内涵。表二:学生对自我学习态度和素质理解题目258111720实验前平均值2.9933.0403.2423.1212.6712.443实验后平均值2.6642.9402.9192.9132.2892.295实验前标准差14.73614.97714.24512.29710.0017.844试验后标准差10.55513.54312.65210.8837.6148.304从上表可以知道,从总体来看,各题目的平均值均有下降,说明了学生对自我学习态度和素质的理解有所改善,但是,题目5、8、11尽管有所提高,但平均值依然在3附近,通过三道题目所代表的内容来看,学生分别在多角度观察,生物实验的热情和对待失败的态度方面有待加强,这也是教师应该重点关注的地方。另外,从实验前后标准差对比中可以看出,除了第20题以外,其余题目的标准差都是下降的,这表明了同学们对自我学习态度和素质的理解和认同度提高了,但第20题标准差上升了,第20题的题目是“当看见科学家为了学习知识而勤奋刻苦时,总会激发心里强烈的学习欲望”,从附录二中观察可以知道,虽然标准差上升貌似学生们对科学精神的认同差异变大,但由于第20题各项数值变化实际上是很小的,而且选取的数值都不断的趋于正向,所以这种上升趋势并不表明同学们的态度有多少“分歧”,而是说明同学们对科学精神更加认同。25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二:学生对他人态度表三:各题实验前后平均值变化题目361822实验前后平均值变化0.7110.2890.3150.134实验前标准差9.4278.2729.5469.321试验后标准差9.4357.8597.9459.454从上图显示的形式可知,学生对他人的态度明显好转,而且在进行完教育以后所有的平均值都在3以下。其中,变化最大的题目是第3题(如表三),原题为“在学习过程中如果遇到不会的问题就向别的同学请教”,说明学生们在经过人文教育之后清楚了合作的重要性,进而大幅度增强了他们的团结精神。从实验前后的标准差变化来看,第3、22题标准差上升了,其原因是在经过教育后,同学们对这两道题目有了较深的觉悟,进而在选择时没有一个同学选5,说明同学们对这两道题所体现出的精神非常认同,同时说明了此次教育的成功之处。后面的第10、14、15、21题出现的标准差上升也是这个原因。表四:学生对社会问题态度题目912151923前平均值3.0132.5842.3153.1073.597后平均值2.9192.2422.1482.8263.034平均值变化0.0940.3420.1680.2820.56426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从上表显示的数据变化来看,学生经过教育逐渐关心社会问题。从实验前后对比的差距看,变化最大的是题目23,即“当自己手中有垃圾但附近没有垃圾箱时,我会拿着它直到找到垃圾箱为止”,说明学生素质提高。但是,本题的平均值只有3.034,说明了同学们虽然责任心有所增强,但依然需要进行较大幅度提高。第9题变化幅度最小,而且一直徘徊在3左右,本题为“我总是可以很快的适应新环境”,说明了对于学生适应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老师不应操之过急。表五:学生对自然态度题目1014162124前平均值2.2282.2952.7452.3833.040后平均值1.9461.7652.0742.2012.705平均值变化0.2820.5300.6710.1810.336前标准差9.7589.28414.4718.9249.408后标准差11.6649.6578.9099.1756.252从上表可以看出,学生对自然的态度也是越来越好。其中,前四道题即使在实验前同学的基本态度也是比较关心自然的,但14、16题变化仍然很大,说明经过学习,那些以前对自然持不确定甚至持否定态度的同学得到了较大的转变,说明在生物课上进行人文教育是改变学生对自然看法的非常有效的方式。第24题是“当我看见我不认识的长相丑陋的小生物,我不会对它有歧视”,虽然态度有一定程度的变化但是依然不明朗(在3附近),说明改变同学的思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另外,通过观察附录二可知第16题的选择中“5”无人选,但是它的标准差却大幅下降,这是因为尽管又一想与其他想的差距较大,但是其他项之间差距变小了,因而总标准差下降了。但这不说明同学们的意见趋于统一,因为在这个题目中选4的人数相较于其他题目要多(仅次于第24题),所以对大自然美感的培养还要加强。总的来说,通过在生物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学生们的人文素质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说明这种教学方法是有效的。在事后的调查中发现,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素质,更培养了他们对生物课的兴趣,同学们表示很喜欢这种上课方式。因此,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进行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种很值得推广的教学方式与方法。27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二)、初中生物教师对学生人文精神培养问题的问卷分析为了解教师教学的实际情况,从而为研究学生人文精神培养问题奠定基础,因而在进行人文教育时设计了一份教师调查问卷(附录三),该问卷从对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认识程度、生物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况和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教育方式探索来出题。其中,第1、3、6、11、13为教师对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认识程度相关的问题;第2,、4、5、8、12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况;第7、9、10题问卷发放给在校工作的31位老师,回收问卷30分,有效率为96.8%1、教师对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认识程度选项AB题号13611131361113选择人数0231202412025104选项CD题号13611131361113选择人数187120200900从上面的分析得知,对于第3、13题教师的回答口气都比较肯定,这两道题分别是“您觉得在课堂上适不适合渗透人文教育?”和“对“生物科学本身是一种人类文化,其中蕴涵丰富的人文思想”这句话的理解”,说明教师们是很认同人文教育的理念的。但是对于人文精神的含义,教师对其理解比较模糊,所以还应该加以培养;尽管进行了生物课程的改革,新课程中加入了很多具有人文精神的内容,但教师们依然觉得不够多,说明在教学素材方面加强人文教育还有待提高;对于生物教育和人文教育对学习的影响则众口不一,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们大多未进行过或者很少进行过生物教学过程中人文精神的渗透,所以对此拿捏不准。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况从附录四中第2题可以看出,老师们对于学生的新思维是有较强包容性的,从数字上来看,多数老师都选择“回去调查以后再说”,这说明了老师的自身学习素质有待提高。通过第4题可以看出,教师们不经常将生物知识与实际相联系,这说明了在教学过程中人文教育的缺乏。在这27名不经常联系的老师中,其原因有很多,如下图:28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从上表中可以清晰的看出,“课上没时间”和“考试不考”两项选择最多,而“不愿讲解”和“联系难度大”的选择相对较少,这说明了老师有进行人文教育的热情和能力,但是由于当下的教育形势却不得不停止,说明了进行教育制度方面的变革(例如素质教育改革)是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前提。在论及“在平常的生物教学中渗透过哪些人文精神”时,选择也是多样化的,如下图:从上表中可以看出,选项A、B、C、F选择的人数都较多,他们分别代表“爱国主义精神”、“环境保护”、“生命伦理”和“审美意识”,说明教师在这四个人文问题上进行了人文教育;但是选项D和E却非常少,院校与前面四个,他们分别代表“批判思维培养”和“科学态度”,这两项恰好是现代学生最缺乏的,说明教师在这两个方面必须加强教育。对于第12题,对于教材中的具有人文精神部分的讲授情况问题,教师们还是能够利用教材资源的,说明人文教育过程中教材的重要性。29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教育方式探索对第7题,是否认为现在的生物教学方式应该更新的问题,教师们都一致答复要进行,说明了在生物教学中引入人文精神的重要性。但是在选择项上,多数教师还是认为现在情况还好,不过长远来看应当更新,说明教师们认为人文精神的渗透不具有紧迫性。在问及如果在进行生物课堂上进行人文教学会采用的方式,老师们的答案各异,如下图:其中,A、C两项占得比例最大,两者分别代表“讲解生物史”和“引用名人传记”,这是因为前者本身就是生物教师熟悉的领域,后者也很容易掌握,所以这两种方式是最普遍的方法;相反,B、E所占的比重就非常少,两项分别代表“带领学生们分组讨论问题”和“讲解的时候旁征博引,引入各个学科的看法”,根据调查,前一项是由于没有时间进行,后一项是由于自己对其他知识掌握的不够所致。在“除了您个人在课堂上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您觉得还需要哪些方面的支持”里,教师的选择大致是相似的。其中,所有教师都选择了“学校方面”,说明了学校方面的政策对教师进行人文教育至关重要;“学生的配合”这一项所选的人最少,可见某些教师倾向于把进行人文教育当作老师自己的事,体现出了某些教师在师生配合方面的欠缺。30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结论通过以上的调查和分析,笔者认为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培养是完全可行的。人文教育和生物教育相融合不仅不会妨碍正常的教学秩序,反而会在扩大学生视野,增强人文素质和人文关怀的同时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成绩。基于本文的研究,笔者进行了如下的启迪性思考。第一,就人文教育和生物教育相融合的可行性而言,通过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教学效果分析可知,无论从总体上还是从个体上,平均值均有或大或小的下降,说明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是很合适的。而且据同学们反映,自己对生物这门课的兴趣有了很大提高,视野更加开阔,学习成绩也提高了,这些都说明了人文教育的正确性,因此,应该在中学生物教育中大力推行此类教育。第二,学科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技术的培养,从本质上讲,它应该是一门关于如何做人的学问,也应该是对各种能力的培养过程。在课堂上老师授予学生们的不仅仅是知识和科学方法,还有情感,能力,价值观等具有潜移默化的力量。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每个学生勤于思考,正确处理独立分析和团队合作的关系,搞清楚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应该持有什么态度。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本,以育人为本,在教学实践中把握好收放力度,把爱国主义,环境意识,进化论等科学观点融入到生物学习当中,让学生们切实感受到生物学科的魅力。第三,在进行人文教育是还要注意不能操之过急。人文教育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根据上文的教学效果分析也可推知有些方面的改善和培养是不能一步到位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虽然进行了生物教学过程的改进,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够很快接受这种变化,甚至有可能在初始阶段出现相反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足够耐心,认清形势,掌握主动,正确处理教学阶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长远进步,才能是人文精神彻底融合在生物教学中。总之,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既是现代教育面临的问题,更是现代教育的迫切要求。它所关注的不仅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健康发展,而是全人类的整体前途。因此,我们必须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切实进行相关实践,使科学教育在人文精神的渗透下显现出其应有的价值,让人文教育在科学真理的推动下不断完善,共创美好未来!31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1]华艳辉.中学生物教育渗透人文精神的分析与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8.[2]王文宏.初中生物教学渗透人文精神教育的探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3]奉英.初中生物教育中的人文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2005.[4]刘艳荣.生物课堂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4.[5]许文伟.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开展人文素养教育的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6]吴锦淑.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的探索与实践[D].东北师范大学.2005.[7]者海云.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8]欧阳红军.中学生物教学中的人文思考[D].辽宁师范大学.2004[9]孟建伟.论科学的人文价值[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14).[10]杜时忠.人文教育的理念[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19).[11]熊在高.人文精神的历史演进及其当代主题[N].湖北大学学报.1997.[12]乐传勇.融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必然抉择[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18).[13]周予新,刘建华.生物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人格塑造[J].中学生物教学.1998.[14]何习平,谢爱萍.素质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相结合的探讨[J].江西社会科学.2003[15]许素真.人教版高中生物系列教材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16]李晓娜,李亮.浅谈生物教学中的人文关怀[J].中学生物学.2005,(21).[17]张慧.浅谈中学自然科学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J].北京教育.2003.[18]赵俊英.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初探[N].山西大学学报.1999.[19]王琪.素质教育应当重视人文精神渗透.[J].人民教育.2000.[20]杨德广.加强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质[J].教育研究.1999.[21]缪世群.浅谈人文精神培养的过程[J].高等教育研究.2002,(18).[22]王永胜.生物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3]胡友群.初中生物教学的现状及其改进设想[J].九江师专报,2004,(05).[24]汪中.生物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5]葛健.谈生物学教育中的人文教育[J].生物学教学,2002.10.[26]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生物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8]路海东.教育心理学[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9]裴娣娜.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的新视域[J].课程、教材、教法,2005,(1).[30]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2004年第2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1]孙珍英.生物教学应注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N],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6,(20)[32]陈继贞.谈生物学教学与人文精神[J].中国成人教育,2006,(9).[33]李君.让人文精神走进课堂[J].新校园:理论版,2010,(4).[34]曹磊.浅论生物教育中的人文精神[J].科技资讯.2007.[35]尹成报.让生物课堂充满人文味[J].科教文汇.2007.[36]红斌.呼唤中学生生物教学中的人文精神.[EB/OL].http://www.jxjy.com.cn/download/2003/200411111584073361.doc3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附录一学生调查问卷亲爱的同学:您好!首先感谢您能在繁忙紧张的学习之余回答我这份问卷。这是一份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教学效果分析的问卷,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如实回答下列问题,您的反馈对于我的研究至关重要。请同学务必认真阅读题目,按照以下标准进行选择:1=完全同意2=基本同意3=不知道或不确定4=不大同意5=完全不同意请将您的选择填到括号中,请对每一道题进行作答。1、人文精神的培养不只是人文学科的事情。()2、我相信书本上所说的是经得住推敲的,但不是完全正确的。()3、在学习过程中如果遇到不会的问题就向别的同学请教。()4、科学本身并不是制造社会问题的罪魁祸首。()5、在对待生物问题时会从几个角度进行观察。()6、我愿意与各方面都比我好的人交朋友。()7、一个生物问题不止有一个答案。()8、生物实验非常有趣,我很感兴趣。()9、我总是可以很快的适应新环境。()10、无休止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最终会导致自然对人类的报复。()11、如果在竞赛中输了,我会认真总结失败经验,然后继续投入到学习中去。()12、对社会上的一些不合理现象我觉得很痛心。()13、发现老师在讲课过程中有错误的地方应马上指正。()14、保护环境必须从小做起,从身边做起。()15、每当看见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我就觉得特别自豪骄傲。()16、我觉得大自然从总体上总是很美的。()17、在学习中如果遇到困难的话决不放弃,直到克服困难为止。()18、当别人的意见与我的不符时,我会认真听取。()19、在平常看报或看新闻的时候,我倾向于多获取一些社会信息。()20、当看见科学家为了学习知识而勤奋刻苦时,总会激发心里强烈的学习欲望。()34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1、当我看见有人虐畜的新闻时,我很愤慨。()22、与别人一起学习做实验是促进自身学习,改正自身缺点的重要途径。()23、当自己手中有垃圾但附近没有垃圾箱时,我会拿着它直到找到垃圾箱为止。()24、当我看见我不认识的长相丑陋的小生物,我不会对它有歧视。()35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附录二学生问卷调查结果调查方面涉及题目统计结果(实验前)统计结果(实验后)54321543211、人文精神的培养不只23124173021116552是人文学科的事情4、科学本身并不是制造3257483921154784学生对自社会问题的罪魁祸首我学习态7、一个生物问题不止有627564515213316043度一个答案13、发现老师在讲课过程中有错误的地方应马上1144612013937582520指正2、我相信书本上所说的是经得住推敲的,但不是652452719439393730完全正确的5、在对待生物问题时会739662710535623615从几个角度进行观察8、生物实验非常有趣,164163218935602520我很感兴趣学生对自11、如果在竞赛中输了,我学习态我会认真总结失败经验,15375829101132553516度和素质然后继续投入到学习中理解去17、在学习中如果遇到困难的话决不放弃,直到克539344329319335737服困难为止20、当看见科学家为了学习知识而勤奋刻苦时,总521415032414385934会激发心里强烈的学习欲望3、在学习过程中如果遇到不会的问题就向别的42543552205226755同学请教6、我愿意与各方面都比623435027319276337学生对他我好的人交朋友人态度18、当别人的意见与我的733405217423365531不符时,我会认真听取22、与别人一起学习做实验是促进自身学习,改正323405924023365931自身缺点的重要途径36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9、我总是可以很快的适17315529171630513022应新环境12、对社会上的一些不合521515121317296436理现象我觉得很痛心15、每当看见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我就觉得特别自319336427019246640学生对社豪骄傲会问题态19、在平常看报或看新闻度的时候,我倾向于多获取1730662412925633517一些社会信息23、当自己手中有垃圾但附近没有垃圾箱时,我会2368381551139543411拿着它直到找到垃圾箱为止10、无休止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最终会导致自然3940643300357143对人类的报复14、保护环境必须从小做31340623103196760起,从身边做起学生对自16、我觉得大自然从总体621722921011336144然态度上总是很美的21、当我看见有人虐畜的320405726019286636新闻时,我很愤慨24、当我看见我不认识的长相丑陋的小生物,我不21295033161721423930会对它有歧视注:在统计结果中,第二行是指所选择的标准,其余的选择该标准的人数。37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附录三教师调查问卷尊敬的老师:您好!首先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填写这份问卷。我是山东师范大学生物方向的教育硕士研究生,现在正在进行毕业论文的调查研究。我调查的是初中生物老师对人文精神及其相关问题的看法。问卷中的问题答案个数不限,您觉得正确的都可以入选;如果您觉得问卷中的答案不符合自己的想法或是很难进行选择,请在题目后面的横线处注明。请您认真作答,您的答案对于我的研究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再次感谢您的配合,谢谢您的支持!1、您对于人文精神的认识程度?(A)我非常了解它的含义(B)我知道它的含义(C)对它有一种模糊的概念(D)不清楚它是什么概念2、当您在教学过程中碰到有同学有创新的见解但又与自己的想法相违背时,您的态度:(A)表示在这一方面自己还没考虑周全,回去调查一下再回答(B)表示该同学的想法很好,并与之交流(C)想办法先掩饰过去,课后再说(D)生气的予以驳回(E)3、您觉得在课堂上适不适合渗透人文教育?(A)适合(B)不适合(C)不清楚(D)4、您在进行生物教学时,对于生物联系实际的情况;(A)经常联系(B)偶尔联系(C)不联系(D)如果上一题选了(B)或(C),请继续回答下题:5、您之所以不经常或是不讲生物知识联系实际的原因是:(A)课上没有时间(B)自己不想讲解(C)考试不考(D)联系的难度太大(E)6、您觉得生物学习和人文学习之间的关系是:(A)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B)两者没有什么必然联系(C)两者有正向关系但较弱(D)进行人文学习会耽误生物学习(E)7、您认为现在的生物教学方式应该更新吗?(A)应该立刻更新(B)现在情况还好,不过长远来看应当更新(C)不应该更新8、您在平常的生物教学中渗透过哪些人文精神?38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爱国主义精神(B)环境保护(C)生命伦理(D).批判思维培养(E)科学态度(F)审美意识(G)9、如果让您进行生物课堂的人文教学,您会用的方式:(A)讲解生物史(B)带领学生们分组讨论问题(C)引用名人传记(D)在课堂上使用文学类语言(E)讲解的时候旁征博引,引入各个学科的看法(F)采用各种多媒体(G)其他方式10、除了您个人在课堂上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您觉得还需要哪些方面的支持?(A)学校方面(B)社会方面(C)家庭方面(D)学生的配合(E)11、您认为现有教材的人文内容:(A)很丰富(B)比较多(C)不多(D)没有12、对于教材中的具有人文精神部分,您讲授的情况是:(A)略去不讲(B)略微讲解(C)详细讲解13、对“生物科学本身是一种人类文化,其中蕴涵丰富的人文思想”这句话的理解是:(A)完全同意(B)有一定道理(C)不确定(D).不同意39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附录四教师问卷调查结果题目答题情况.人1、您对于人文精神的认识程(A).0(B).12(C).18(D).0度?2、当您在教学过程中碰到有同学有创新的见解但又与自(A).21(B).14(C).0(D).1(E).0己的想法相违背时,您的态度:3、您觉得在课堂上适不适合(A).23(B).0(C).7(D).0渗透人文教育?4、您在进行生物教学时,对(A).3(B).27(C).0于生物联系实际的情况;5、您之所以不经常或是不讲(A).25(B).3(C).24(D).12生物知识联系实际的原因是:6、您觉得生物学习和人文学(A).12(B).25(C).1(D).9习之间的关系是:7、您认为现在的生物教学方(A).9(B).21(C).0式应该更新吗?8、您在平常的生物教学中渗(A).24(B).30(C).27(D).4(E).12(F).22(G).0透过哪些人文精神?9、如果让您进行生物课堂的(A).21(B).5(C).20(D).11(E).7(F).14(G).0人文教学,您会用的方式:10、除了您个人在课堂上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您觉得还需(A).30(B).24(C).22(D).18要哪些方面的支持?11、您认为现有教材的人文内(A).0(B).10(C).20(D).0容:12、对于教材中的具有人文精(A).13(B).17(C).0神部分,您讲授的情况是:13、对“生物科学本身是一种人类文化,其中蕴涵丰富的人(A).24(B).4(C).2(D).0文思想”这句话的理解是:40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后记首先,对我敬爱的导师陈继贞教授致以最真挚的感谢!本论文从选题、开题到写作都是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导师所具有的渊博的学术知识、正直朴素的品质、诲人不倦的育人精神、宽容大度的待人接物使我在学习期间受益匪浅,并将对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感谢曹道平教授等老师在本人开题、论文研究、课程学习等方面的指导和帮助;感谢生命科学学院的领导和老师对本人在山东师范大学读书期间的关怀和帮助。感谢我的同学和朋友,感谢我的父亲母亲、感谢我的丈夫和儿子,感谢他们这些年对我的付出和关怀。本论文所呈现出的研究成果,仅仅是一种初步的尝试,还不够系统和成熟。学习和研究永无止境,今后,我将继续努力,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工作中,回报生活对我的厚爱。4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