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2导学案

高一语文必修2导学案

ID:7772957

大小:62.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2-25

高一语文必修2导学案_第1页
高一语文必修2导学案_第2页
高一语文必修2导学案_第3页
高一语文必修2导学案_第4页
高一语文必修2导学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必修2导学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高一语文必修2导学案课题:《归园田居》【学习目标】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2.学习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领会诗人的田园情怀,及追求自由的精神品格。3.课堂练笔,再现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学习重点】1.背诵全诗。2.领悟诗人厌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自由的思想。【学习难点】1.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2.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归园田居》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3.在记诵的基础上,用文字传达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体验。【学习方法】诵读法、探讨法【学习方法】诵读法、探讨法【学习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堂堂趣)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里静放

2、,娇美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山涧清泉一直流过家院门口。早上,雾色渐渐散去。透过微薄的阳光,一位老人拿着锄头,提着竹篮,向院中走去。“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他吟唱诗句,步履悠闲地跨进了院子……他便是陶渊明。(《菊花人生》(2005年湖北高考满分作文片断))大部分同学为了使文章富有文采往往把诗歌嵌入文章当中去,那么你们知道诗歌还有一种利用的方式吗,那就是诗歌改写。一首诗歌,就是一个灵魂,一首诗歌,就是一段经历,一首诗歌,一幅美景,我们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巧用诗歌中的元素,来做一篇文章。陶渊明的诗歌就是一个不错的载体,它

3、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习陶渊明的诗歌可以锻炼我们的写作能力,丰富我们的写作素材。一、明确学习目标(板书,解读)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晋浔阳柴桑人。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他被称为“田园诗人”(开创田园诗一体)、“隐逸诗人”(41岁辞官归田),所以后世称他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他是东晋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情感真挚,诗味醇厚,风格平淡,语言清新自然。曾祖曾官至大司马,到他时已家境没落。陶少年代大有“大济苍生”之壮志。但是反动门阀制度却对他不利,陶曾祖是高官,尚被当时之人讥骂

4、为“小人”、“溪狗”。到了陶渊明时,家世没落,自然更得不到社会的重视。陶到29岁时才出仕,不久又归隐。后又时隐时仕。公元405年,在39岁时,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在官八十余日,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便辞官归田。从此过上隐居躬耕田园的生活并写下了许多优美的田园诗歌。死后,友人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作品简介陶渊明流传下来的诗歌大约有一百二十多首,另外还有散文、辞赋多篇。其中田园诗是陶诗的重要部分,内容描写农村生活、田园风光和淳朴的风俗

5、人情。如四言《时运》、五言《归园田居》等。这些田园诗抒发了作者对宁静闲逸生活的衷心喜爱,表现了作者淡泊旷达、安贫乐道的品格。艺术上,他追求诗歌语言朴素明洁,平淡自然,使人感到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这些诗歌多用白描手法,在田园诗平淡的描写中蕴含着陶渊明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热爱,表现出他美好的人格和崇高的理想。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被称为“田园诗人”。同时,诗人还写了一些咏怀、咏史的篇章,这些诗通过对自己一生经历中的种种感受、体验和对历史的缅怀,寄托诗人的社会理想,对黑暗的现实具有批

6、判意义。与田园诗相比较,这类诗更富于政治性和现实性。陶渊明的辞赋散文,数量不多,但思想、艺术上都有独特的成就。像《桃花源记》、《归去来辞》、《五柳先生传》,直到今天仍是传诵的名作。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历史上最纷乱的时期:19岁,遭遇淝水之战;21岁,司马父子擅权;35岁,司马暴政引起孙恩十余万农民大起义;38岁,桓玄杀司马篡位自立;40岁,刘裕杀桓玄,弑晋安帝,立恭帝;56岁,刘裕逼恭帝禅位,篡而代之。各路人马无不是打着拥主护国的旗号,干的却是打家劫舍的勾当,真是“乱看惯了,篡也看惯了”。而且身在官场之中,更需在纷乱的政局中见风

7、使舵,相机而动,委曲求全,这对于生性洒脱崇尚自由的渊明而言,的确是一张压抑心志的大网。2.学习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领会诗人的田园情怀,及追求自由的精神品格。3.课堂练笔,再现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二、看书做记号(堂堂问)(一)、1.思考:“归园田居”的意思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它的题眼是什么?这个明示信息下还潜藏着哪些隐性的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明确:是归.a、从何而归?b、 为何而归?   c、归向何处? d、 归去如何?2.问题讨论(自由诵读,思考上面四个问题) a从何而归?  尘网樊笼  官场生活—喻      

8、情—厌恶悔恨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分析:“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是作者对自己整个前半生的摇摆、痴迷表示深沉的忏悔。“尘网”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极端厌恶,“三十年”应为“十三年”夸大了数字,说明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