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动物病毒性疾病

水产动物病毒性疾病

ID:78130781

大小:7.84 MB

页数:43页

时间:2024-02-04

上传者:134****8500
水产动物病毒性疾病_第1页
水产动物病毒性疾病_第2页
水产动物病毒性疾病_第3页
水产动物病毒性疾病_第4页
水产动物病毒性疾病_第5页
水产动物病毒性疾病_第6页
水产动物病毒性疾病_第7页
水产动物病毒性疾病_第8页
水产动物病毒性疾病_第9页
水产动物病毒性疾病_第10页
资源描述:

《水产动物病毒性疾病》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各论第五章水产动物病毒性疾病第六章水产动物细菌性疾病第七章水产动物真菌性疾病第八章水产动物原虫病第九章水产动物蠕虫病第十章水产动物甲壳类动物性疾病第十一章水产动物非生物性疾病水产动物病毒性疾病 第五章水产动物病毒性疾病第一节草鱼出血病第二节鲤鱼痘疮病第三节鲤鱼鳔炎第四节鲤春病毒病第五节鳜爆发性传染病第六节传染性胰腺坏死病第七节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第八节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第九节斑点叉尾鮰病毒病水产动物病毒性疾病 第一节草鱼出血病草鱼出血病是严重危害当年草鱼鱼种的一种传染性疾病。1.病原:为呼肠孤病毒科的草鱼出血病病毒2.流行情况(1)危害对象草鱼,体长2.5~15cm的鱼种(2)流行季节6~9月(3)环境条件20~33℃时发生(4)流行地区广全国各地都有该病的流行。水产动物病毒性疾病 3.症状及病理变化(图1、2、3、4、5、6)(1)红肌肉型:以体长7-10cm的草鱼多见(2)红鳍红鳃盖型:以13cm以上的草鱼多见(3)肠炎型4.诊断5.防治(1)加强饲养管理实施健康养殖(2)人工免疫预防(3)药物防治水产动物病毒性疾病 病毒的特性病毒颗粒很小,测量单位为纳米(nm),病毒一般小于150纳米。病毒颗粒主要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组成,不具备完整的细胞结构。以复制的方式进行繁殖。当病毒在细胞内生长繁殖时,可引起细胞形成一种特殊的斑块结构,称为包涵体,经特殊染色后,可在普通显微镜下看到。专性细胞内寄生,病毒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增值。没有理想的治疗方法,主要是进行预防。水产动物病毒性疾病 一、草鱼出血病病毒的特性(一)、病原体(二)、流行情况(三)、症状(四)、诊断(五)、预防措施(六)、治疗方法水产动物病毒性疾病 (一)、病原体草鱼出血病病毒(也叫呼肠孤病毒),属呼肠孤病毒科。病毒为20面体球形颗粒,直径为60-80纳米,具双层衣壳;病毒基因组由11条双股核糖核酸(RNA)组成。病毒耐酸(pH3),耐碱(pH10),耐热(56℃)。病毒复制部位在细胞浆,最适复制温度为25-30℃,其生长温度范围是20-35℃。尚未发现在非鲤科鱼类细胞株中增殖。毛树坚等(1989)报道,在浙江地区患出血病的草鱼中还分离到一种小病毒颗粒,大小为20-30纳米,六角形,为单股核糖核酸病毒,经初步鉴别,属小核糖核酸病毒科。水产动物病毒性疾病 (二)、流行情况草鱼出血病是鱼种培育阶段一种流行地区广泛、流行季节长、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危害性大的病毒性鱼病。主要危害全长2.5-15厘米的草鱼鱼种及1足龄的青鱼,有时2足龄以上的大草鱼也患病,青鱼以及麦穗鱼等也可患病。水温在20-33℃时发生流行,最适流行水温为27-30℃;每年6-9月是此病的主要流行季节。但当水质恶化,水中溶氧低,透明度低,水中总氮、有机氮、亚硝酸态氮和有机物耗氧量高,水温变化大,鱼体抵抗力低下,病毒的数量多及毒力强时,则在水温12℃及34.50℃时也有发病。该病可通过被污染的水、食物等进行水平传播,也可通过卵进行垂直传播。水产动物病毒性疾病 主要流行于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诸省市,尤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甚,近年来在华北地区也有发生。流行严重时,发病率达30%-40%,死亡率可达50%左右,严重影响草鱼养殖。病毒的传染源主要是带毒的草鱼、青鱼以及麦穗鱼等。人工感染健康草鱼鱼种,从感染到发病死亡约需4-15天,一般是7-10天。病程分潜伏期、前趋期和充分发展期三个阶段。1、潜伏期从病毒侵入鱼体到出现症状以前的一段时间叫潜伏期。草鱼出血病的潜伏期约3-10天。2、前趋期这期的期限很短。这期的特征为病鱼已开始出现症状,但不够明显,出现的症状也还不是这种病所特有的。草鱼出血病的前趋期,一般为1-2天,此时病鱼的体色发暗变黑、离群独游、摄食减少或停止。3、充分发展期出现这种病的典型症状。草鱼出血病的充分发展期时间长短不一,一般为1-2天,此期病鱼表现充血、出血等典型症状而死。水产动物病毒性疾病 (三)、症状病鱼体色发黑,离群独游水面,反应迟钝,摄食减少或停止。主要症状是病鱼各器官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根据病鱼所表现的症状及病理变化,大致可分为如下三种类型:(1)“红肌肉”型。病鱼外表无明显的出血症状,或仅表现轻微出血,但肌肉明显充血,严重时全身肌肉均呈红色,鳃瓣则严重失血,出现“白鳃”。这种类型一般在较小的草鱼种(体长7-10cm)较常见。(2)“红鳍红鳃盖”型。病鱼的鳃盖、鳍基、头顶、口腔、眼眶等明显充血,有时鳞片下也有充血现象,但肌肉充血不明显,或仅局部出现点状充血。这种类型一般见于在较大的草鱼种(体长13cm以上)上出现。(3)“肠炎”型。病鱼体表及肌肉的充血现象均不明显,但肠道严重充血。肠道部分或全部呈鲜红色,肠系膜、脂肪、鳔壁等有时有点状充血。肠壁充血时,仍具韧性,肠内虽无食物,但很少充有气泡或黏液。这种类型在各种规格的草鱼种中都可见到。上述三种类型的病理变化可同时出现,亦可交互出现。水产动物病毒性疾病 草鱼出血病—全身出血、眼球突出水产动物病毒性疾病 水产动物病毒性疾病 水产动物病毒性疾病 水产动物病毒性疾病 水产动物病毒性疾病 水产动物病毒性疾病 四、诊断1、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在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时,必须注意以下区别:(1)以肠出血为主的草鱼出血病和细菌性肠炎病的区别:活检时,前者的肠壁弹性较好,肠腔内黏液较少;病情严重时,肠腔内有大量红细胞及成片脱落的上皮细胞。而后者的肠壁弹性较差,肠腔内黏液较多;病情严重时,肠腔内有大量黏液和坏死脱落的上皮细胞,红细胞较少。(2)草鱼出血病和细菌性败血症的区别前者主要危害草鱼、青鱼的鱼种;后者则危害团头鲂、鲫、鲢、鳙、鱖、加州鲈、黄鳝、草鱼、白鲳、银鲷、大口鲇等多种淡水鱼,且对鱼种,食用鱼均危害。水产动物病毒性疾病 水产动物病毒性疾病 水产动物病毒性疾病 (四)、诊断2、根据病理变化可做出进一步诊断3、免疫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诊断最后确诊确诊可采用免疫学诊断方法:葡萄球菌A蛋白协同凝集试验、酶联染色技术等;病毒的分离培养、攻毒试验,电镜观察病毒颗粒等。水产动物病毒性疾病 (五)、预防措施1、清除池底过多淤泥用生石灰、漂白粉、漂粉精、二氯异氰尿酸钠、三氯异氰尿酸等消毒。2、实行检疫制度,严禁携带病毒的鱼卵输人及运出鱼卵。用伏碘1%水溶液药浴10-20分钟。3、夏花鱼种用每立方米水体中加5毫升双链季铵盐络合碘药浴10-20分钟。4、加强饲养管理,进行生态防病如投放光合细菌;保持水质优良、稳定;投喂营养全面、含免疫增强剂的优质饲料,5、培育抗出血病草鱼鱼种水产动物病毒性疾病 6、人工免疫预防组织浆灭活疫苗或细胞培养灭活疫苗(效果好,实验室),免疫力产生的时间随水温的升高而缩短,水温10℃时需30天,15℃时20天,当水温20℃以上时只需4天;免疫期可保持14个月。(1)灭活疫苗制备取患典型出血病的濒死草鱼的肾、脾、肝和肌肉组织称重、剪碎,加9倍量无菌生理盐水,进行匀浆3000-3500转/分低温离心30分钟,取上清液,在每毫升上清液中加青霉素1000单位和链霉素1000微克,摇匀后,放在4℃以下处过夜除菌,即为组织浆病毒悬液。然后再加福尔马林至最终浓度为0.1%,摇匀后,放人32℃恒温水浴锅中灭活72小时。取样作安全和效力试验,其余的都分装、封口,贴上标签置4℃冰箱保存。取样——称重——匀浆——离心——取上清液——除菌——灭活——储备水产动物病毒性疾病 (2)免疫途径(1)注射法8厘米以上草鱼鱼种,采用连续注射器进行腹腔或背鳍基部肌肉注射,每尾注射组织浆灭活疫苗0.3-0.5毫升。(2)浸浴法(3)口服法,特异化的饲料效果优于浸浴法。7、药物预防据报道,在草鱼出血病流行季节,每月外泼消毒药1-2次,内服药饲1-2个疗程,有预防效果。(1)外泼消毒药二氧化氯、伏碘、双链季铵盐络合碘。(2)内服药饲①每千克饲料中加170g大黄、黄芩、黄柏、板蓝根(单用或合用均可),再加170g食盐,拌匀后制成水中稳定性好的颗粒药饲,连喂3天。②每千克饲料中加170g刺槐子、170g苍生2号、170g盐,拌匀后制成水中稳定性好的颗粒药饲投喂,连喂3天。③每千克饲料中加鱼复药2号2.5g,拌匀后制成水中稳定性好的颗粒药饲投喂,连喂3天。水产动物病毒性疾病 (六)、治疗方法在疾病早期,外泼消毒药2-4次,同时内服药饲7-10天,一定效果。1、外用药泼洒二氧化氯、伏碘、双链季铵盐络合碘等。2、内服药(1)每千克饲料中加鱼复药2号0.5g,拌匀后制成水中稳定性好的颗粒药饲,连喂7-10天。(2)每千克饲料中加200g大黄、黄芩、黄柏、板蓝根(单用或合用均可),再加170g食盐,拌匀后制成水中稳定性好的颗粒药饲,连喂7-10天。(3)每100千克饲料中加双链季铵盐络合碘0.5-1毫升,拌匀后制成水中稳定性好的颗粒药饲,连喂7-10天。水产动物病毒性疾病 二、鲤痘疮病【病原】鲤疱疹病毒【症状】发病初期,病鱼体表出现薄而透明的灰白色小斑状增生物,以后小斑逐渐扩大,互联成片并增厚,形成不规则的玻璃样或蜡样增生物,形似癣状痘疮。背部、尾柄、鳍条和头部是痘疮密集区,严重的病鱼全身布满痘疮,病灶部位常有出血现象。水产动物病毒性疾病 【流行情况】该病早在1563年就有记载,流行于欧洲,现在朝鲜、日本及我国的湖北、江苏、云南、四川、河北、东北和上海等地均有发生,大多呈局部散在性流行,大批死亡现象较少见。主要发生在一足龄以上鲤鱼,鲫鱼可偶尔发生,同池混养的其他鱼则不感染。该病流行于秋末至春初的低温季节及密养池。水温在10~15℃时,水质肥沃的池塘和水库网箱养鲤中易发生。当水温升高或水质改善后,痘疮会自行脱落,条件恶化后又可复发。本病通过接触传播,也有人提出单殖吸虫、蛭、鲺等可能是传播媒介。水产动物病毒性疾病 【防治】(1)严格执行检疫制度,不从患有痘疮病渔场进鱼种,不用患过病的亲鲤繁殖。(2)流行地区应改养对本病不敏感的鱼类。(3)做好越冬池和越冬鲤鱼的消毒工作,调节池水PH,使之保持在8左右。(4)秋末或初春时期,应注重改善水质或减少养殖密度。(5)发病池塘应及时灌注新水或转池饲养。水产动物病毒性疾病 三、鲤春病毒血症【病原】鲤弹状病毒(R.carpio)。【症状】病鱼呼吸缓慢,沉入池底或失去平衡侧游,体色发黑,腹部膨大,眼球突出,肛门红肿,鳃丝颜色变淡并有出血点;腹腔内有积液,肠壁发炎,内脏有出血斑点,肝、脾、肾肿大,颜色变淡;肌肉也有出血斑块,血红蛋白含量减少,血浆中糖原及钙离子浓度降低。【流行情况】在欧洲广为流行,死亡率可高达80~90%,主要危害一龄以上的鲤鱼,鱼苗、夏花很少感染,春季(水温在13~20℃)时适宜流行,水温超过22℃时就不再发病,所以叫鲤春病毒血症。【防治】(1)加强综合预防措施,严格执行检疫制度。(2)水温提高到22℃以上。(3)选育有抗病能力的鱼种放养。水产动物病毒性疾病 第二节鲤鱼痘疮病病原:鲤疱疹病毒,有囊膜的DNA病毒流行情况:流行于欧洲,现在日本及我国均有发生。主要危害鲤鱼、鲫鱼及圆腹雅罗鱼等。流行于冬季及早春低温(10~16℃时),及水质肥的池塘水库、网箱内。症状及病理变化(图7、8、9、10、11)小白点直径1至数厘米的石蜡样结节融合成大的石蜡样斑块水产动物病毒性疾病 诊断(1)根据症状与流行病学进行诊断(2)病理组织学诊断(3)电子显微镜诊断(4)病原学诊断防治(1)适当稀养有预防作用(2)流行地区改养不敏感的鱼类(3)发病鱼置于含氧量高或流水中痘疮会自行脱落水产动物病毒性疾病 第三节鲤鱼鳔炎病原:鲤鳔炎病毒,为弹状病毒科病毒流行情况:主要危害2月龄以上的鲤鱼,流行水温15~22℃,在欧洲国家流行。症状与病理变化(图12)诊断防治(1)严格执行检疫,实施健康养殖(2)免疫预防水产动物病毒性疾病 第四节鲤春病毒病病原:鲤春病毒血症病毒,属弹状病毒科病毒。流行情况:主要危害1龄以上的鲤鱼,主要流行于春季,水温超过22℃时一般不再发病;流行于欧洲各国,发病后存活的鱼很难再感染。症状及病理变化(图13、14)诊断防治(1)严格执行检疫,实施健康养殖(2)免疫预防水产动物病毒性疾病 第五节鳜爆发性传染病(鳜传染性肝坏死)病原:鳜病毒或鳜传染性肝肾坏死病毒流行情况:主要危害鳜鱼的鱼种和成鱼,主要流行于广东省,发病季节为5-10月,发病率50%左右,死亡率50-90%。症状与病理变化(图15、16、17):全身体表充血、出血,眼球突出,蛀鳍,肝、脾、肾出血,甚至出现坏死灶。诊断:病原分离鉴定与血清学诊断防治:采用综合防治措施进行预防,发病后无有效的防治措施。水产动物病毒性疾病 第六节传染性胰腺坏死病病原:传染性胰腺坏死病病毒,属双RNA病毒属的病毒(IPNV)。流行情况:主要危害鲑科鱼类的鱼苗、鱼种,6周龄以上很少发病,但可成为带毒者;IPNV可垂直传播,也可水平传播。症状与病理变化(图18):眼球突出,腹部膨大,肛门处常拖一粘液便,卡他性坏死性肠炎,胰腺细胞坏死,胞浆包涵体出现。水产动物病毒性疾病 诊断:防治:(1)加强检疫,严格执行检疫制度;(2)加强综合防治措施;(3)免疫预防(4)药物预防水产动物病毒性疾病 第七节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原: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IHNV),属弹状病毒属的病毒。流行情况:主要危害鲑棵鱼类的鱼苗及鱼种,刚孵出的鱼苗到4周龄的鱼种死亡率最高超过1龄的鱼很少发病,成鱼可成为带毒者。症状与病理变化(图19、20、21、22):体色发黑,眼球突出,腹部膨大,肛门常拖一较粗的粘液便;造血器官坏死,严重时肝、胰腺等都发生坏死。诊断:防治:同传染性胰腺坏死病水产动物病毒性疾病 第八节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原:艾特韦病毒,属弹状病毒属的病毒(如图)。流行情况:主要危害虹鳟,流行于冬末春初,水温在14℃以下很易爆发;在欧洲国家广为流行。症状与病理变化:急性型,体表出血,鳃呈花斑状,骨骼肌、脂肪组织、鳔、肠等出血,造血组织、肝等发生坏死;慢性型,贫血,鳃苍白,腹水,肝细胞变性、坏死,胞浆内出现包涵体;神经型,表现为神经症状(如图)。水产动物病毒性疾病 诊断:防治:(1)加强综合防治措施,严格检疫;(2)发眼卵用碘伏消毒;(3)流行地区改养抗病力强的养殖品种水产动物病毒性疾病 第九节斑点叉鮰尾病毒病病原:斑点叉尾鮰病毒(CCV)为一种疱疹病毒,病毒颗粒有囊膜,呈20面体,颗粒直径175-200nm。流行情况:CCV在自然条件下,仅感染斑点叉尾鮰,且主要对小于1龄,体长小于15cm的鱼苗、鱼种产生危害,但成鱼也可发生隐性感染,成为带毒者。CCVD的流行水温是20-30℃,水温低于15℃,CCVD几乎不会发生。水产动物病毒性疾病 症状与病理变化(图23、24、25、26、27、28):病鱼鳍条基部、腹部和尾柄基部充血、出血,以腹部充出血更为明显;腹部膨大,眼球单侧或双侧性外突;鳃苍白,有的发生出血;部分病鱼可见肛门红肿外突;腹腔内有大量淡黄色或淡红色腹水,胃肠道空虚,其内充满淡黄色的粘液;肝、肾、骨骼肌、胰腺、神经细胞等表现为变性、坏死。诊断:防治:(1)消毒与检疫(2)避免用感染了CCV的亲鱼产卵,进行繁殖(3)免疫防治水产动物病毒性疾病 第十节淋巴囊肿病病原:虹彩病毒科的淋巴囊肿病毒,其轮廓呈六角形,有囊膜,直径一般为200~260nm(如图)流行情况:1874年Lowe首先发现于欧洲的河鲽,随后陆续在许多野生和养殖的海、淡水鱼类上都有发现,是最早发现的鱼类病毒病。在全球范围内均有发生,过去此病主要发生在欧洲和南、北美洲;近年来,日本以及我国广东、山东、浙江、福建等地均有此病的发生。主要危害海水鱼类,特别是鲈形目、鲽形目、鲀形目鱼类苗种阶段和1龄鱼种,发病后2个月死亡率达30%以上,水温10~20℃时为发病高峰期。水产动物病毒性疾病 症状与病理变化(如图):发病鱼在病情较轻时,行为摄食基本正常,但生长缓慢;病情严重时其食欲下降,甚至不摄食,并发生死亡。病鱼的皮肤、鳍和尾部等处出现许多分散或聚集成团的大小不等的水泡状囊肿物,囊肿物多呈白色、淡灰色、灰黄色,有的带有出血灶而显微红色。囊肿物是鱼的真皮结缔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被病毒感染后肥大而成,并在胞浆内可见大量的包涵体和病毒颗粒诊断:防治:(1)消毒与检疫(2)发病后用市售H2O2(30%浓度)稀释至3%,以此为母液,配成50×10-6的浓度,浸洗20min水产动物病毒性疾病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感谢你的支持,我们会努力做得更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