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护理学-课件第二章女性生殖系统解剖与生理

妇产科护理学-课件第二章女性生殖系统解剖与生理

ID:82015161

大小:455.00 KB

页数:112页

时间:2022-11-02

上传者:胜利的果实
妇产科护理学-课件第二章女性生殖系统解剖与生理_第1页
妇产科护理学-课件第二章女性生殖系统解剖与生理_第2页
妇产科护理学-课件第二章女性生殖系统解剖与生理_第3页
妇产科护理学-课件第二章女性生殖系统解剖与生理_第4页
妇产科护理学-课件第二章女性生殖系统解剖与生理_第5页
妇产科护理学-课件第二章女性生殖系统解剖与生理_第6页
妇产科护理学-课件第二章女性生殖系统解剖与生理_第7页
妇产科护理学-课件第二章女性生殖系统解剖与生理_第8页
妇产科护理学-课件第二章女性生殖系统解剖与生理_第9页
妇产科护理学-课件第二章女性生殖系统解剖与生理_第10页
资源描述:

《妇产科护理学-课件第二章女性生殖系统解剖与生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第二章女性生殖系统解剖与生理

1第一节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2一、骨盆骨盆(pelvis)是胎儿娩出时必经的通道,其大小、形状直接影响分娩。女性骨盆通常较男性宽而浅,有利于胎儿娩出。

3(一)骨盆的组成1.骨盆的骨骼骨盆由骶骨、尾骨及左右两块髋骨组成。

4(一)骨盆的组成2.骨盆的关节有耻骨联合、骶髂关节和骶尾关节。3.骨盆的韧带骨盆各部之间的韧带,以骶、尾骨与坐骨结节之间的骶结节韧带和骶、尾骨与坐骨棘之间的骶棘韧带较为重要,骶棘韧带宽度是判断中骨盆是否狭窄的重要指标。

5(二)骨盆的分界骨盆以耻骨联合上缘、髂耻缘及骶岬上缘的连线为界分为假骨盆和真骨盆两部分。假骨盆(又称大骨盆)位于骨盆分界线之上,其前方为腹壁下部、两侧为髂骨翼、后方为第5腰椎。假骨盆与产道无直接关系,但其某些径线的长短可作为了解真骨盆大小的参考。真骨盆又称小骨盆,是胎儿娩出的骨产道。真骨盆有骨盆入口、骨盆出口上下两口,两口之间为骨盆腔。

6(二)骨盆的分界骨盆腔前壁是耻骨联合和耻骨支,后壁是骶骨和尾骨,两侧是坐骨、坐骨棘和骶棘韧带。坐骨棘处于真骨盆中部,是分娩过程中衡量胎先露部下降程度的重要标志,其连线的长短是衡量中骨盆大小的重要径线。耻骨两降支的前部相连构成耻骨弓。骨盆腔为前浅后深,其中轴为骨盆轴,分娩时胎儿沿此轴娩出。

7(三)骨盆的类型1.女型最常见,为女性正常骨盆,我国妇女占52%-58.9%。入口呈横椭圆形,入口横径较前后径稍长,耻骨弓较宽,坐骨棘间径≥10cm。

8(三)骨盆的类型2.扁平型较常见,我国妇女占23.2%-29%。入口呈扁椭圆形,入口横径大于前后径。耻骨弓宽,骶骨弯曲,骨盆浅。

9(三)骨盆的类型3.类人猿型我国妇女占14.2%-18%。入口呈长椭圆形,骨盆两侧壁稍内聚,坐骨棘较突出,坐骨切迹较宽,耻骨弓较窄,骶骨向后倾斜,故骨盆前部较窄而后部较宽,较其他类型骨盆深。

10(三)骨盆的类型4.男型少见,我国妇女仅占1%-3.7%。骨盆较深呈漏斗形,入口略呈三角形,两侧壁内聚,耻骨弓较窄,骶骨较直而前倾。

11二、外生殖器女性外生殖器指生殖器官的外露部分,又称外阴。位于两股内侧之间,前为耻骨联合,后为会阴。

12(一)阴阜(monspubis)耻骨联合前面皮肤隆起。青春期该部开始生长阴毛,呈尖端向下的三角形。阴毛为第二性征之一。

13(二)大阴唇(labiummajus)为两股内侧的一对纵行隆起的皱襞,起自阴阜,止于会阴。大阴唇外侧面为皮肤,皮层内有皮脂腺、汗腺和毛囊,有很厚的皮下脂肪层,内含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未产妇女的两侧大阴唇自然合拢,遮盖阴道口及尿道外口。

14(三)小阴唇(labiumminus)位于大阴唇内侧的一对薄皮肤皱襞。表面湿润、色褐、无毛,神经末梢丰富,极敏感。两侧小阴唇前端相互融合,并分为两叶包绕阴蒂,前叶形成阴蒂包皮,后叶形成阴蒂系带。大、小阴唇后端会合,形成阴唇系带。

15(四)阴蒂(clitoris)位于两小阴唇顶端下方,具有勃起性。分为三部分,前端为阴蒂头,暴露于外阴;中为阴蒂体;后为两阴蒂脚,附着于两侧耻骨支。阴蒂富含神经末梢,极敏感。

16(五)阴道前庭(vaginalvestibule)为两小阴唇间的菱形区域,前为阴蒂,后为阴唇系带。在此区域内,前方有尿道外口,后方有阴道口,阴道口与阴唇系带之间有一浅窝,称舟状窝(又称阴道前庭窝)。

17(五)阴道前庭(vaginalvestibule)1.前庭球又称球海绵体,位于前庭两侧,由具有勃起功能的组织构成。其前部与阴蒂相接,后部与同侧前庭大腺相邻,表面由球海绵体肌覆盖。

18(五)阴道前庭(vaginalvestibule)2.前庭大腺又称巴氏腺,位于前庭下方阴道口两侧的大阴唇后部,为球海绵体肌覆盖,如黄豆大,左右各一。腺管细长(1~2cm),开口于前庭后方小阴唇与处女膜之间的沟内。性兴奋时分泌黏液起润滑作用。正常情况检查时不能触及此腺,若腺管口闭塞,形成脓肿或囊肿。

19(五)阴道前庭(vaginalvestibule)3.尿道外口位于阴蒂下方前庭的前部。其两侧后方有尿道旁腺,开口极小,容易有细菌潜伏。

20(五)阴道前庭(vaginalvestibule).阴道口及处女膜阴道口位于尿道口后方的前庭后部。阴道口覆有一层较薄有孔黏膜称处女膜,膜的两面被覆鳞状上皮,内含结缔组织、血管与神经末梢。处女膜多在初次性交时破裂,受分娩影响,产后仅留有处女膜痕。

21三、内生殖器女性内生殖器包括阴道、子宫、输卵管及卵巢。

22(一)阴道阴道(vagina)为性交器官,也是月经血排出及胎儿娩出的通道。

23(一)阴道1.位置和形态位于真骨盆下部中央,呈上宽下窄的管道。上端包围宫颈,下端开口于阴道前庭后部。前壁长7~9cm,与膀胱和尿道相邻;后壁长10~l2cm,与直肠贴近。环绕宫颈周围的部分称阴道穹隆,可分为前、后、左、右4部分,其中后穹隆最深,与直肠子宫陷凹紧密相邻,为盆腔最低部位,临床上可经此处穿刺或引流。

24(一)阴道2.组织结构阴道壁由黏膜、肌层和纤维组织膜构成,有很多横纹皱襞,且外覆弹力纤维,故有较大伸展性。阴道黏膜呈淡红色,由复层鳞状上皮细胞覆盖,无腺体,受性激素影响有周期性变化。幼女及绝经后妇女的阴道黏膜上皮甚薄,皱襞少,伸展性小,容易受创伤而感染。阴道肌层由外纵内环两层平滑肌纤维构成。

25(二)子宫子宫(uterus)为一壁厚、腔小、以肌肉为主的器官,是孕育胚胎、胎儿和产生月经的器官。

26(二)子宫1.形态成人的子宫为前后略扁的倒置梨形。子宫上部较宽为宫体,其上部隆突部分为宫底,两侧为宫角,子宫下部较窄呈圆柱形为宫颈。子宫体与宫颈的比例因年龄而异,婴儿期为1:2,成年妇女为2:1,老人为1:1。宫腔上宽下窄,宫体宫颈间最狭窄处为峡部,在非孕期长1cm,其上端解剖上较狭窄,称解剖学内口,其下端因黏膜组织在此处由宫腔内膜转变为宫颈黏膜,称为组织学内口。

27(二)子宫2.组织结构(1)宫体:宫体壁由3层组织构成,由内向外分为子宫内膜层、肌层、浆膜层。(2)宫颈: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含少量平滑肌纤维、血管及弹力纤维。

28(二)子宫3.位置子宫位于盆腔中央,膀胱与直肠之间,下端接阴道,两侧与输卵管和卵巢固有韧带及阔韧带相连。

29(二)子宫4.子宫韧带共有4对。(1)圆韧带(2)阔韧带(3)主韧带(4)宫骶韧带

30(三)输卵管输卵管(oviduct)为一对细长且弯曲的肌性管道,位于阔韧带上缘内,内侧与宫角相连通,外端游离呈伞状,与卵巢毗邻。根据输卵管的形态由内向外可分为4部分:间质部、峡部、壶腹部、伞部。输卵管的蠕动和黏膜上皮细胞的形态、分泌及纤毛摆动均受性激素影响,而有周期性变化。

31(四)卵巢(ovary)卵巢为一对扁椭圆形的性腺,具有产生卵细胞和分泌性激素功能。成年妇女的卵巢约4cm×3cm×lcm大小,重5~6g,呈灰白色;绝经后卵巢萎缩变小变硬。青春期前,卵巢表面光滑;青春期开始排卵后,表面逐渐凹凸不平。

32四、血管、淋巴及神经

33(一)动脉女性内外生殖器官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卵巢动脉、子宫动脉、阴道动脉及阴部内动脉。

34(一)动脉1.卵巢动脉

35(一)动脉2.子宫动脉

36(一)动脉3.阴道动脉4.阴部内动脉分出4支:①痔下动脉,供应直肠下段及肛门部;②会阴动脉,分布于会阴浅部;③阴唇动脉,分布于大、小阴唇;④阴蒂动脉,分布于阴蒂及前庭球。

37(二)静脉盆腔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在相应器官及其周围形成静脉丛并互相吻合,故盆腔静脉感染容易蔓延。卵巢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右侧人下腔静脉,左侧入左肾静脉,故左侧盆腔静脉曲张多见。

38(三)淋巴女性盆腔具有丰富的淋巴系统,淋巴结一般沿相应的血管排列。主要分为外生殖器淋巴与盆腔淋巴两组。

39(三)淋巴1.外生殖器淋巴(1)腹股沟浅淋巴结(2)腹股沟深淋巴结

40(三)淋巴2.盆腔淋巴分为3组:①髂淋巴组由髂内、髂外及髂总淋巴结组成;②骶前淋巴组位于骶骨前面;③腰淋巴组位于腹主动脉旁。

41(四)神经1.外生殖器的神经支配主要由阴部神经支配。2.内生殖器的神经支配主要由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支配。

42五、骨盆底与会阴

43(一)骨盆底骨盆底为封闭骨盆出口、盆腔脏器赖以承载并保持正常位置的重要结构。由多层肌肉和筋膜组成,其前面为耻骨联合,后面为尾骨尖,两侧为耻骨降支、坐骨升支及坐骨结节。两侧坐骨结节前缘的连线将骨盆底分为尿生殖三角(又称尿生殖区,有尿道和阴道通过)和肛门三角(又称肛区,有肛管通过)。

44(一)骨盆底1.外层即浅层筋膜与肌肉。浅肌肉层(1)球海绵体肌:位于阴道两侧,覆盖前庭球、前庭大腺及阴蒂海绵表面,向后与肛门外括约肌相互交叉混合。(2)坐骨海绵体肌:起自坐骨结节,止于阴蒂脚处的阴蒂海绵体。(3)会阴浅横肌:自两侧坐骨结节内侧面中线向中心腱会合。(4)肛门外括约肌:围绕肛门的环形肌束,前端会合于中心腱,后端止于骶骨。

45(一)骨盆底2.中层即泌尿生殖膈。在浅肌肉层的深面,由上、下两层坚韧筋膜及其间的一层薄肌肉(会阴深横肌和尿道括约肌)组成,覆盖于由耻骨弓与两坐骨结节形成的骨盆出口前部的三角形平面上,又称三角韧带,其中有尿道与阴道穿过。

46(一)骨盆底3.内层即盆膈。为骨盆底最坚韧层,由肛提肌及其内、外面两层筋膜所组成,尿道、阴道及直肠依次穿过。肛提肌是位于骨盆底的成对扁肌,在骨盆底肌肉中起最重要的支持作用。每侧肛提肌自前内向后外由耻尾肌、髂尾肌、坐尾肌3部分组成。

47(二)会阴妇产科临床所称会阴是指阴道口与肛门之间,由皮肤、筋膜及肌肉组成的楔形软组织,厚3~4cm,为盆底重要结构。表面为皮肤及皮下脂肪,内层为会阴中心腱,又称会阴体。妊娠期会阴组织变软有利于分娩。分娩时保护此区,可防止裂伤。

48六、邻近器官女性生殖器官与尿道、膀胱、输尿管、直肠及阑尾相邻。

49(一)尿道为一肌性器官,长4~5cm,直径约0.6cm,从膀胱三角尖端开始,穿过泌尿生殖膈,终于尿道外口。位于阴道前面,耻骨联合后面。由于女性尿道短而直,又接近阴道,易引起泌尿系统感染。

50(二)膀胱为一囊状肌性器官,位于耻骨联合与子宫之间。膀胱充盈时可凸向骨盆腔甚至腹腔。由于膀胱充盈可影响子宫及阴道,故妇科检查及手术前必须排空膀胱。

51(三)输尿管左右各一,长约3Ocm,粗细不一,内径平均0.5cm。在腹膜后,从肾盂开始沿腰大肌前面偏中线侧下降(腰段),在骶髂关节处经髂外动脉起点的前方进入骨盆腔(盆段)继续下行,于阔韧带基底部向前内方行,在宫颈外侧约2cm处,在子宫动脉的下方穿过,在位于宫颈阴道上部的外侧1.5~2cm处,斜向前内穿越输尿管隧道进入膀胱。妇科手术时,应避免损伤输尿管。

52(四)直肠长约15~20cm,上接乙状结肠,下连肛管,前为子宫及阴道,后为骶骨。直肠上中段被覆腹膜,于中断处折向前上方覆盖宫颈及子宫后壁,形成直肠子宫陷凹。肛管长2~3cm,妇科手术及分娩处理时应注意避免损伤肛管、直肠。

53(五)阑尾上端连接盲肠,通常位于右髂窝内。其位置、粗细、长短变化较大,下端有时可达右侧输卵管及卵巢部位,而妊娠期阑尾位置又可随妊娠月份增加而逐渐向外上方移位。因此,妇女患阑尾炎时有可能累及子宫附件,应注意鉴别诊断。

54第二节女性生殖系统生理

55一、女性各阶段生理特点根据女性一生的年龄和生殖内分泌变化,划分为7个阶段即胎儿期、新生儿期、儿童期、青春期、性成熟期、绝经过渡期和绝经后期,但各阶段并无截然界限。

56(一)胎儿期(fetalperiod)由父系和母系来源的23对染色体组成的新个体为受精卵,其中性染色体在性发育中起决定性作用。性染色体X与Y决定着胎儿的性别,XX合子发育为女性,XY合子发育为男性。原始性腺在胚胎6周后开始分化。若胚胎细胞不含Y染色体时,性腺分化缓慢,性腺组织至胚胎8~10周才出现卵巢的结构。原始生殖细胞分化为初级卵母细胞,性索皮质的扁平细胞围绕卵母细胞形成原始卵泡。卵巢形成后,中肾管退化,两条副中肾管发育成为女性生殖道。

57(二)新生儿期(neonatalperiod)出生后4周内为新生儿期。女性胎儿在母体内受到胎盘及母体卵巢内分泌激素影响,子宫和乳房均有一定程度的发育。出生后和母体分离,血中性激素水平迅速下降,可出现少量阴道流血。这属生理现象短期内能自然消退。

58(三)儿童期(childhood)指出生后4周至12岁左右。约8岁之前性腺和生殖器官呈幼稚型。阴道狭长,上皮薄,无皱襞,细胞内缺乏糖原,阴道酸度低,抗感染力弱,易发生炎症;宫体小,约占子宫全长的1/3;输卵管细而弯曲;卵巢狭长,子宫、输卵管及卵巢均位于腹腔内。约8岁之后性腺开始发育,但达不到成熟阶段。卵巢有少量卵泡发育;乳房开始发育;子宫、输卵管及卵巢逐渐向骨盆腔内下降;皮下脂肪开始在胸、髋、肩及外阴部堆积。

59(四)青春期(pubertyoradolescence)指从月经初潮至生殖器官逐渐发育成熟的时期。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青春期为10-19岁。此期女性在全身及生殖系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1.全身发育2.第一性征发育即生殖器官的发育。3.第二性征出现指除生殖器官外女性特有的其他征象。4.月经来潮第一次月经来潮称月经初潮,是青春期开始的一个重要标志。

60(五)性成熟期(sexualmaturityperiod)又称生育期,一般自18岁开始历经30年,是卵巢生殖机能与内分泌机能最旺盛的时期。此期卵巢功能成熟,周期性排卵。生殖器官各部和乳房在卵巢分泌的性激素作用下发生周期性变化。

61(六)绝经过渡期(menopausaltransitionperiod)指卵巢功能开始衰退直至最后一次月经的时期。始于40岁左右,短则1-2年,长则10余年。妇女一生中最后一次月经称为绝经。由于卵巢功能逐渐衰退,卵泡不能成熟及排卵,因而常出现无排卵性“月经”;此期雌激素水平降低,出现血管舒缩障碍和神经精神症状,表现为潮热、出汗,情绪不稳定、不安,抑郁或烦躁,失眠等,称为绝经综合征。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卵巢功能开始衰退直至绝经后1年内的时期称为围绝经期。

62(七)绝经后期(postmenopausalperiod)指绝经后的生命时期。绝经后期卵巢分泌雌激素功能停止,由卵巢间质分泌的雄激素转化而成的雌酮,成为绝经后期血循环中的主要雌激素。60岁以后称老年期,全身发生衰老现象。卵巢功能消失,月经停止,生殖器官进一步萎缩;骨代谢失常引起骨质疏松,易发生骨折。

63二、月经周期及其变化

64(一)月经及月经期的临床表现1.月经血的特征月经血呈暗红色,除血液外,还有子宫内膜碎片、宫颈粘液及阴道上皮细胞。此外,还含有前列腺素及来自子宫内膜的大量激活纤溶酶原为纤溶酶的激活剂。而纤溶酶对纤维蛋白具有溶解作用,故月经血不凝。

65(一)月经及月经期的临床表现2.正常月经的临床表现月经初潮多在13~15岁。正常月经具有周期性,相邻两次月经第1日的间隔时间为一个月经周期。一般21~35日,平均28日。出血的第1日为月经周期的开始,每次月经持续天数称为经期,一般2~7日,多为3~5日。一次月经的总失血量为经量,正常经量为30~50ml,80ml以上称为月经过多。

66(一)月经及月经期的临床表现3.月经期的症状一般月经期无特殊症状。少数可有下腹及腰骶部下坠感,主要由经期盆腔充血及前列腺素所致。个别可有膀胱刺激征、胃肠功能紊乱、轻度神经系统不稳定等症状,多不影响日常工作和学习。

67(二)卵巢功能及其周期性变化1.卵巢的功能卵巢是女性的性腺,主要功能有:①产生卵子并排卵;②合成并分泌性激素。

68(二)卵巢功能及其周期性变化2.卵巢的周期性变化从青春期开始到绝经前,卵巢在形态和功能上发生周期性变化称卵巢周期。

69(二)卵巢功能及其周期性变化(1)卵泡的发育及成熟:人类卵巢中卵泡的发育始于胚胎时期,新生儿出生时卵巢约有200万个卵泡,儿童期多数退化,至青春期,只剩下30万~50万个。妇女一生一般只有400~500个卵泡发育成熟并排卵,其余的卵泡在发育不同阶段自行退化,称卵泡闭锁。卵泡生长发育经过始基卵泡、窦前卵泡、窦状卵泡和排卵前卵泡4阶段。

70(二)卵巢功能及其周期性变化1)始基卵泡(primordialfollicle):直径50µm,由一个停留于减数分裂双线期的初级卵母细胞及环绕其周围成单层梭形的前颗粒细胞组成。

71(二)卵巢功能及其周期性变化2)窦前卵泡(preantralfollicle):又称生长卵泡,直径约200µm,为初级卵泡和次级卵泡分化阶段。此时颗粒细胞上出现卵泡生长发育所必需的3种特异性受体,即卵泡刺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hormone,FSH)、雌激素(estrogen,E)和雄激素(androgenic,A)受体,卵泡内膜上出现黄体生成激素(1uteinizinghormone,LH)受体。窦前卵泡具备合成性激素的能力。

72(二)卵巢功能及其周期性变化3)窦状卵泡(antralfollicle):直径增至500µm。在雌激素和FSH持续作用下产生卵泡液,形成卵泡腔。在FSH作用下,窦状卵泡的颗粒细胞获得LH受体,并在LH协同作用下,产生雌激素数量较窦前卵泡明显增加。

73(二)卵巢功能及其周期性变化4)排卵前卵泡(preovulatoryfollicle):即成熟卵泡,为卵泡发育的最后阶段,直径可达15~20mm,卵泡向卵巢表面突出,其结构自外向内依次为:①卵泡外膜;②卵泡内膜;③颗粒细胞;④卵泡腔;⑤卵丘;⑥透明带;⑦放射冠。

74(二)卵巢功能及其周期性变化(2)排卵(ovulation):卵细胞被排出的过程称为排卵。多发生在下次月经来潮前14日左右。排卵时随卵细胞同时排出的有放射冠、透明带及少量卵丘内的颗粒细胞。导致排卵的因素有:①LH/FSH峰使卵巢壁生成纤溶酶原激活物,激活纤溶酶、结缔组织胶原酶和蛋白溶解酶,溶解卵泡壁;②同时增多的前列腺素,使卵泡壁通透性增强,使卵巢内平滑肌收缩。

75(二)卵巢功能及其周期性变化(3)黄体形成及退化:排卵后卵泡液流出,卵泡壁塌陷,卵泡颗粒细胞和卵泡内膜细胞向内侵入,周围有卵泡外膜包围,共同形成黄体。在LH排卵峰作用下,卵泡颗粒细胞和卵泡内膜细胞进一步黄素化,形成颗粒黄体细胞及卵泡膜黄体细胞。排卵后7~8日黄体发育达高峰,直径l~2cm,外观色黄。

76(二)卵巢功能及其周期性变化3.卵巢分泌的甾体激素卵巢合成及分泌的甾体激素主要有雌激素、孕激素和少量雄激素。

77(二)卵巢功能及其周期性变化(1)甾体激素的结构:甾体激素属类固醇激索,其基本化学结构为环戊烷多氢菲环。按碳原子数目分为3组:①含21个碳原子为孕激素,如孕酮;②含19个碳原子为雄激素,如睾酮;③含18个碳原子为雌激素,如雌二醇、雌酮和雌三醇。

78(二)卵巢功能及其周期性变化(2)甾体激索的生物合成与降解过程:卵巢组织有直接摄取胆固醇合成性激素的酶系。合成所有甾体激素的前体物质是由胆固醇合成的孕烯醇酮。孕烯醇酮合成雄烯二酮有两条途径:①△4途径:胆固醇→孕烯醇酮→孕酮→17α羟孕酮→雄烯二酮;②△5途径:胆固醇→孕烯醇酮→17γ羟孕烯醇酮→脱氢表雄酮→雄烯二酮。卵巢在排卵前以△5途径合成雌激素,排卵后可以通过△4和△5两种途径合成雌激素,通过△4途径合成孕酮。甾体激素的降解主要在肝脏,降解产物大部分经肾脏排泄。

79(二)卵巢功能及其周期性变化(3)雌激素的周期性变化:卵泡开始发育时,雌激素分泌量很少。随着卵泡的发育,分泌量逐渐增加,排卵前达高峰。排卵后循环中的雌激素暂时下降,排卵后1~2日,黄体开始分泌雌激素,循环中雌激素又逐渐上升,约在黄体成熟时(排卵后7~8日),循环中的雌激素形成低于第一高峰的第二高峰。之后,黄体萎缩,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在月经期达最低水平。

80(二)卵巢功能及其周期性变化(4)孕激素的周期性变化:卵泡期不合成孕酮,排卵后黄体开始分泌孕酮并逐渐增加,到黄体成熟时(排卵后7~8日)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月经来潮前达卵泡期水平。

81(二)卵巢功能及其周期性变化(5)雄激素的周期性变化:女性的雄激素大部分来自肾上腺,小部分来自卵巢。排卵前在LH峰作用下,卵巢合成雄激素增多,可促进非优势卵泡闭锁并提高性欲。

82(二)卵巢功能及其周期性变化4.卵巢的其他分泌功能卵巢除分泌甾体激素外,还分泌一些多肽激素和生长因子

83(二)卵巢功能及其周期性变化(1)抑制素、激活素、卵泡抑素:都属卵巢颗粒细胞分泌的多肽激素,对FSH的合成和分泌具有反馈调节作用,并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的途径在卵巢局部调节卵泡膜细胞和颗粒细胞对促性腺激素的反应性。(2)生长因子:为调节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多肽物质,和靶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途径参与卵泡生长发育的调节。

84三、月经周期的调节

85(一)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调节作用月经周期的调节是个复杂过程,主要涉及下丘脑、垂体和卵巢,它们之间相互调节、相互影响,形成完整而又协调的神经内分泌系统,称为下丘脑-垂体-卵巢轴(hypothalamic-pituitary-ovarianaxis,H-P-O轴)。

86(一)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调节作用1.下丘脑生殖调节激素下丘脑生殖调节激素为由下丘脑弓状核神经细胞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直接通过垂体门脉系统输送到腺垂体,调节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下丘脑是H-P-O轴的启动中心,GnRH呈脉冲式分泌,既受来自血流的激素信号(特别是垂体促性腺激素和卵巢性激素)的反馈调节,也受神经递质的调节。

87(一)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调节作用2.腺垂体生殖激素在GnRH作用下,腺垂体分泌FSH和LH,两者可直接作用于卵巢。FSH促使卵泡生长发育及成熟,并协同LH使卵泡分泌雌激素;排卵前LH峰的形成,刺激成熟卵泡排卵,使排卵后的卵泡变成黄体,产生雌、孕激素。此外,腺垂体还可分泌催乳激素(PRL)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SH),共同参与泌乳作用。

88(一)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调节作用3.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相互关系

89(二)其他内分泌腺对月经周期的影响1.甲状腺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素(T4)和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既有促进生长发育和物质代谢的功能,还对性腺的发育成熟、维持正常月经和生殖功能具有重要影响。功能减退引起月经过少、闭经或卵巢萎缩,功能轻度亢进时则月经过多;功能亢进进一步加重时,甾体激素的分泌、释放及代谢等过程均受到抑制,表现为月经稀发、甚至闭经。

90(二)其他内分泌腺对月经周期的影响2.肾上腺能分泌糖皮质激素、盐皮质激素及少量雄激素和微量雌、孕激素。肾上腺皮质是女性雄激素的主要来源。少量雄激素为正常妇女所必需(阴毛、腋毛、肌肉和全身发育)。若雄激素过多,则对抗雌激素,并抑制下丘脑分泌GnRH,从而抑制卵巢功能出现闭经,甚至男性化表现。

91(二)其他内分泌腺对月经周期的影响3.胰腺胰岛分泌的胰岛素对维持正常的卵巢功能有重要影响。I型糖尿病患者常伴有卵巢功能低下。胰岛素拮抗的高胰岛素血症患者多合并高雄激素血症,表现为月经失调,甚至闭经。

92四、子宫内膜及其他生殖器的周期性变化卵巢周期性变化时分泌的雌、孕激素,影响着生殖系统的变化,尤以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最显著。

93(一)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1.子宫内膜的组织学变化子宫内膜分为基底层和功能层。基底层靠近子宫肌层,不随卵巢激素的变化而变化,月经期不发生脱落;功能层靠近宫腔,受卵巢激素的影响发生周期性变化,若未受孕在月经期坏死脱落形成月经。以28日的一个正常月经周期为例,就组织形态的变化分为3期。

94(一)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1)增殖期:相当于卵泡发育成熟阶段。在雌激素作用下,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细胞呈增殖状态。增殖期又分早、中、晚3期。

95(一)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1)增殖期早期:月经周期第5~7日。此期内膜较薄,仅l~2㎜。腺上皮细胞呈立方形或低柱状,间质较致密,细胞呈星形,微血管较直、壁薄。2)增殖期中期:月经周期第8~10日。此期内膜较前厚;腺体数目增多、伸长稍呈弯曲形;腺上皮增生活跃,细胞呈柱状,且有分裂象;间质明显水肿;螺旋小动脉增生。3)增殖期晚期:月经周期第11~14日。此期内膜可达3~5㎜,表面不平,呈波浪形。上皮细胞呈高柱状,核分裂象增多;腺体更长呈弯曲状;间质细胞呈星形,相互结合成网状;组织明显水肿;小动脉管腔增大,呈弯曲状。

96(一)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2)分泌期:黄体形成后,子宫内膜在孕激素作用下呈分泌反应称分泌期。分早、中、晚3期。

97(一)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1)分泌期早期:月经周期第l5~19日。此期内膜腺体更长更弯曲;腺上皮细胞核下开始出现含糖原小泡,间质水肿,螺旋小动脉继续增生弯曲。2)分泌期中期:月经周期第20~23日。内膜较前更厚并呈锯齿状;腺体内的分泌上皮细胞顶端胞膜破碎,细胞内糖原溢入腺腔称顶浆分泌。间质高度水肿、疏松,螺旋小动脉进一步增生、卷曲。3)分泌期晚期:月经周期第24~28日。内膜增厚达10㎜,呈海绵状。内膜腺体面向宫腔开口,溢出糖原等分泌物,间质更疏松、水肿,表面上皮细胞下的间质细胞分化为肥大的蜕膜样细胞。螺旋小动脉进一步弯曲,管腔扩张且增长(超出内膜厚度)。

98(一)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3)月经期:月经周期第1~4日。此时体内雌、孕激素水平下降,引起子宫肌层收缩导致内膜血循环障碍,组织变性、坏死,血管壁通透性增加,使血管破裂导致内膜底部血肿形成,使内膜组织坏死剥脱,与血液相混排出,形成月经血。

99(一)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2.子宫内膜的生物化学变化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在雌激素作用下能产生和蛋白质结合的糖类-酸性黏多糖(AMPS)。AMPS为内膜间质的基础物质,对增殖期子宫内膜的生长起支架作用。排卵后,孕激素可阻止AMPS的合成,使其降解,致使子宫内膜黏稠的基质减少,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有利于营养及代谢产物的交换。这样,内膜更能获得充足营养,为受精卵着床、发育作好准备。

100(一)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子宫内膜溶酶体中含有多种水解酶,雌激素和孕激素能促进这些水解酶的合成,由于孕酮有稳定溶酶体膜的作用,这些水解酶平时不具活性。排卵后若卵子未受精,黄体萎缩,雌、孕激素浓度下降,溶酶体膜的通透性增加,水解酶进入组织,影响子宫内膜的代谢,造成内膜坏死,剥脱和出血,形成月经。

101(二)生殖器官其他部位的周期性变化1.宫颈黏液周期性变化宫颈腺细胞分泌黏液有周期性改变。月经来潮后,体内雌激素水平降低,宫颈管分泌的黏液量很少。随着雌激素浓度增高,黏液量增多,变得稀薄、透明,至排卵期达高峰,拉丝度达10cm以上。将黏液作涂片检查,干燥后可见羊齿状结晶,这种结晶在月经周期第6~7日开始出现,到排卵期最典型。排卵后受孕激素影响,黏液分泌量逐渐减少,质地变黏稠而浑浊,延展差,易断裂。涂片检查结晶逐步模糊,至月经周期第22日左右完全消失,代之以排列成行的椭圆体。临床上检查宫颈黏液,可以了解卵巢功能状态。

102(二)生殖器官其他部位的周期性变化2.阴道黏膜的周期性变化排卵前,阴道上皮在雌激素作用下,底层细胞增生,变为中层细胞与表层细胞,使阴道上皮增厚,表层细胞角化。细胞内富含的糖原经乳杆菌分解为乳酸,保持阴道一定酸度,防止致病菌的繁殖。排卵后,在孕激素的作用下,表层细胞脱落。临床上可根据阴道脱落细胞的形态变化了解卵巢有无排卵。

103(二)生殖器官其他部位的周期性变化3.输卵管的周期性变化在卵泡期,雌激素能使纤毛细胞变大,促进输卵管发育及增加肌层节律性收缩。到黄体期,孕激素能增加输卵管收缩速度,减少收缩频率,使纤毛细胞变短,降低分泌细胞的分泌功能。有利于孕卵在输卵管内运行。

104五、卵巢性激素的生理作用

105(一)雌激素的生理作用1.生殖系统(1)子宫:促进子宫发育,肌层增厚;增加子宫平滑肌对缩宫素的敏感性;使子宫内膜出现增生期变化;宫颈变软,宫口松弛;宫颈黏液分泌增加,质变稀薄,富有弹性,易拉成丝状。(2)输卵管:促进输卵管发育,加强输卵管节律性收缩。

106(一)雌激素的生理作用(3)阴道上皮:使阴道上皮细胞增生、角化,黏膜变厚;增加细胞内糖原含量,维持阴道酸性环境,增强局部抵抗力。(4)外生殖器:使黏膜色素加深,阴唇发育丰满。(5)卵巢:与FSH协同促进卵泡发育。(6)下丘脑、垂体:通过对下丘脑和垂体的反馈调节,控制促性腺激素的释放。

107(一)雌激素的生理作用2.乳房促使乳腺管增生,乳头、乳晕着色,抑制泌乳。3.代谢作用促进水钠滞留;降低血中胆固醇水平,促进肝脏合成高密度脂蛋白,抑制合成低密度脂蛋白;促进骨中钙的沉积,加速骨垢闭合。

108(二)孕激素的生理作用1.生殖系统(1)子宫:抑制子宫收缩,降低子宫对缩宫素的敏感性,以利于孕卵植入和胚胎发育;使子宫内膜从增殖期转化为分泌期;使宫颈口闭合,黏液分泌减少娈稠。(2)输卵管:抑制输卵管平滑肌节律性收缩的频率和振幅。(3)阴道上皮:促进阴道上皮细胞脱落。(4)下丘脑、垂体:对下丘脑、垂体有负反馈作用,抑制促性腺激素分泌。

109(二)孕激素的生理作用2.乳房促进乳腺小叶及腺泡发育。3.体温兴奋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排卵后基础体温可升高0.3~0.5℃。这种基础体温的改变,可作为排卵的重要指标。4.代谢作用促进水钠排泄。

110(三)孕激素与雌激素的协同和拮抗作用雌、孕激素可协同促使女性生殖器和乳房发育,为妊娠准备条件;同时,在子宫内膜增殖、子宫收缩、输卵管蠕动、宫颈黏液变化、阴道上皮细胞角化脱落以及水钠代谢等方面又相互拮抗。

111(四)雄激素的生理作用雄激素(睾酮)不仅是合成雌激素的前体,而且是维持女性生殖功能的重要激素。可促进阴毛、腋毛的生长;促进蛋白质合成、肌肉生长和骨骼发育;刺激骨髓红细胞增生。此外,雄激素还与性欲有关。但雄激素过多会对雌激素产生拮抗作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