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防护林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估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

《沿海防护林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估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

ID:82386521

大小:168.02 KB

页数:14页

时间:2023-06-13

上传者:gjxwyhcr
《沿海防护林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估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_第1页
《沿海防护林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估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_第2页
《沿海防护林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估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_第3页
《沿海防护林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估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_第4页
《沿海防护林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估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_第5页
《沿海防护林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估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_第6页
《沿海防护林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估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_第7页
《沿海防护林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估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_第8页
《沿海防护林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估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_第9页
《沿海防护林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估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_第10页
资源描述:

《《沿海防护林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估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ICS×××××××X××长三角区域标准DB33沿海防护林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估技术规程Technicalregulationsofmonitoringandevaluationforcoastalshelterforest(征求意见稿)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20XX-××-××实施20XX-××-××发布

1目录前言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标准13术语和定义14沿海防护林监测指标体系25沿海防护林生态效益监测方法66生态效益评估指标体系77生态效益评价方法8附录A(规范性附录)沿海防护林生态效益价值量评估公式及参数设置9

2前言本标准按GB/T1.1-2020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浙江省林业局、江苏省林业局和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上海市林业总站、浙江省嘉兴市林业工作站、江苏省东台市林业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I

3沿海防护林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估技术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长三角区域沿海防护林生态效益监测指标体系、监测方法、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方法等要求。本标准适用于长三角区域沿海防护林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估。2规范性引用标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GB/T35377-2017)《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方法》(GB/T33027-2016)《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GB/T38582-2020)《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重量法》(HJ618-2011)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有效防护面积effectiveshelteringarea指防护林背风面防护对象(作物、果树或建筑物等)不受害风风力危害(包括生理危害和机械损伤)的区域范围3.3支持服务supportingservices沿海防护林生态系统土壤形成、养分循环和初级生产等一系列对于所有其他生态系统服务的生产必不可少的服务。12

43.4调节服务regulatingservices人类从气候调节、水资源调节、净化水质等沿海防护林生态系统调节作用中获得的各种惠宜。3.5供给服务provisioningservices人类从沿海防护林生态系统获得的木材、食物等各种产品。3.6文化服务cultureservices人类从沿海防护林生态系统获得的精神与灵感等非物质惠宜。4沿海防护林监测指标体系依据《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GB/T35377-2017)和沿海防护林的特殊结构、功能,主要监测以下指标体系。4.1防护林及防护区域气象监测指标体系指标类别观测指标单位采样频率灾害天气暴雨、龙卷风、台风连续观测气压气压hPa连续观测空气温湿度最低温度℃年月日时分秒连续观测最高温度℃年月日时分秒连续观测林内温度℃连续观测防护区域温度℃连续观测林内相对湿度%连续观测防护区域相对湿度%连续观测风林内风速m/s连续观测防护区域风速m/s连续观测大气降尘林内大气降尘总量t/km2每季度1次/特大风暴后防护区域大气降尘总量t/km2每季度1次/特大风暴后林内TSP、PM10、PM2.5μg/m212

5每季度1次/特大风暴后防护区域内TSP、PM10、PM2.5μg/m2每季度1次/特大风暴后空气负氧离子浓度个/cm3每月一次植物吸收污染物吸收大气NOx量、氟化物、吸收大气SO2量μg/m2每月一次空气含盐量林内空气含盐量ug/m3每季度1次防护区域空气含盐量ug/m3每季度1次4.2防护林及防护区域水文监测指标体系指标类别观测指标单位观测频度大气降水降雨量mm连续观测降雨强度mm/h连续观测水量林内降雨量mm每次降水时观测林内降水强度mm/h每次降水时观测穿透水量mm每次降水时观测树干茎流量mm每次降水时观测地表径流量mm每次降水时观测枯枝落叶层含水量mm至少每月1次森林蒸散量mm连续观测地下水位m每月1次水质pH值mg/dm3每月1次悬浮固体浓度mg/dm3每月1次碱度mg/dm3每月1次溶解氧mg/dm3每月1次12

6叶绿素、蓝绿藻μg/dm3每月1次钙离子,镁离子,钾离子,钠离子,碳酸根,碳酸氢根,氯离子,硫酸根离子,总磷,硝酸根,总氮mg/dm3每月1次4.3防护林及防护区域土壤监测指标体系指标类别观测指标单位观测频度物理性质土壤颗粒组成%每5年1次土壤容重g/cm3每5年1次土壤含水量%每5年1次土壤孔隙度(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每5年1次滩涂土壤沉积物淤积厚度cm每年1次化学性质土壤pH值每年1次土壤碱度、碳酸盐量cmol/kg每5年1次土壤含盐量%每5年1次全氮%每5年1次水解氮mg/kg每5年1次全磷%每5年1次有效磷mg/kg每5年1次全钾%每5年1次速效钾mg/kg每5年1次土壤有机质%每5年1次森林枯落物厚度mm每年1次12

7林地当年凋落量kg/hm2每年1次非正常凋落量kg/hm2异常天气前后4.4防护林及防护区域群落学监测指标体系指标类别观测指标单位采样频率森林群落结构森林群落年龄 每3年1次森林群落平均树高%每3年1次森林群落平均胸径株/hm2每3年1次森林群落密度每3年1次森林群落树种组成每3年1次森林群落动植物种类数量每3年1次森林群落的郁闭度每3年1次森林群落主林层叶面积指数每3年1次林下植被(灌木、草本)平均高m每3年1次林下植被总盖度%每3年1次森林群落乔木层生物量和林木生长量树高年生长量m每3年1次胸径年生长量cm每3年1次乔木层各器官生物量kg/hm2每3年1次灌木层、草本层地上和地下部分生物量kg/hm2每3年1次森林凋落物量林地当年凋落物量kg/hm2每3年1次森林群落的养分C,N,P,K,Fe,Mn,Cu,Ca,Mg,Cd,Pbkg/hm2每3年1次群落天然更新包括树种、密度、数量和苗高等 每3年1次群落生物多样性林内Shannon-winner指数 每3年1次防护区域Shannon-winner指数每3年1次4.5防护区域防护对象监测指标体系指标类别观测指标单位采样频率堤坝侵蚀堤坝侵蚀面积m2每1年1次作物产量农作物增产量t/hm2每1年1次12

8其他防护对象依据实际情况监测每1年1次5沿海防护林生态效益监测方法5.1防风效益指标的监测方法在林带前5H、林带内、林带后5H、10H、15H处布置样线,测定风速、风向。有害风速是指风速大于10.8m/s的风速,应用数理统计方法,计算各林带消减有害风速的大小。5.2固土(沙)保肥效益指标的监测方法在林带前5H、林带内、林带后5H、10H、15H处,分别设置3个1m×1m的尘沙收集器,每季度或特大风暴潮事件后收集一次,并测定其干重,采用标尺法测定土壤沉积物厚度,每季度测定一次。通过减少土壤流失,起到有效的保肥作用,测定土壤中氮、磷、钾及有机质,计算保肥量。土壤含盐量采用电导率仪法测定。5.3森林防护效益指标的监测方法5.3.1堤坝侵蚀测定方法采用测量法测定堤坝侵蚀面积与侵蚀深度。5.3.2作物产量测定方法在林带前5H、林带后5H、10H、15H处,分别设置3个平行于林带的1m×1m的样方,在作物成熟期测定单位面积的农作物、牧草、果、花、茶、药等种植地产量,通过对比测定增加产量。5.3.3物种多样性测定根据野外调查数据计算Shannon-Wiener指数。5.4净化大气效益指标的监测方法5.4.1负离子数12

9采用负氧离子浓度仪观测林带内负氧离子浓度,计算提供负氧离子数。5.4.2滞尘量在林带前5H、林带内、林带后5H、10H、15H处,分别多点监测空气中空气PM2.5、PM10含量,监测方法严格依据“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重量法(HJ618-2011)”执行。5.5其他各项指标监测方法严格参照“《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方法》GB/T33027-2016”执行。6生态效益评估指标体系包括4个类别9个评估指标。服务类别效益类别效益评价指标具体度量指标调节服务森林防护防风固沙年固沙量作物产量防护区域内粮、果、花、药等农作物年增产率降低盐雾有效防护区域内大气含盐量年降低量促淤固堤海堤侵蚀面积的年降低量固碳释氧固碳植被年固碳量土壤年固碳量释氧年释氧量净化大气负氧离子年生产负氧离子个数吸收气体污染物年吸收SO2,氟化物,氮氧化物量滞尘滞纳TSP、PM10和PM2.5涵养水源调节水量涵养水源系数净化水质防护林净化污染物质总量支持服务改良土壤固土保肥固土:年固土量12

10保肥:减少N、P、K和有机质流失改良盐碱盐分年降低总量积累营养物质林木营养积累林木固定的氮磷钾等营养物质供给服务生物多样性林内及防护区域内多样性保育Shannon-Wiener指数作物产量木材产品供给年木材增产率文化服务森林康养7生态效益评价方法参照《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GB/T38582-2020),沿海防护林生态效益价值量评估公式见附录A。12

11附录A(规范性附录)沿海防护林生态效益价值量评估公式及参数设置功能类别指标计算公式和参数说明防护效能防风固沙U防风固沙=K防风固沙×G防风固沙式中:U防风固沙为评估林分防风固沙价值,单位:元·a-1;K防风固沙为固沙成本,单位:元·a-1;G防风固沙为评估林分防风固沙物质量,单位:t·a-1农田防护U农田防护=Ka×Va×ma×A农式中:U农田防护为评估林分农田防护功能的价值,单位:元·a-1;Ka为平均1hm2防护林能够实现有效防护面积19hm2;Va为农作物、牧草等价格,单位:元·kg-1;ma为农作物、牧草等平均增产量,单位:kg·hm-2·a-1;A农为有效防护面积,单位:hm2调节气候固碳释氧固碳U碳=G碳×C碳式中:U碳为评估林分年固碳价值,单位:元·a-1;G碳为评估林分生态系统潜在年固碳量,单位:t·a-1,C碳为固碳价格,单位:元·t-1释氧U氧=G氧×C氧式中:U氧为评估林分年释放氧气价值,单位:元·a-1;G氧为评估林分生态系统潜在年释氧量,单位:t·a-1,C氧为氧气价格,单位:元·t-112

12净化大气滞尘U滞尘=(GTSP-GPM10-GPM2.5)×KTSP+GPM10×CPM10+GPM2.5×CPM2.5式中:U滞尘为评估林分潜在的滞尘价值,单位:元·a-1;GTSP为评估林分年潜在滞纳TSP量,单位为t·a-1;GPM10为评估林分年潜在滞纳PM10量,单位为kg·a-1;GPM2.5为评估林分年潜在滞纳TSP量,单位为kg·a-1;KTSP为降尘清理费用,单位:元·kg-1;CPM10为PM10清理费用,单位:元·kg-1;CPM2.5为PM2.5清理费用,单位:元·kg-1提供负离子U负离子=5.256×1015×A×H×F×K负离子×(Q负离子-600)/L式中:U负离子为评估林分年提供负离子价值,单位:元·a-1;A为林分面积,单位:hm2;H为实测林分高度,单位:m;F为生态系统服务修正系数;K负离子为负离子生产费用,单位:元·个-1;Q负离子为实测林分负离子浓度,单位:个·cm-3;L为负离子寿命,单位:min吸收污染物USO2=GSO2×KSO2式中:USO2为评估林分年吸收SO2价值,单位:元·a-1;GSO2为评估林分年吸收SO2量,单位:t·a-1;KSO2为SO2的治理费用,单位:元·kg-1U氟化物=G氟化物×K氟化物式中:U氟化物为评估林分年吸收氟化物价值,单位:元·a-1;GSO2为评估林分年吸收氟化物量,单位:t·a-1;K氟化物为氟化物的治理费用,单位:元·kg-1U氮氧化物=G氮氧化物×K氮氧化物式中:U氮氧化物为评估林分年吸收氮氧化物价值,单位:元·a-1;G氮氧化物为评估林分年吸收氮氧化物量,单位:t·a-1;K氮氧化物为氮氧化物的治理费用,单位:元·kg-1U调=G调×C库12

13涵养水源调节水量式中:U调为评估林分年调节水量价值,单位:元·a-1;G调为评估林分年调节水量,单位:m3·a-1;C库为水资源市场交易价格,单位:元·m-3净化水质U净=G净×K水式中:U净为评估林分年调节水量价值,单位:元·a-1;G净为评估林分年调节水量,单位:m3·a-1;K水为水的净化费用,单位:元·a-1保育土壤固土U固土=C固土×C±ρ式中:U固土为评估林分年固土价值,单位:元·a-1;G固土为评估林分年固土量,单位:t·a-1;C±为挖取和运输单位体积土方所需,单位:元·a-1;ρ为土壤容重,单位:g·cm3;保肥U肥=GN×C1/R1+GP×C1/R2+GK×C2/R3+G有机质×C3式中:U肥为评估林分年保肥价值,单位:元·a-1;GN为评估减少的土壤N流失量,单位:t·a-1;C1为磷酸二铵化肥价格,单位:元·t-1;R1为磷酸二铵化肥含氮量,%;GP为评估减少的土壤P流失量,单位:t·a-1;R2为磷酸二铵化肥含磷量,%;GK为评估减少的土壤K流失量,单位:t·a-1;C2为氯化钾化肥价格,单位:元·t-1;R2为氯化钾含钾量,%;G有机质为评估减少的土壤有机质流失量,单位:t·a-1;C3为有机质价格,单位:元·t-1森林康养森林康养Ur=0.8Uk式中:Ur为区域内森林康养的价值,单位:元·a-1;Uk为各行政区林业旅游与休闲产业及森林康复疗养产业的价值,包括旅游收入、直接带动的其他产业的产值,单位:元·a-1;k为行政区个数;0.8为森林公园接待游客量和创造的旅游产值约占全国森林旅游总规模的80%1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